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验选 名医夏仲方验方精选

验方一、麻槐汤[组成] 麻黄4.5~9g,槐花9g,苦参6g,黄芩6g,甘草3g。水煎服。[功效] 祛风凉血,除湿止痛[临床应用] 主治血热生风所致的皮肤痒、风疹块等证。如风疹块急性发作,大便闭结者,可加生大黄(后下)3g;大便稀烂者,加用苍术6g;血热烦躁者,加石膏18g。如伴有高血压,可根据高血压情况,加重苦参、黄芩剂量。如属舌淡、脉软的虚证,加用生地、当归、白芍各9g。麻槐汤两味主药中,麻黄辛温微苦,发表利尿,治疗风水水肿及风疹块;槐花性味苦凉,能治皮肤风热瘙痒。止痒必先祛风,所以麻槐汤有祛风、凉血、止痒等功效,对风疹块的疗效显著。孕妇忌用本方。二、参芪健脾汤[组成] 党参9g,黄芪9g,当归9g,白芍6g,白术9g,茯苓12g,泽泻6g,陈皮4.5g,水煎服,并用别直参粉1.5g吞服。[功效] 益气、养血、健脾。[临床应用] 主治气血不足,脾虚湿胜,孕妇胎萎不长。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怀孕后胎儿的生长发育与孕妇的脾胃虚实密切相关。胎萎不长以脾虚湿胜、气血不足最为多见,本方针对此病机而立,为养胎的要方。方中别直参粉可根据孕妇气虚的具体情况而定,轻者仅用党参亦可。三、柴蒌汤[组成] 柴胡6g,枳实9g,瓜蒌皮12g,桃仁6g,决明子12g,丹皮4.5g,远志4.5g,甘草3g。水煎服。[功效]  开结、涤痰、宽胸。[临床应用]  主治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胸闷早搏、心绞痛诸证。方中柴胡能通上焦,瓜蒌开胸化痰,桃仁、丹皮活血清热,决明子、枳实通里。本方对痰湿阻滞、气血失调的胸痹里实证最为合宜。四、补中治咳汤[组成] 黄芪6g,党参9g,白术9g,当归9g,陈皮4.5g,半夏9g,茯苓9g,远志4.5g,象贝母9g,甘草2.4g。水煎服。[功效]  补中益气,止咳化痰。[临床应用] 主治中气虚馁所引起的头晕疲乏、咳嗽咳痰均有效果,而对饥时咳甚尤为见效。五、地黄保胎汤[组成] 熟地18g,当归9g,白芍9g,黄芩4.5g,艾叶4.5g,陈皮4.5g,杜仲12g,菟丝子12g。水煎服。[功效] 养血补气,止漏保胎。[临床应用] 主治胎本不固,先兆流产。方中重用熟地,张景岳谓“补血以熟地为主,血虚者非熟地不可”。配归、芍补血养胎,对血不足而胎不固,气不足而胎漏者尤为合宜。六、调经解痛丸[组成] 生地9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延胡索9g,生香附6g,木香3g,乳香、没药各4.5g。以上药味作丸剂,每服6g,每日2次,经前服10天。[功效] 养血调经,理气止痛。[临床应用] 主治月经不调,临经少腹胀痛、腰骶酸楚。经前服10天,其效尤佳。如寒证重者,另用桂枝6g,吴茱黄3g,泡汤送服。如有瘀血症者,可与桂枝茯苓丸同时服,对经水多而腹痛不甚者,不适用。本方作成丸剂,服用方便,可以推广。七、桂枝汤加当归治冻疮[组成] 桂枝9g,赤芍9g,当归12g,甘草4.5g,生姜4.5g,红枣10枚。水煎服。[功效] 温经通脉活血。[临床应用] 主治寒邪凝滞血脉而呈寒冷疼痛诸证,如冻疮、雷诺氏症等。方中桂枝辛温解表,调和营卫,又能温经通脉。当归与桂枝为伍,更发挥其调节血行作用。夏氏曾用此方治疗6例冻疮患者,未溃者5帖而愈,已溃者10帖而愈,且能耐冷,很少复发。八、小柴胡汤治多汗症[组成] 柴胡6g,黄芩3g,太子参9g,半夏9g,炒甘草3g,生姜2片,红枣5枚。水煎服。[功效] 和解表里,清肝胆之热。[临床应用] 主治肝旺汗出,和解少阳。《伤寒论》中谈及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金匮要略》产妇郁冒中亦论及“头汗大出,主用小柴胡汤”,所以头汗出亦是柴胡证。夏氏由此发挥,用治神经紧张的多汗症,取得较好疗效。九、丹栀小柴胡方[组成] 柴胡9g,黄芩6g,半夏9g,炒甘草3g,丹皮4.5g,焦山栀4.5g,象贝母12g,牛蒡子6g,僵蚕6g。水煎服。[功效] 清少阳之热,疏理肝胆。[临床应用]  主治少阳实热所引起的暴聋(突发性耳聋)。耳部为手足少阳经脉之循行部位,耳病多责之少阳邪实。《丹溪心法·耳聋》中指出“耳聋皆属于热”,并认为少阳厥阴患病而耳聋,亦是血热,还有阴火动而耳聋,邪化火而耳聋等,即使大病后耳聋亦应降火。小柴胡汤去人参,其中柴胡配黄芩,更能发挥其清热泻火功用,加山栀与僵蚕、丹皮则去风清热,象贝、牛蒡子清热散结。十、加味当归芍药散[组成] 当归4.5g,白芍9g,茯苓12g,白术9g,泽泻9g,川芎4.5g,黄芪6g,桂枝4.5g,炒甘草2.4g。水煎服。[功效] 养血活血,温阳利水。[临床应用] 主治因血行不畅,水饮内聚所致的妊娠浮肿,羊水过多,妇女月经失调(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本方系《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加桂枝、黄芪而成,是妇科常用方剂。陈无择用以治崩中,日本汤本求真认为可以治疗子宫诸疾患。方中川芎、当归、白芍能活血养血,其中白芍又能缓急止痛。白术、茯苓、泽泻可健脾利水,对水饮上泛,肌肤浮肿有效;再加桂枝、黄芪同用更有利于行水消肿。夏氏根据本方具有养血活血,温阳利水的功效,除用于妊娠浮肿腹痛,还用于孕妇羊水过多、经前浮肿、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得较好效果。证治经验治疗肾炎一得肾炎一病,祖国医学名为“肾风”、“风水”,病者以水肿为主证,遭受风湿之邪为发病的主要因素。将《金匮》论治风水的方法,施用于肾炎,最有实效;要诊治本病当首辨“证”之虚实。急性肾炎多属实证,慢性肾炎多属虚证;水肿皮肤光亮、绷急、紧张,多为实证,水肿皮肤弹力弱,多为虚证;病人舌苔厚腻者多为实,舌淡或少苔者多为虚;脉象有力者多为实,脉象无力者多为虚。大便秘结、粪条粗硬者为实,大便快利、水泻者为虚(如大便成形而夹杂水分,登圊次数不多,也为实证);小便短少,尿色深褐、赤褐,气味重,尿液浓者属实,尿量不少,甚至超过饮入量,尿色无异常,气味不重,尿次频繁等,皆作虚看。此外,病者体型肥胖或瘦削,肌肉坚实或松弛,皮肤老结或柔嫩,血色红润或苍白,以及毛发的疏密、粗细、黄黑等也都可作为辨别水肿实证或虚证的参考。治疗肾炎的常用方如下:一、越婢加术汤(麻黄、石膏、甘草、生姜、大枣、白术):用于肾炎实证者。证见全身肿、下肢尤甚,脉沉,小便少,自汗出,口渴,或有气息喘粗者。对兼有发热而脉不沉者也适用。本方为急性肾炎所常用。方中麻黄、生姜发表利水,使水从汗泄,乃因势利导,无碍于自汗出症;白术以除肌表之湿;石膏性寒清热,为口渴而设。二、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石膏、生姜、大枣):用于肾炎实证水肿,并发高热,恶寒,头痛,骨节疼,无汗,尿量尚可,脉浮紧,口渴,烦躁。本方即越婢加术汤,去术加桂枝、杏仁,发汗力强于越婢。使用要点在发热无汗,而尿量不太少,脉之强度过于越婢。三、小青龙汤(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芍药、甘草):用于肾炎实证水肿,伴有气喘,咳吐稀薄泡沫痰,发热或有或无;脉浮而无大青龙证之紧张洪大,以浮细有力最为合适。本方能消散胸肺积水而从表泄,同时可退皮肤水肿。如伴有泛吐,胃呆,也可兼治。方中五味子,在急性实证时一般不用,易以生姜,其效更佳。四、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杏仁、桑白皮、连翘、赤小豆、甘草、生姜、大枣):多用于皮肤病内攻,发为肾炎水肿实证,脉紧、发热、烦渴似大青龙证而较轻(无发热也可用)及小便浑赤而量少者。方中麻黄透表,连翘清解利尿,赤小豆利尿消肿,三味为主药。应用时加银花、苍术、黄柏,效果更显,大便秘结者,可酌加大黄以排毒利便。五、五苓散(白术、桂枝、猪苓、泽泻、茯苓):适用于肾炎属表虚里实证者,表虚脉弱,不一定有发热,里实是指烦渴、小便不利,渴饮即吐。诊为“水逆”,扪其上腹有振水音时,尤可选用。本方是利小便的代表方,肾炎使用机会较多。桂枝是方中“灵魂”,《别录》谓:通血脉,宣导百药。临床体会,桂枝上能除痰,下能利尿,中能健胃,外能发汗,里能通血。由于水饮上凌而发生搐搦,眼黑,脑痛,呕吐,怔忡等症(尿毒症),也可用本方治疗。必须注意,桂枝不宜大量地长期用或单味用,以免增加尿蛋白,若用小量并适当配伍,则不妨久服。六、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适用于素体阳虚而患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新加感冒,辨证属表实里虚者。皮肤水肿有相当紧张性,并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等表实证(不发热者也可用),以及脉沉小等里虚证。不论病者肿势如何,凡出现少阴证者,即可用本方治疗。方中附子性热,功能温壮肾阳,服后往往不见汗出,多见小便增利而症状消失。肾炎之“炎”,不能认为炎炎火热,有时相反看到的是沉沉寒水,控制生命所系的命门之火淹没不彰,故必须“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来挽救垂危。七、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甘草、茯苓、桂枝):二方适用于肾炎虚证。证见脉浮弱,汗出恶风,发热有无不一定(有也不是高热症),皮肤肿弹力弱,肤面湿润,无五苓散证之烦渴、小便不利。二方在急性肾炎初期使用机会少,而对虚证肾炎水肿有卓效。二方比较,防己黄芪汤力较逊。黄芪有利尿功能,陆以  谓许  治一全身水肿人,气喘,二便闭,甚危,用大量黄芪加少许糯米,一服后,小便大通,喘平肿消。八、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泽泻、川芎):用于慢性肾炎虚证,也可用于急性肾炎后期。证见脉弱或弦而无力,有贫血症象,尿睛尚可,肿势不甚,或伴头晕痛、心悸、胃肠停水、腹痛便溏者。本方为利血利水剂。仲景云:“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凡水肿病而见贫血、郁血现象者,皆本方所治。九、金匮肾气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桂枝、附子):用于慢性肾炎虚证。证见脉沉弱或反常的弦劲紧张有力(此紧硬有力之脉,多伴高血压,不作实证);贫血,面色暗晦,小便不利或过利;口渴,小腹不仁,腰酸痛,脚跟痛,脚弱、麻、冷,或反脚热;头响、晕、胀,心悸、失眠等症。主要以尿量异常、口渴及腰腹脚部症状为主。本方是虚证利小便方,也治小便反多者。方以大量地黄为主,《本经》谓其主逐血痹,填骨髓;《别录》谓其主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临床体会,地黄有利血利水之能,与当归芍药散同功。所不同者,本方配合萸、丹和小量桂、附,重点在治肾治肝,当归芍药散重点在治脾治心。归纳以上选方,实证常用麻黄剂,有热者配石膏、大黄;虚证常用之药:在气是芪、术,在血是归、地;虚寒者配附、桂,这是治疗肾炎的一个大法。尿血症,是肾炎患者的常见症状。肉眼见到尿浑带血者,可随证加用蒲黄、茅根、栀子等止血利尿药,但用于实证有效。若只凭化验有红血球(肉眼看不见者)不必用此,按辨证适当处理,自然会好。至于虚证血尿,尤其是慢性期患者,宜用阿胶、地黄。若尿色浑浊暗黑似杂有灰尘样者,为瘀血尿,阿胶、地黄也非其治,须用琥珀末,日吞0.9~1.5g,可服至一月,至尿清为度。琥珀有利水散瘀安神之能,对瘀血尿有效,对整体无害。但慢性肾炎见贫血,而无瘀血征象,一般不宜用琥珀。尿毒症,多见于肾炎慢性期,以呕吐,头昏痛,眼黑暗为主要症候,严重者惊厥、昏迷,类似《素问·奇病论》所说:“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之证。仲景《伤寒论》少阴病篇中有许多症候与尿毒症相似,如317条通脉四逆汤证,309条吴茱萸汤证,316条真武汤证,318条四逆散证,320条大承气汤证(一法用大柴胡汤)。治疗尿毒症,可以选用少阴病篇的方法:一、通脉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葱白):适用于脉微欲绝,手足厥逆证。可急救心力衰竭。二、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适用于呕吐水饮,脑痛如裂证。不下利也可用。三、真武汤(附子、白术、芍药、茯苓、生姜):适用于心下悸,头眩,身shun动,泛吐证。四、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适用于脉弦紧或滑,胸脘痞满证。肾炎高血压,且有胃肠充实症者,可以选用。五、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适用于舌苔干燥厚垢,脉沉而有力(但不可用于脉沉涩者),脘腹满胀拒按,便秘,尿秘或尿赤少证。腹泻清水而心下痛者也可用。六、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生姜、大枣):本方对于浆膜腔积水时最适宜。以上六方用治尿毒症,其中通脉四逆汤、真武汤、吴茱萸汤三方治虚证;四逆散、大承气汤、大柴胡汤三方治实证。六方的作用,或温或补,或散或通,目的均在于排除“水毒”。尿毒症有因大吐劫伤津液,引起心力衰竭者,其证口干舌燥,无厚浊垢苔,二便不利,脉细软数。宜急投滋养津液以补救亡阴,可用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麦冬须用大量,外有水肿也不妨用。《中藏经》云:人中百病,难疗者,莫过于水。肾炎发展到尿毒症阶段,病情变化迅速,往往朝方暮改,补泻无定,需随证治宜。医案案一、泄泻赵×× 男 63岁1962年3月7日初诊:腹泻已一周,大便稀薄,日二三次,肠蠕动增加,无腹痛,大便化验阴性。血压120/80毫米汞柱,心肺检查无特殊。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亢进。西医诊断:急性肠炎,给合霉素0.5g,4次/日;颠茄酊0.3毫升,加复合维生素B液10毫升,3次/日。仍然腹泻肠鸣,大便稀薄。解时急迫,无腹痛。口干苦,胃口差,嗳气,两胁轻微作痛。脉弦滑,舌苔薄腻。中医辨证:此泄泻之证,病由肝郁脾虚。拟方从肝脾失调着手,四逆散加味治之。处方:柴胡9g 白芍6g 枳壳4.5g 半夏9g 甘草3g 炒米仁12g 建曲9g 山楂炭9g 茯苓9g  3帖1962年3月11日二诊:服中药三贴,腹泻停止,时隔一天,吃油腻较多,又出现腹泻,大便日三次。脉弦,舌苔薄白干燥不润。不愿再服西药,于是再服中药,拟方仍从四逆散加减。处方:柴胡9g 白芍6g 枳壳4.5g 半夏9g 炒甘草3g 山楂炭15g 茯苓12g 7帖服四逆散加减七贴后腹泻愈好。随访两个月未反复。案二、痢疾杨××  女4月20日:暴起泄泻,夹杂白冻,腹痛急迫。身热自汗。脉滑数,苔薄黄。浊滞肠胃,表里俱病,法予双解。处方:煨葛根4.5g  焦枳实6g  焦六曲9g  焦黄芩6g  防风4.5g  焦米仁12g 焦白芍6g  玉桔梗3g  茯苓12g  焦鸡内金6g  砂仁2.4g4月21日:身热。肠辟粘冻,腹不甚痛,但苦后重。脉滑数,舌薄苔。症属暴起,再拟疏滞清肠。处方:焦黄芩6g 马齿苋12g  焦六曲9g 川厚朴4.5g  焦米仁12g 白槿花9g 苦参3g 滑石12g  炒枳壳4.5g 生甘草1g 山楂炭9g4月22日:畅下宿垢,热度大减,脉数亦退,舌苔未净。肠腑未清,再予清导。处方:焦黄芩6g 炒银花6g  六神曲9g  川厚朴4.5g  山楂炭9g 胡黄连1.8g  炒枳壳4.5g 马齿苋12g  佛手片4.5g  焦米仁12g4月24日:热退,痢定。脉滑,舌根微黄。再予和胃。处方:炒山药6g  炒陈皮4.5g  焦谷芽9g 焦米仁12g 佛手4.5g  六曲9g  炒白芍6g  茯苓9g 大腹皮4.5g  厚朴花3g4月26日:痢后胃气渐醒,大便反秘。脉细滑,舌苔薄腻。再予健脾和胃。处方:炒白术6g   炒白芍4.5g   六曲9g  炒枳壳4.5g  炒陈皮4.5g  茯苓9g  全当归6g   佛手4.5g   山楂炭9g  佩兰6g案三、高血压曾××  女  42岁患者于1960年12月9日入院,病史诉说发现高血压六年,近半年来血压波动较大,血压210/120~180/110毫米汞柱。经常头痛失眠,四年前曾昏倒一次。两年前开始有心前区疼痛,多发生在工作紧张时,每次发作历时1~2分钟,服硝酸甘油能缓解,几乎每周要发1~2次。近半月来胸闷气急三次发作,手足麻木,上肢有蚁走感。心电图检查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率40/分。西医诊断: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中医诊治:患者自诉心慌悸,肌肉shun动,腹部跳动,血压上升时汗出,精神体力疲困异常,甚至不能起床。纳可,大便无异常。月经如常。因其爱人于三年前中风暴死,对其震动很大,精神恐惧。据其慌悸、肉shun、汗出,扪腹脐下有动悸,脉迟,右细弦,舌淡润等,合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证。处方:桂枝4.5g  白芍6g  炙甘草3g  龙骨15g  牡蛎15g  枣仁12g 浮小麦12g 合欢皮12g  红枣7枚    茯苓12g自1960年12月12日开始中药治疗至1961年4月2日,患者共服中药100帖,方药以桂枝为主,桂枝用量为4.5g~6g。中药治疗以后,病情有显著好转,心悸、惊恐、眩晕、汗出,心前区闷痛逐渐消失。脉细软迟转为搏指有力,心率56/分左右,血压波动也不若以前显著。自1961年4月3日起停服中药一周后,患者又诉心前区闷痛,血压波动,阵发性眩晕,面色较苍白,脉又缓慢。于4月10日后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处方:桂枝6g  白芍9g   炒甘草3g  合欢皮15g  茯苓9g  红枣4枚以其治疗有效,予上方巩固治疗一个月。案四、神经官能症(伴强迫观念)李××  男  47岁患者于八年前开始有思想难于集中,伴有“强迫观念”。强迫观念表现多种多样,有时倒了一杯冷开水,却想它是生水,不能摆脱这种念头,以致不敢喝它;有时玩弄花盆时,有一种控制不住的冲动想摔碎它;有时对轻轻的翻书声会听作很大声音,而且引起惊跳。睡眠不安,白天精神恍惚,阵阵烦躁。口渴引饮,胃口不香,大便通畅,小便如常。经常有腰腿痛及头痛、腹胀满的苦诉。面色暗黑带红,口唇暗,舌苔薄润。脉弦劲,舌质微红,有细裂纹,腹动悸明显。神经科诊断为神经官能症伴强迫观念。每天吃14片眠尔通(0.8,3次/日),夜间还要吃色可那,多利丹(Doridan)、泰尔登等类镇定安眠药物。1961年2月9日初诊:中医辨证,根据烦躁、腹胀、面色暗黑且热,脉弦劲,舌红有裂,腹动悸等证,属痰热内郁。给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之。处方:柴胡6g  桂枝3g  龙骨30g  牡蛎30g  半夏6g  大黄3g(后下) 竹茹9g  炒甘草3g  白芍9g  琥珀粉1.2g(分吞) 7帖1961年2月18日二诊:服上方七帖后,烦躁减轻,腹胀满亦减轻,强迫观念多集中在肝脏方面,因为体检时发现肝肿大(肋下2公分),于是肝区痛也是成了主诉。肝功能正常。脉弦劲,舌质有一点暗斑,口唇暗。腹动悸明显。以其精神症状与瘀斑、口唇暗相结合,考虑从活血化瘀治疗,拟方四逆散加味。处方:柴胡6g 枳实9g  白芍9g  炒甘草4.5g  决明子18g 桃仁9g 丹参9g 7帖1961年2月27日三诊:近日肝区痛有所减轻,而腰退痛明显。服中药时大便通畅,停药后大便困难。咳痰不多。心中郁闷,烦躁。面色暗晦。脉弦,舌苔薄白润,质暗红。神经科检查:颅神经检查阴性,四肢运动肌力、肌张力均正常,无病理性反射。中医拟方从瘀热治疗,予桃仁承气汤加味。处方:桂枝6g    大黄6g    桃仁9g    丹皮9g  红花4.5g  当归6g  白芍9g  甘草6g    芒硝6g(冲入头汁) 7帖1961年3月6日四诊:服桃仁承气汤加减,以上诸证均有减轻。患者信心很高,希望原方再服。1961年3月27日五诊:患者因“强迫观念”消失,已将眠尔通由14片/日减到4片/日,不服其它安眠药,夜间尚可入睡。舌淡,左边瘀斑仍在,口唇暗,脉弦较柔。虽然瘀斑还在,但瘀引起的多种症状消失,故改给甘麦大枣合温胆汤收功。处方:甘草6g 浮小麦30g 红枣7枚 竹茹9g 半夏9g 枳实6g 陈皮4.5g 五味子3g 川黄连1.5g 14帖案五、癃闭罗××  男  71岁1955年10月8日初诊: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前列腺肥大等病史八年。近二、三年来,夜尿4~5次,平时小便呈滴状。1955年10月8日因小便潴留8小时入院。西医诊断为前列腺肥大,尿潴留,给予保留导尿,长效青霉素与乙酚治疗,并请中医会诊。血压180/80毫米汞柱,肝肾功能化验正常,尿常规阴性。血糖217毫g%(空腹)。中医辨证:老年血压过高,向患尿频,今则癃闭。头晕,目畏阳光。脉弦,舌色淡白,边有齿印。拟方通阳利尿法。处方:茯苓12g  白术6g   桂枝4.5g  白芍6g  泽泻9g   陈皮4.5g  滋肾通关丸6g(分吞)       3帖1955年10月11日二诊:老年癃闭,保留导尿。导尿管中时有血液带出。脉弦大,有间歇,舌淡胖苔少。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肾虚尿潴,拟方滋养下元,止血利尿。处方:茯苓12g  桂枝4.5g  白芍6g  泽泻6g  熟地9g  陈皮4.5g 滋肾通关丸6g(分吞)  琥珀粉0.6g(分吞)  3帖1955年10月15日三诊:保留导尿而尿少,但尿中不见血液。脉弦硬,舌胖淡苔薄白腻。前法出入。处方:茯苓12g 桂枝4.5g 白术9g 泽泻6g 熟地12g 陈皮4.5g 滋肾通关丸6g(分吞) 4帖1955年10月24日五诊:小便通畅,下腹气胀亦除。脉弦。舌淡白苔少。血压140/80毫米汞柱。此糖尿病患者年高肾亏,拟方六味地黄丸加味。处方:生地熟地各9g  枸杞子9g  山茱萸肉4.5g  山药9g  丹皮4.5g   茯苓6g  泽泻6g  蒲黄9g 6帖案六、梅核气张××  男  43岁1964年8月17日初诊:主诉后脑发麻发痛,多见于早餐后与午后。夜寐不安。上楼时心慌悸。近二月喉头多粘痰,讲话时感咽中痛,喉科诊断为慢性喉炎,给青霉素喷雾四天而炎症消除。近日又出现新的苦楚,咽中好似有物堵塞,胃口欠佳,大便次数多呈不消化样。脉细弦而紧,舌净。西医诊断:慢性喉炎。中医辨证,据其咽中有物堵塞感,证属梅核气(该病人肝气郁阻,气机不利。表现为喉部有堵塞感),乃予半夏厚朴汤加减。处方;半夏9g 川厚朴4.5g 紫苏4.5g 茯苓9g 陈皮4.5g 枳壳4.5g 甘草3g 五贴1964年8月22日二诊:服前方5帖,仅仅感到胃中舒服,而咽中有物堵塞如前,又去喉科检查,无所发现。脉小弦,舌苔薄腻。因其头痛肩酸,予前方加味。处方:半夏9g 川厚朴4.5g 紫苏4.5g 茯苓9g 藁本6g 蔓荆子9g 羌活4.5g 5帖1964年8月27日三诊:服完上方5帖,头脑发麻发痛大减,咽中堵塞之物已消除,喉头粘痰也消除,夜眠转安,心慌悸也见减少。脉转缓和,舌净。病者要求原方再服,以巩固疗效。处方:半夏9g 川厚朴4.5g  茯苓9g  紫苏4.5g  生姜2片  5帖1964年10月5日患者因感冒来门诊,此次虽有咽痛与咳嗽,但无咽喉堵塞之感。从此也证实以前用半夏厚朴汤治疗梅核气确实有效。案七、月经不调秦××  女  41岁1956年5月8日初诊:患者月经失调已6年,月经周期2~3月一次,有时间隔5~6月。经前期有面浮脚肿。月经量极少,色紫红。昨天来月经,今日已干净。少腹胀感,两手发麻发胀。脉沉迟,舌淡苔净。血压104/60毫米汞柱。此血行不畅,水湿易聚乃致冲任失调。拟方调经为要。处方:当归6g 白芍6g 川芎4.5g 茯苓9g 白术9g 泽兰9g 泽泻6g 桂枝6g 7帖二诊:已服上方7帖,脉细,舌淡红,苔薄净。再予原方十四贴调经消肿。三诊:患者诉说,按以往惯例,经前浮肿将日渐明显,目前没有浮肿,愿月经如期而来,于是又给当归芍药散加桂,14帖。四诊:此次月经周期一个半月,经前浮肿不明显,经水亦较前增多,但色仍暗红,三天干净。脉细,舌淡胖、少苔。继续用前方。案八、胎萎不长章××  女  36岁1958年3月11日初诊:患者此次第三胎妊娠,现孕已六月,食后脘腹作胀。以往两胎,每当怀孕四个月、腹围就停止膨大,分娩婴儿只有四磅多。平时月经量较多,经前浮肿,时有脘痛,便秘、乏力。脉较大,舌淡胖、苔薄腻。此脾虚湿胜之体,前两胎胎儿较小,盖生化之源不足,影响胎之孕育故也。拟当归芍药散加减治之。处方:当归9g 白芍6g 白术9g 茯苓12g 泽泻6g 黄芪9g 陈皮4.5g 党参9g 别直参粉1.5g(分吞) 7帖1958年3月18日二诊:饭后腹胀,全身疲劳,大便软,痔疮脱出。脉仍较大,胫肿。舌淡胖、苔薄腻。此脾虚气陷水滞,再用前法治之。处方:当归6g  白术9g  茯苓12g  党参9g  黄芪12g  陈皮4.5g  别直参尾粉1.5g(分吞)  7帖1958年3月25日三诊:精神见好,可以支持工作,胎动良好。每晚小便六至七次,胫肿减轻,脉软,舌淡胖、苔薄少。仍予养胎利水法。处方:当归6g  白术12g  党参9g  黄芪12g  茯苓12g 泽泻6g  天仙藤9g 陈皮4.5g  别直参尾粉1.5g(分吞)  7帖此例先后共服中药21帖,以后未再服药。此次足月顺产一男婴,体重6磅余,较前两胎壮实得多。案九、胎水肿满王×× 女 30岁1955年2月4日初诊:患者怀孕5月,系第一胎,食少,大便出薄,足肿明显,腹围较大,行动时觉腹坠胀,小便不多。脉细,舌淡苔薄。此妊娠水气明显,胎水较多。予养胎利水法治之。处方:白术9g 茯苓12g 川芎3g  当归6g  白芍6g  泽泻6g 陈皮3g 黄芪6g 枳壳4.5g  7帖1955年2月12日二诊:服上方7帖,脚肿消退,尿量较多,腹坠胀感觉也随之消失。以其有效,前方再予7帖。本例共服当归芍药散加味14帖,浮肿消失。以后随访,足月顺产一女婴,母女均健。案十、上感沈××  女  44岁1962年8月29日初诊:感冒三天,怕冷,流涕如清水,咽痒痛,咳嗽无痰。胸闷,动则气短。胃饱闷,纳少,大便通而偏干。脉浮数,舌苔薄白、质不红、咽微红。服羚羊感冒片无效。此风寒外感,拟辛温解表法治之。处方:葛根9g   麻黄4.5g  桂枝4.5g  白芍4.5g  生姜2片  炒甘草3g  红枣3枚   3帖1962年9月1日二诊:服上方两帖后,怕冷消除。其他症状也有减轻,服完三帖,全身舒服,但还有些咳嗽,头痛脘胀。鼻涕黄脓,鼻科检查后认为感冒后旧有副鼻窦炎又发。脉沉弦,舌苔正常,舌体略胖。血压90/60毫米汞柱。此余邪未清,仍用葛根汤加减。处方:葛根9g  川芎4.5g  麻黄4.5g  桂枝4.5g  白芍4.5g  桔梗6g  甘草2.4g  苍术6g  辛夷4.5    7帖1962年9月8日三诊:服葛根汤后流涕较畅,涕液亦减少,咳嗽消除。由于慢性副鼻窦炎,再用葛根汤加减。案十一、胃痛沈××  女  44岁1962年1月24日初诊:患者于1942年开始经常上腹痛,时发时好。1949年曾呕血及黑粪一次,但X线钡剂检查,胃肠系统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临床诊断为溃疡病。1958年开始血压偏高,140/110毫米汞柱。1962年初胃痛厉害,胃中有灼热饥嘈感,饥而不能多吃。如饿时不吃就会心慌汗出。嗳酸不多。失眠。早晨小腿浮肿。肝区有时作痛,肝肋下1.5cm,肝功能正常。超声波检查肝脏无异常。脉沉弦,舌质偏红无苔。中医辨证肝胃不和,肝旺胃弱之故。拟方半夏泻心汤加味。处方:半夏9g 黄芩4.5g  黄连2.4g 太子参9g  茯苓9g 炒甘草3g  煅瓦楞子15g  7贴1962年1月31日二诊:胃痛易饥,胃中饥得食则安,但纳食不多,口干苦引饮,肝区痛。下午腹胀气,心跳。大便干,痔疮出血。脉沉弦,舌苔薄白而望之干。以其症状未见减轻,乃改给芍药甘草汤加味。处方:白芍9g  甘草4.5g  绿梅花4.5g 煅牡蛎15g  川楝子4.5g  白蒺藜9g  女贞子12g  7帖1962年2月10日三诊:胃痛脘胀,大便日3~4次,质烂。便前腹下垂发胀。脉弦,舌正常。血压120/80毫米汞柱。根据脉证还属肝旺胃弱,再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之。处方:半夏9g   黄芩3g   太子参6g   高良姜1.5g  川黄连2.4g 炒甘草3g 白蒺藜9g  郁金4.5g 7帖1962年2月17日四诊:此次再度进服半夏泻心汤七帖,胃痛脘胀减轻,大便转正常,容易心悸汗出,肝区痛,皮肤肿,脉弦,舌正常。前法有效,再予七帖。处方:半夏9g 黄芩5g 太子参6g 高良姜1.5g 川黄连2.4g 炒甘草3g 浮小麦15g 白蒺藜9g 合欢皮12g1962年2月24日五诊:自服半夏泻心汤以来,胃痛逐渐减轻,有时一二天不痛,肝区痛也减轻。口苦还有。大便日二次。舌正常,脉沉弦。血压120/80毫米汞柱。仍予上方巩固。案十二、胃痛夏 ××  男  42岁1962年3月2日初诊:患者于二年前作X线钡餐检查证实有胃窦炎、胃小弯溃疡,主诉经常有上脘疼痛,无规律性,以饥饿时为多,伴泛酸水,遇工作紧张时,上腹不适加甚,泛酸水以晚上为多。大便日一次,质烂。面少华,脉软略大,舌淡少苔。证属虚寒性胃痛,拟方黄芪建中汤加味治之。处方:黄芪9g 当归4.5g 桂枝6g 白芍9g 炒甘草3g 生姜2片 炮姜3g 太子参9g  五帖1962年3月7日二诊:服归芪建中以来,脘痛大减,疲乏也有改善。脉软略大,舌淡少苔,面少华,仍予前法治之。处方:黄芪9g 党参9g 当归4.5g 白芍9g 桂枝6g 炒甘草3g 生姜2片 炮姜3g 7帖1962年3月15日三诊:近来胃痛很少,泛酸也少,大便较实,疲劳感觉也见减轻。脉软大,舌淡白无华,面少华。前方有效,予以续服。处方:党参6g  黄芪4.5g  当归6g  桂枝6g  白芍6g  炒甘草3g  白术6g  生姜2片  红枣7枚   7帖1962年3月23日四诊:一周来没有胃痛,也没有晚上泛酸,纳食增加,但人还怕冷。脉软缓,舌苔薄润,色偏淡。拟方参上。处方:党参9g 黄芪9g 当归6g 桂枝3g 白芍9g  炒甘草3g 生姜2片红枣7枚   14帖1962年4月12日五诊:胃痛已除,纳食增加,大便正常,口渴欲饮。面色较前红润,舌苔薄白,舌色淡白转红,脉软。虚寒之象已除。拟建中补虚法巩固之。处方:党参9g 黄芪9g 当归4.5g 桂枝4.5g 白芍9g 炒甘草3g 生姜2片 红枣5枚  14帖

(0)

相关推荐

  • 【内科名医方系列(48)郑伟达内科方26首】

    【内科名医方系列(48)郑伟达内科方26首】

  • 【夏仲方:妇科方】

    【夏仲方:妇科方】

  • 『名医验选』名医夏仲方验方精选

    验方一.麻槐汤[组成] 麻黄4.5-9g,槐花9g,苦参6g,黄芩6g,甘草3g.水煎服.[功效] 祛风凉血,除湿止痛[临床应用] 主治血热生风所致的皮肤痒.风疹块等证.如风疹块急性发作,大便闭结者, ...

  • 名医验选 名医史济柱验方精选

    用药特色1.熟地益肾填精,滋阴补血,首推熟地,肾水枯涸,阴血衰竭之症,非熟地莫属,故四物汤.六味地黄汤类皆以之为君,熟地为常用的主要药,其功效为众所周知,故不多提,兹就我在临床应用所领会到的功效简述如 ...

  • 名医验选 名医夏应堂验方精选

    证治经验夏氏对温热病的诊治原则,出入于叶天士.薛生白二家及王孟英等氏之论,但临床别有心得,不拘泥于诸家绳墨.一.辨高热证候的顺逆温热病的高热,应与其他症状相结合来辨别其顺逆.如热势上午能减轻,口渴能饮 ...

  • 名医验选 名医丁甘仁验方精选

    一.伤寒类:1.在三阳方面:应用麻黄.桂枝.小青龙等法外,又有表寒里热的桂枝白虎汤.大青龙法,以及生津清热.下则存阴.承气等法:妇人经水和适来,邪热陷入血室.瘀热交结,用小柴胡加清热通瘀之法.2.在三 ...

  • 名医验选 名医严世芸验方精选

    学术观点一.阴阳调治,医家根本: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即可用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也可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

  • 名医验选 名医严苍山验方精选

    验方一.新定葛根栀豉汤[组成]粉葛根6g,黑山栀6g,淡豆豉9g,天花粉6g,薄荷叶(后入)3g,荆芥穗6g,甘菊花6g,冬桑叶6g,炒黄芩6g,广郁金6g,玉枢丹(化服)2g.上药毋多煎,勿泄气,取 ...

  • 名医验选 名医乔仰先验方精选

    用药特色利胆祛瘀,妙用大黄:益气养阴,巧用二参.颜某某,男,31岁.初诊1988年3月31日.主诉:黄疸持续不退已十周.自诉肝区疼痛,食欲尚可,食喜冷,但食后觉腹胀甚,口干苦,寐差,皮肤瘙痒,汗出不畅 ...

  • 名医验选 名医刘树农验方精选

    验方一.紫圆治痰癖[组成]赤石脂.代赭石(各)30g  杏仁(去皮尖)50粒,巴豆(去油)30粒.共捣为散,巴豆.杏仁另研为膏,再捣相得,若质硬,再入蜜少许同捣为丸.30日儿每服麻子大1丸,乳汁少许化 ...

  • 名医验选 名医叶景华验方精选

    验方一.柴芩蒿薇汤组方:细柴胡10g  黄芩10g  青蒿15g  白薇15g  甘草4g  山栀10g.随证加减:口苦,舌苔黄腻者,加厚朴6g  黄连3g  制半夏10g:恶寒甚而舌苔白腻者,加桂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