不要对孩子诉苦

听父母诉苦是孩子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诉苦本质上是父母在投射焦虑,而孩子在消化父母的焦虑。换句话说,就是孩子在做父母的情绪容器或心理父母。这种情况被英国心理学家也是依恋理论创始人约翰·鲍比称为“亲子角色倒错”。
父母给孩子诉苦主要包括几种。
1.诉说自己的不幸。
有些父母喜欢抓住很小的孩子,诉说自己遭受的种种不公,经常对孩子说自己一辈子活的多不容易,为了这个家多么辛苦多么劳累,或经常强调自己命苦。
经常对孩子诉苦或在孩子面前哭,会让孩子很无助,觉得人生很沉重,容易成为一个悲观主义者。
这种亲子关系模式下,孩子也容易形成拯救者人格。就是孩子小时候想拯救父母,但无能为力。于是把这种拯救渴望投射到了其他关系,尤其容易投射到成年以后的亲密关系中,容易对那种无助的异性有似曾相识甚至命中注定的感觉。
2.给孩子说另一方父母的坏话。
比如说你爸多么不负责任、软弱、没本事、沾花惹草。或说自己瞎了眼找了你爸,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和你爸离婚了。
说孩子另一方父母的坏话,会剥夺孩子和另一方父母的联结,导致孩子压抑对父爱或母爱的需求,变得讨厌或看不起父亲或母亲。
除此以外,也包括说其他亲戚或邻居的坏话,比如说你姑姑或邻居对你好是虚情假意,除了我没有人会真心对你好。
经常对孩子说另一方父母或其他亲戚邻居的坏话,会让孩子对关系对以后的婚姻都抱消极的态度,也会对外界缺乏安全感。
3.哭穷。
有些父母很喜欢对孩子反复强调,比如“咱家没钱”、“赚钱太难了”、“穷的过不下去了”、“我们是穷人”等等。
家庭条件有好有普通,但无论条件怎样,经常对孩子哭穷,经常强调家里没钱或赚钱难都不是正确的方式。
父母之所以喜欢对孩子哭穷,其实也是在转嫁焦虑,或想让孩子听话。因为有些家庭实际上并没有父母给孩子描述的那么困难。
对孩子哭穷,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只会让孩子很沉重很自卑。
比如孩子稍微花一点钱给自己买点东西就会觉得对不起父母,就会很有罪恶感。而且不配感也会很重,对钱没有安全感。
当然也不是说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假装有钱。家里条件怎样孩子其实也能感觉到,也可以对孩子实话实说。
家庭条件好坏是父母需要面对的事情,不是孩子需要面对的。哭穷本质上是对孩子的一种情绪压迫,是让孩子承受父母应该面对的事情。
【总结】
作为父母绝对不是不能倾诉或诉苦,心里有苦想说出来没有任何问题,只是要看对象,不要对孩子尤其是很小的孩子诉苦。
经常对孩子诉苦,会让孩子不敢快乐不敢幸福,因为感觉快乐就是抛弃或背叛父母,稍微有点快乐就会不安,同时也会内疚。 
在父母长年累月的诉苦声中,孩子慢慢失去了快乐的能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