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周泰篇——保镖亦或都督的身份疑云
三国良将系列之周泰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经过上期最后一篇邓艾的文章后,魏国名将已经全部讲完,从本期开始,三国良将系列再次聚焦东吴,看看正史上的江东虎将们与您印象中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处。
在《三国志》中合传的“江表十二虎臣”中,基本囊括了东吴最勇猛的战将,他们是江东武将的中坚力量。由于《三国演义》等艺术作品历来以魏蜀两方为主角,东吴的武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多,人气方面与魏蜀名将也很难相提并论。相对来说,十二虎臣中有两个人形象最为鲜明,一个是锦帆贼甘宁,以好勇斗狠著称;另一个便是周泰,以临危救主闻名。因为有这样的正史记载,所以这两人在后世民间形象里武力值特别高,被认为是东吴武将中少数武力能跟魏蜀名将抗衡的人物,在许多电子游戏中也被如此塑造。
甘宁笔者之前已经讲过,今天就来讲讲历史上的周泰,来看看周泰是否如民间传闻那样,是孙权的保镖。
周泰重大事件之一——孙策部将,孙权挖角
周泰(生卒年不详),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周泰在孙策还是袁术部下时就开始跟随,参与了孙策早期的战事,表现很突出。
建安元年(196),当孙策攻入会稽后,江东局势大体平定,孙策提拔了一批将领,其中周泰拜为别部司马,单独带领一支部队。不要看别部司马官小,这时候孙策自己也只是个折冲校尉,挂着代理殄寇将军的名号,即便打下会稽,也只是自任太守,还没有朝廷的正式任命,所以孙策给部将提拔空间也有限,很多早期将领都只得到这个级别的职位,包括跟周泰一同投奔孙策的蒋钦。
喜欢三国的朋友都能有这种感觉,东吴的武将登场总是两个一起,搭配还比较固定:蒋钦周泰、陈武潘璋、徐盛丁奉、凌统甘宁之类的。不能怪《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总是把东吴武将弄得两两一对出场,因为《三国志》里十二虎臣听着就整齐,人又多,两两一对去写还挺省事。
其他人且不谈,周泰跟蒋钦放一起确实很恰当。两人是同乡,都为九江郡人,还一起投入孙策麾下,而且两人先后担任濡须督。但有一点需要指出,演义里称周泰和蒋钦是在长江劫掠的盗贼,这段属于艺术加工。相对于甘宁实打实的锦帆贼,周泰和蒋钦史料并无这种记载,而且根据周泰与蒋钦的人物性格及后续的发展轨迹,笔者不认为两人之前是江贼。
继续往下说。孙策在平定江东后,十五岁的孙权也早早出来历练,被大哥委以阳羡县长职务。县长赴任,身边怎么也得有几个心腹,孙权特意点名跟孙策要人,把周泰挖到自己身边。
《三国志·周泰传》载:策入会稽,署别部司马,授兵。权爱其为人,请以自给。
所以,周泰后来几番冒死救孙权留下历史佳话,从这就打下了情感基础。孙权十五岁时,周泰就已经跟随左右,虽说周泰不是江东集团资格最老的,但肯定是孙权班底中资格最老的。
至于为什么点名要周泰,史书没留下细节,周泰人品肯定过硬,作战勇猛忠心耿耿自不必说,但这里可能还有点别的因素。
这里笔者还要拉上蒋钦一起说。周泰是九江下蔡人,蒋钦是九江寿春人,两个九江老乡一同投奔孙策,没什么奇怪的。
《江表传》载:坚为朱儁所表,为佐军,留家著寿春。
这句话说的是孙坚当年跟随朱儁征讨黄巾军,北上途中把家眷留在了寿春。那年孙策九岁,孙权两岁,当然只能留在寿春,从184年一直住到189年,即何进被杀、董卓进京时。搬家的原因是孙策想跟周瑜做邻居,才搬到庐江郡舒县。
这段笔者真正想表达的,周泰与蒋钦其实跟孙策、孙权算是实际上的老乡。孙策孙权大把童年时光在寿春渡过,所谓江东对他们只是模糊的概念,至于孙权根本不可能有记忆。在孙策孙权眼中,出身九江的周泰蒋钦才是真正的同乡人,这在乡土地缘观念极重的古代,是有很大加分的。不论是否认识,拥有同样的乡土记忆、熟悉的口音、共同的话题,很容易产生亲近感,进而产生凝聚力。
蒋钦笔者之前已经开篇讲过,他在东吴的实际地位要比十二虎臣中大多数高,著名的孙权劝学典故,被劝学人其实有两位,一是吕蒙,一是蒋钦,可见蒋钦的重要地位,而且蒋钦在孙策时期就是独当一面的将领,即便孙权想挖可能都挖不动。
至于周泰,被孙权看中的原因,除人品过硬外,便是出身九江。相比名义上的故乡江东,承载童年回忆的九江更让孙权有真实感、安全感。十二虎臣大多数都是江北人士,蜀汉初期核心圈都是荆州派而非益州派,其实道理大同小异。
周泰重大事件之二——救孙权,身被十二创
孙策在江东无人能挡,很快各主要地区都被收入囊中。不过名义上孙策还是袁术的部下,并未公开独立。孙策跟袁术闹掰的直接原因是袁术想要称帝,给孙策送去书信进行通知,孙策立即弃暗投明与挟天子的曹操搭上线,被朝廷正式任命会稽太守,承袭孙坚乌程侯爵位,并代理明汉将军职务。
建安二年(197),正当孙策领兵北上,准备与曹操、吕布、陈瑀联合起来围攻袁术时,原本的盟友陈瑀却背后插刀,暗中派人到江东祖郎、焦已、严白虎等山贼,给他们分发印绶,纷纷起兵攻击孙策。
这个陈瑀也是汉末诸侯之一,原本是袁术任命的扬州刺史,袁术在跟曹操争夺兖州失败后逃往扬州,陈瑀却拒不接纳,跟袁术打了一仗还没打过,逃到下邳。后来陈瑀被曹操拉拢,得以遥领吴郡太守、安东将军,吴郡他肯定没法赴任,所以实际屯兵在徐州的广陵郡,算是曹操的附庸,兼备着监视吕布、孙策的功能。
另外陈瑀出身不简单,他跟陈珪是堂兄弟,陈登的叔叔。所以陈登后来那么拼命跟孙策死磕,其实恩怨从他叔叔那里就结下了。
江东有六个县的山贼闹得非常凶,孙策没办法,只得撤军平叛。孙权住在宣城,山贼们知道他身份特殊,很快有数千人蜂拥至此。本来这里是大后方,所以孙权手下士兵不多,只有不到一千人,而且也没有修筑防御工事。山贼突然杀到,孙权仓惶骑马逃跑,此时山贼已经来到身边。
《三国志·周泰传》载:权始得上马,而贼锋刃已交于左右,或斫中马鞌,众莫能自定。惟泰奋激,投身卫权,胆气倍人,左右由泰并能就战。贼既解散,身被十二创,良久乃苏。
山贼已经跟孙权部队短兵相接,甚至刀都能砍在孙权的马鞍上。身边的士兵都吓得六神无主,只有周泰反而胆气倍增,拼死护住孙权,其他人深受感染,这才逐渐稳住阵脚,能够跟山贼打得有来有回。
山贼虽多,毕竟乌合之众难敌正规军,打了一阵占不到便宜就散去了。结果周泰为保护孙权,负伤十二处。虽说都不是致命伤,但古代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往往小伤口会引起感染等并发症,周泰受如此重伤能够大难不死,在普遍短命的江东将领中实在幸运。
大难不死是不是必有后福不知道,但孙策听说此事深受感动,提拔周泰为春谷县长。
周泰的忠勇令人敬佩,不过笔者想指出一个事实:周泰在跟随孙策时为别部司马,拥有自己的部队,在勇救孙权后又被任命为县长。跟随孙权这段时间满打满算不过一年,把周泰看做孙权的保镖合适吗?
江东集团或东吴的兵制大家应该知道,普遍采取世袭领兵制,士兵相当于将领的财产,是可以继承的。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想象一个能单独带兵的人去当孙权的保镖,要知道这时候孙策还活蹦乱跳呢。周泰的“同期生”蒋钦可是一直跟着孙策四处征战,独当一面的统帅级将领,两人差距不会太大。真实情况应该是周泰作为孙权在军事上的副手,毕竟十五岁的县长再能干也不是什么都懂,真遇到紧急情况还得靠帮手。
周泰重大事件之三——从征各地
建安四年(199),袁术败亡。袁术死后,其残余力量聚集在袁术部将、庐江太守刘勋麾下。刘勋兵力暴增数万,击败了想要投奔孙策的张勋、杨弘等人,成为江淮地区一股新势力。周泰跟随孙策攻打刘勋的治所皖城,以调虎离山之计将刘勋骗出城外,趁势攻占城池,刘勋辗转逃至曹操处,一股可能成为江东威胁的势力就此迅速被铲除。
击败刘勋后孙策顺势和江夏黄祖打了一仗,借此巩固了与之接壤的豫章郡地盘,并将周泰留在豫章郡做宜春县长。在讲述这段经历时,史书用了一句“所在皆食其征赋”。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表面上看是周泰的食邑就是收取宜春县的赋税,其实还含有另一层意思。上面提到东吴盛行世袭兵制,士兵属于将领的私有财产,也就是说,周泰的士兵由宜春县税收来供养,而非孙策直接拨付。一方面这是东吴兵制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周泰单独领兵的证据,即周泰是带兵的将领,不是保镖。
孙策去世后周泰继续跟随孙权,并在公元203年、207年、208年三次征讨黄祖。
《三国志·吴主传》载:八年,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韩当、周泰、吕蒙等为剧县令长。
这段话说的是孙权在建安八年第一次征讨黄祖,结果后方大乱,依靠吕范、程普、太史慈这些大将才平定各地贼寇叛乱,而韩当、周泰、吕蒙等人也分别在叛乱严重的豫章郡各地担任县令县长,镇守地方。所以周泰真的不是保镖,他是一员战将。
赤壁之战时,周泰也跟随周瑜、程普出战,紧接着又在南郡攻打曹仁,战后跟随黄盖驻扎在武陵郡岑城。
周泰重大事件之四——濡须督疑云
正如笔者在文章里反复强调,周泰不是保镖而是将军,不仅如此,周泰还担任过都督。
《三国志·周泰传》载:曹公出濡须,泰复赴击,曹公退,留督濡须,拜平虏将军。
在网络上有很多对濡须之战的介绍,因为曹操曾于213年及217年两次进攻濡须,导致两场战役的情节与参战将领张冠李戴的情况非常普遍。下面讲一下与周泰相关的历史细节。
《三国志·蒋钦传》载:从征合肥,魏将张辽袭权于津北,钦力战有功,迁荡寇将军,领濡须督。后召还都,拜津右护军,典领辞讼。
《三国志·蒋钦传》载:…曹公出濡须,钦与吕蒙持诸军节度。
这里第一段说的是蒋钦因合肥之战表现突出,被任命为濡须督,这是建安二十年(215)的事。之后蒋钦被召回都城,拜津右护军。第二段说的是建安二十二年(217)曹操第二次进攻濡须,各路曹军名将云集,规模空前。孙权不敢怠慢,以蒋钦、吕蒙共掌濡须军权,双都督是孙权的“传统艺能”,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
关键在于周泰何时担任的濡须督。作为扼守长江入口、把守东吴北大门的关键要塞,濡须坞的重要性无需赘言。213年第一次濡须之战是孙权刚刚动工修建濡须坞,曹操为了阻止孙权建造这一要塞而进行的战役。这次战役时间仅有一个月,东吴方面除了被俘的江西大营都督公孙阳外,并无可靠史料记载其他将领。
当然,根据“曹公出濡须,泰复赴击”这句话可以得知周泰参与了213年与217年两次战役。所以周泰任濡须督,是第二次濡须之战结束后的事。相当于接替蒋钦、吕蒙,而这两人则被调往更加重要的地方——荆州去了。这也符合笔者的观点,即蒋钦的地位比周泰要高,与吕蒙差不多,能够独当一面,周泰还是稍逊一筹。
周泰作为濡须督,是有人不服的,朱然、徐盛为首的诸将就意见非常大。在史书中被如此点名,一定是闹到相当严重,甚至于孙权专门为此事来到濡须,亲自召集诸将设宴安抚。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是,蒋钦在做濡须督时,却是“盛既服德,论者美焉”的局面,这里的盛正是徐盛。当然这里也有典故,详情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阅蒋钦篇,这里就不展开了。
总之,周泰虽然很勇猛,遗憾的是威望不够,众将不服气,与刘备宣布魏延为汉中太守时的感觉有些类似。面对众将怨气,孙权知道不能强压,决定以事实来服众。
《三国志·周泰传》载:权自行酒到泰前,命泰解衣,权手自指其创痕,问以所起。泰辄记昔战斗处以对,毕,使复服,欢宴极夜。
孙权让周泰脱下上衣露出满身伤痕,孙权逐一指着伤疤询问缘由,周泰便逐一回答当年勇救孙权的战斗中如何负伤。《三国志》记载太过简略,咱们再来看补充资料。
《江表传》载:权把其臂,因流涕交连,字之曰:“幼平,卿为孤兄弟战如熊虎,不惜躯命,被创数十,肤如刻画,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幼平意快为之,勿以寒门自退也。
孙权泪流满面地说出这些话,既是说给周泰,更是说给朱然、徐盛等人听。主公都说道这个地步了,臣下再有意见就太不知趣了,何况周泰那十二道伤疤历历在目,不服气不行。没人再有怨气,君臣众人继续开怀宴饮,直到深夜。
这还没算完,第二天孙权又把自己的御帻青缣盖赐给周泰,命令鼓角齐鸣,让周泰坐着青罗伞盖车在将士面前亮相,展现自己对周泰的绝对信任与支持。
东晋史学家,《魏晋春秋》作者孙盛评价孙权:“观孙权之养士也,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凌统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这里陈武、吕蒙、凌统三个典故不展开了,简而言之有个共同点,都是三人去世后孙权做的事。
孙权自身才能远比不过曹操、刘备,然而能与两位枭雄抗衡的最大资本,就是能用人、会用人,更懂笼络人心。自身能力不足容易导致威望不够,怎么办?作秀。频繁作秀,超规格作秀。曹操、刘备实力弱小时也做过秀,后期力量壮大后就不做了,但孙权作秀的次数与时间特别长,为的就是让人心甘情愿给自己卖命。
但只有周泰,孙权的作秀对自己其实好处不大还有风险。甚至笔者不认为这次是作秀,而是对周泰的真实情感。作为君主,在人事任命上除了亲属外,应该以能力为第一标准。但周泰不是,他作为武将确实很勇猛,但出身寒门威望不够,而且在军中地位此前也不算高,甚至没有在历史上留下某次战役的具体表现。没错,周泰除了在孙权十五岁那年舍身救主外,再也没有任何战场上的细节记载了。您如果对周泰有其他印象,全部来源于演义。
周泰不能服众,毕竟他不像蒋钦、吕蒙早就独当一面,也不像朱然、陆逊有家族背景。与刘备提拔魏延还不同,魏延确实有大将才能,战略战术水平相当高,也都得到了实际检验。而周泰任命濡须督之后,仍然没有单独指挥过一场战役,或使用计谋退敌的记载。
所以孙权任用周泰,既要冒得罪众将的风险,又不能确定周泰是否有作为都督的能力,是一种冒险。这种冒险的背后更多是情感因素而非理智主导,孙权发自内心信任周泰,远远超过信任其他武将的程度。
笔者看待历史人物,认为首先要把他们看做是一个人而非机器,后世分析古代历史事件,往往喜欢站在上帝视角纯粹从利害关系分析,像计算机一样做利益的加减法,最后给历史人物的行为安装一个貌似合理的动机。但这是事后诸葛亮,把历史人物物化,忽略了他们作为人的情感因素。历史人物能够成就历史,左右时代风云,确实离不开冷静的头脑,但他们偶尔也会做基于情感的事情,只要是人,或多或少都有无法用客观利益做出发点去分析的事。
具体到孙权强推周泰为濡须督,笔者认为就是如此。此刻的孙权是真情流露,对他的“九江同乡”、“救命恩人”的感激,当周泰被众将怀疑、攻击时,孙权想维护他,仅此而已。
后来孙权袭取荆州,跟刘备彻底撕破脸,打算进一步向益州进军,拜周泰为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当然汉中太守只是遥领,作为恶心刘备的手段,后来两家修好,很多类似的遥领就取消了。
黄武年间(222-229)周泰去世,儿子周邵以骑都尉职位承袭了周泰的部队。
通过本篇文章,相信您对历史上的周泰能有个比较准确的认识,周泰除了那一次救孙权负伤十二道外,此后一直在外领兵。众所周知孙权除了攻打合肥外基本不亲自领兵,而周泰虽然不是统帅,却也始终在外围各地带兵,所以最后说一句,周泰真的不是保镖。
周泰就为您讲完了,下一篇会是哪位东吴将领,感兴趣的话敬请点击关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