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咖”,“大咖”,为什么台湾喜欢称人为“咖”?
为什么台湾人管“角色”叫“咖”
“角色”在清朝以前只写作“脚色”。闽南人在借入北方方言“脚(脚色)”时,有时借成“骹[kʰa1](本义和北方话的‘脚’一样,都是‘足’)”。这个“骹[kʰa1]”现在又经台湾闽南话进入“国语/普通话”,因为读音和普通话“咖”一样,所以也被写作“咖”。
最近娱乐新闻流行一个词,叫做“咖”,什么“A咖”、“C咖”。朋友说,一开始以为是“cup”,后来才知道是“角色”的意思。那么“角色”为什么会叫做“咖”呢?这必须从“角色”这个词的历史说起。
大约在宋代的时候,汉语产生了一个新词:“脚色”。它最初的意思接近“履历”。至晚到了清初,“脚色”一词开始有“戏曲中演员类别”的含义,后又逐渐演变出“戏剧中人物”的意思。在北方方言的影响下,“脚色”进入闽南话,在清末,“脚色”最惯常的读音是[kioʔ7sik7]。“脚色[kioʔ7sik7]”也简称“脚[kioʔ7]”,“脚[kioʔ7]”在清末闽南语的意思主要指“劳力、夫役”,其次才是“演员”。《厦英大辞典》“kioh(脚[kioʔ7])”字条下的解释就是:“an individual, especially said of coolies and actors(一类人,尤指夫役与演员)”。
“脚[kioʔ7]”在闽南话常用义是“劳力、夫役”,而“脚”在北方方言的常用义则是“足”。因此,也有人会把北方方言表“脚色”的“脚”,翻译成闽南话表“足”义的“骹[kʰa1]”。这就使得“脚(脚色)”这个词,在闽南话可以读作“脚[kioʔ7]”,也可以读作“骹[kʰa1]”。读作“骹[kʰa1]”实际上有点错配,闽南人拿常用义为“足”的“骹[kʰa1]”,去对译北方方言常用义为“足”的“脚”,但不是为了表示“足”的意思,而是为了表示“脚色”的意思。
“脚[kioʔ7]”和“骹[kʰa1]”还在其他词汇里替换出现,意思一样。比如“脚色”在今天闽南话里也可以叫“脚数[kioʔ7siau5]”或“骹数[kʰa1siau5]”。这两个词在中老人口语里仍是高频词语,而对年轻人来说,相信也并不陌生。父母嫌弃我们的时候就可能会说“汝种个脚数/骹数,夭想卜考XX大学(就你这种脚色,还想考XX大学)”。
言归正传,既然“脚色”可以说成“骹[kʰa1]”,我想多数闽南人已经猜到了故事的结局,就是“骹[kʰa1]”作为台湾闽南话里表示“脚色”的词汇,进入了台湾地区的“国语”,最后登陆,进入到了大陆普通话之中。台湾闽南话[kʰa1]的读音和“国语”里“咖啡”的“咖”的读音一样,所以进入“国语”之后,就被写作了“咖”。
与此同时,由于北方方言“脚”和“角”完全同音(就北京话而言,“脚”和“角”的口语音都是jiǎo[ʨiɑu3],读书音都是jué[ʨyɛ2] ),所以,“脚色”在民国以后又往往被写作“角色”。今天,我们把“角色”定为这个词语的标准书写形式,所以多数人已不知它原来的写法是“脚色”,也就不容易知道“角色”和“骹[kʰa1]”之间的联系。——聊到这里,您不妨打开手边的《现代汉语词典》,翻到jué这个读音,看是否能找到“脚”和“脚色”?
有意思的是,今日的闽南人又把“角色”翻译成闽南话。由于闽南话“脚[kioʔ7]”和“角[kak7]”不同音,所以重新翻译之后,“角色”的读音是[kak7sik7]( 或[kak7siak7] )。我们已然不知道这个词原来的读音形式[kioʔ7sik7](或[kioʔ7siak7]),更不会知道它和“脚数[kioʔ7siau5]”、“骹数[kʰa1siau5]”词根之间的联系。
最后给看文章的闽南人布置一道作业题:请类推一下“主脚”和“配脚”应该怎么念?
💡参考文献💡
[1]Carstairs, Douglas (杜嘉德) 1873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with the principal variation of the Chang-Chew & Chin-Chew dialects(《厦英大辞典》),London:Trubner & Co.,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0年重刊。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8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文稿:熊猫
图片:百度
编辑:飞天小黑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