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分享给你们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如何正确改变你的生活?

关于我的一切和有用的推文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哦!

最近收到了一位粉丝来信,她说自己不想在医院工作,想改行。

她是医学在读硕士,但是报名一个舞蹈班后,助教一直让她报更高级的的班,说以后可以当舞蹈老师,更赚钱。

她一方面觉得在自己已经厌倦了医学的情况下,做舞蹈老师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另一方面考虑到沉没陈本,又觉得有些犹豫,同时可能还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业余舞者,这么轻易就能获得高薪不太现实,有点怀疑助教老师画的大饼。

大家觉得这位粉丝应该如何选择呢?

先不直接给出答案,想先问大家两个问题:

①如果改行去当舞蹈老师,能得到她想要的生活吗?

②改变职业选择,到底是一种解决办法,还是一种对现有困境的逃避手段呢?

这几年流行“颠覆”这个词,大家都在追求“颠覆”,希望借此获得人生的飞跃。

但一步登天这种事,怎么说呢——百分之两百都是陷阱。

所以颠覆其实并不是捷径,很多人搞错了这个词的真正涵义。

No.1“颠覆”真正意味着什么?

大家常错误地以为,颠覆=改变

虽然这两个词看似相同,实则从内在含义上来看,八竿子打不着。

改变,是一种相对来说较为简单的状态变化,是从一个方向到另一个方向。

比如你的饮食偏好从中式变化到西式,或者工作职务从技术工人转变成行政人员。

颠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变化。你从始至终都在同一个领域中,你的行为产生了结果,使这个领域的某个部分发生了(一般是好的)改变。

这样说是不是不好理解?举个例子:

假定你是一位老师,你教的学生大部分都能达成理想成绩,并且你的教育理念获得了诸多同行的认可,改变或完善了某个从前固有的教育方法。

那么你完成了一种自我突破或是专业革新,这叫做颠覆。

看,颠覆实际上是一种长期的、连续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或轻易能做到的。

颠覆者需要专业能力过硬、自我定位精准、恒心和创新兼有,其实是很难的。

所以我才很怀疑开头提到的这位朋友,能否在换工作以后使自己得到满足。因为她寻求的是颠覆,但做出的行为却是简单的改变。

难道你以为改变现有工作或更换常住城市等直接而(相对)简单的行为就能使人生发生颠覆,并走向更好的阶段了吗?

当然不是这样的。

No.2为什么你会盲目追求改变?

要解决问题还是得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所以咱们来看看,人们为什么会盲目追求改变呢?

先说结论:盲目追求改变的最底层原因是内在不稳定。

如果你不熟悉“内在不稳定”这个词,它的衍生情绪你一定知道,比如:迷茫、浮躁、焦虑……(这不都是我们老生常谈的情绪困境吗?)

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并非是这些负面情绪导致了内在不稳定,而是恰恰相反。

明白这种因果关系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对症才能下药嘛。

最典型的三种内在不稳定的特征是:

● 特征1:不真正认同自身现状

我不建议大家长期从事自己讨厌的事情,甚至将其作为经济来源。

原因很简单,我们做任何事一定会遇到难题。

如果你喜欢自己正在做的事,或者对这件事感觉一般,当遇到困难时你会直接思考该如何解决。但假如你讨厌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就很麻烦了。

➡ 你首先会抱怨自己为何会做这件事

➡ 然后你会持续纠结付出成本

➡ 最后你否认自己的想法

➡ 拖到最后不得已,才开始思考解决策略

看看这复杂的心路历程,还没开始就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力气。

如今的社会其实机会有很多,我们的选择也有很多,虽然不全是很好的选择,但只要它们存在,你就会一直受到干扰,一直在改变与不改变的心理状态反复横跳,

你的纠结,不安,焦虑都来自于此。

● 特征2: 喜欢比较并过于看重比较结果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

“比较”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我们总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另一方面在于,我们总会下意识地扩大问题的严重性,并做出基本归因错误。

“为什么小A连教育娃都比我做得更好,我怎么什么事都做不好。”

“我找的工作没有小A好,我永远也比不上他了。”

前一句话是典型的将一件事的问题扩大到对整个人的否定,后一句话是将一件事扩大成永恒的问题。(而且这件事甚至根本都算不上一件错事)

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想问题,你说你不生气谁生气,你不浮躁谁浮躁呢?

● 特征3: 只看见眼前的利益而没有长远的目标

如果你符合这一点,你最大的问题是太急功近利,因此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也容易半途而废。

本来准备花三个月一心准备雅思考试,但在这个过程中,你听说了同学1要参加夏令营,于是你也报了个名;又听说同学2要参加竞赛,于是你又报了个名。

每件事的硕果你都想收获,最后反而竹篮打水一场空。

No.3怎样正确地成为颠覆者呢?

① 提升能力

不论是提升专业能力还是其他能力,我都建议大家多多试错,别怕人生出现波动和变化。

虽然我常劝大家,要保持生活的稳定性。但稳定性其实分为两种:我用“此岸”和“彼岸”概念来解释。

第一种稳定是一直停留在此岸的人。

他没经历过太多事情,也不主动经历事情,他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密不透风的系统里面,因此他无比稳定。

第二种稳定是从此岸到彼岸,再回到此岸的人。

他积极经历事情,解决事情。他是一个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开放的系统。他的系统曾经一段时间发生了巨大变动,但最后回归了稳定。

我推崇第二种稳定,因为这种稳定不来自于故步自封,而来自于自身实力和心态。遇上过1件事的人和遇上过100件事的人当然会有本质的区别。

我有位同事,他的育儿观念是精心呵护孩子的方方面面。

小朋友触碰的每一个器物,包括玩具,都一定要通过煮沸进行高温消毒。

我听说这件事之后大为震惊。这样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小朋友,他的免疫能力一定比普通小孩的差,他的免疫系统正像我所提到的第一种人,稳定得无比脆弱。

因此,我鼓励大家不要怕一时的波动和变化,多试错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东京大饭店》

② 更关注自我而非他人

我们必须承认,比较几乎是人类的天性,天性虽不能消失,却可以尽量控制。

比较这件事本身没有问题,它是组成我们反馈系统的重要一环。比较就像一个雷达,其他人就像地图上的参照物,只有通过雷达和许多参照物,我们才能准确判断自己的位置,同时也能激励自己不要落后。

这是“比较”的利。

“比较”当然也有弊端。

比如当你太关注他人,太注重比较的结果,你就会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忽略自身的成长更为重要、产生嫉妒心导致恶劣后果产生。

所以要辩证地看待比较,别成为它的奴隶。

另外,少比较的意思不是看清现实后的认命,而是保持豁达,并且能有容人之量。

③ 目光放长远,别太斤斤计较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收获结果前一定会有扎根、沉寂的时期,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总是下意识地遗忘,所以我们才要经常提醒自己,不要高估自己一年的成就而忽略十年的发展。

请充分认识到,让自己走向最终结果的每一分努力都是值得的。

别为了当下的一点利益争得头破血流,要衡量自己的行为长期来看是否有意义。

像巴菲特这样的顶级投资人,会在每次浪潮来临时,都轻易出手吗。

长期的投入虽然会付出成倍努力,但其收获却是任何机会主义者都难以企及的。

《我,到点下班》

最后想告诉大家,跳槽不等于升职加薪,改变常住城市也不等于提升生活质量。

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颠覆者,卓越的改变者,关键还是要问问你的内心,是不是达到了内在的稳定状态。

我也一直在寻求颠覆的路上,大家一起努力吧~

朋友们记得经常来看看我呀,

可以把我设为「星标」☆~

步骤如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