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也有一条牛气逼人的“寻常巷陌”

皇城北京有一条牛气逼人的胡同,人们赞扬为“藏龙卧虎,一条胡同,半个中国”,人们又形容为“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南北朝宋武帝刘裕)。这条著名胡同就是七百米长度七百年历史的史家胡同

从清朝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有八十多个四合院,建筑特色是青砖灰瓦。朱漆大门、石刻照壁,可以说是北京四合院的代表作。关于史家胡同的修建年代,早在的元大都的图纸上就已经标注了位置。到明朝时,因胡同里居住了史姓大户而得名。坊间也流传一种说法,说的是史家胡同是抗清名将史可法的祖宅所在地,故得名。

这条胡同云集了很多历代政要名流,文士名媛,他(她)们的大名个个如雷贯耳。其中从史可法、李莲英曹锟、赛金花凌叔华章士钊到徐向前、李维汉、刘文辉张治中范汉杰傅作义、黄敬(俞启威)范瑾荣毅仁、李天佑华国锋、乔冠华章含之、臧克家、艾青、草明、杨朔于光远、史树清、黄宗江、黄宗洛、于是之、焦菊隐英若诚等等,都在这里生活过。民国名流诸如胡适、陈寅恪、丁西林、徐志摩、林徽因、周作人、齐白石、陈师曾、陈半丁、姚茫父、萧俊贤等人都在24号院民国才女凌叔华老公陈西滢)住宅聚会,泰戈尔当年也曾到此一游。竺可桢、胡适、赵元任等则是从59号院原史可法祠堂旧址、清代“左翼宗学”中榜,才有机会出国留学。邓颖超康克清曾在这里办公。

沿着貌不惊人的胡同缓缓漫步,每一个门牌号都会滔滔不绝地向你诉说一段精彩的历史。然而对我来说,最有感情的还是东端第一个四合院8号院,一座低调的泛泛之辈。因为这座院中曾经生活过已故的桑梓乡贤黄敬、范瑾伉俪,而在他们之后,大院分成几家共住,著名哲学家、近代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著名编辑家、出版家、国家出版局副局长王子野,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于光远曾都居住于该院。而我的岳父母也同时搬入,与于光远住在隔壁为邻。

8号的最早主人俞启威(又名黄敬),建国初曾任天津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其夫人范瑾,曾任北京市副市长、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奠基人。范瑾原名叫许勉文,父亲叫许诗荃,爷爷叫许寿昌,许寿昌的弟弟叫许寿裳,许寿裳是鲁迅一生的挚友。范瑾的奶奶叫范寿钿,范寿钿有两个兄弟,一个叫范寿铭,一个叫范寿钟。范寿铭有个女儿叫范文滢,亲上加亲嫁给了许诗荃,是为范瑾的母亲。而范寿钟有个儿子叫范文澜,所以准确地说,范文澜是范瑾的堂舅。

俞启威的爷爷俞文葆,咸丰元年举人,知东安县,后任知府,生三子一女:明震、明观、明诗、明颐。女儿俞明诗,嫁给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陈三立,生子陈寅恪——一代“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国学大师。三子俞明颐曾国藩孙女曾广珊为妻,他们的女儿俞大彩傅斯年夫人,儿子大维曾任中华民国交通部部长、国防部部长等职。俞大维又娶了陈三立的女儿陈新午,其子俞扬和与蒋经国的唯一女儿蒋孝章结婚,生子俞祖声。

长子俞明震之子俞大纯,曾任北洋政府工艺局长、陇海铁路局局长。俞大纯三子俞启威,也就是这所宅子的主人。俞启威长子俞强声最没出息,1986年叛逃美国。次子俞正声,曾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协主席。俞大纯长女俞珊,出生于日本,喜爱文艺,嫁给戏剧家赵太侔。1930年她代赵太侔任国立山东大学的校长期间,一位名叫李云鹤的文艺女青年通过她的关系,进入青岛大学图书馆当了一名管理员,结识了俞珊的弟弟、19岁的物理系学生俞启威,从热恋同居,多年后李云鹤改名江青

然而当我翻阅绍兴史事时,蓦地发现原来家乡也藏着一条牛气逼人的“寻常巷陌”——新河弄

这一“寻常巷陌”并非史家胡同的翻版,也与“半个中国”完全沾不上边,甚至谈不上“半部绍兴史”——那是解放路的专利。但为什么说这条小弄不寻常甚至牛气呢?这是因为它的悠久历史,它的古老建筑,它的仕宦望族——应有尽有的“小河、古桥、府第、台门、弄堂”,那是绍兴古城的独特之处,与史家胡同可谓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吧:

小河流千年

由一条小河引出一条小弄,还是一千二百年前的事:唐元和九年(814年),唐大臣、水利专家孟简出任越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东观察史。在任期间,为使绍兴城内河道网络分布更加均匀、合理,在县署北开凿河道,东与府河贯通,西与西小河相连,815年河凿通后遂名“新河”。从此打通了西小河和府河,促进了两岸的商贸发展,河旁之巷叫新河弄

新河长三里左右,新河弄东连大街,西有谢公桥通西小路。新河南面还有一条弄堂叫丁家弄,新河静静地流淌在两条弄堂中。行人一般都走新河弄,像模像样的住宅也在这条路上,而丁家弄则是冷冷清清,荒地小土堆旁可见一条石板小路,路边有一排高矮不齐的住房。丁家弄东起于试弄,向西约150米后南折止于营桥河沿。以前和大街(解放北路)相交,后因新河弄填河拓路,丁家弄的东段现已不存,原先的望江楼就开在丁家弄与大街的路口。

新河弄与丁家弄之间有三座桥相连。大约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这条千年古河被填埋了,留下一段无水源的小“水库”,借助于人造泛水闸供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著名的三座桥也就消亡。但是却建起了一堵大书“西城古韵”的人造围墙,这种思维和设计,真令人啼笑皆非。

古桥真彩虹

沿新河弄东西向有:如意桥福禄桥万安桥谢公桥

人们常以彩虹比喻宏伟壮丽的大桥,几座小桥虽古老却无资格,它们的跨度实在太小了。然而当地人却把它们视之为彩虹,因为它们能给人们讨个好彩头。

新河上本来有三座桥,均为石桥。从东开始,第一座是右营堂附近的如意桥,第二座是日晖弄对面的福禄桥,第三座是万安桥小学(今北海小学)附近的万安桥。三座桥名,配套成龙——吉祥如意、福禄双全、万事平安。当年凡当姑娘出嫁或婴儿满月时,新娘和抱着婴儿的父母一定要走这三座桥,祈愿日子幸福美满,孩子长命百岁。

绍兴方言新河跟心窝谐音,因此人们又把新河弄成为心窝弄,以求万安、福禄、如意。六十年代的三桥之夭,伤了多少绍兴人的心啊!

谢公桥位于市区新河弄西端,明朝宰相吕本府第之旁,始建于后晋(936~946年),清康熙四年(1685年)重修。宋《嘉泰会稽志》记有:“谢公桥在新河坊,以太守谢公所置,故名”。桥下为西小河,居民依河建屋,形成一条西小路。此处舟楫往返,行人不绝,堪称绍兴古桥一景。作为绍兴古桥群之一,谢公桥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府”天下无

新河弄的吕府伯府,并非“小字辈”的建筑,而是冠压史家胡同四合院之群芳的煌煌巨府。

号称浙江省具有一定价值的两处明代建筑群之一(另一处是东阳县的卢宅)的吕府,是我四岁随父母从天津回到绍兴时临时栖居过的地方,印象是院子忒大,居民很杂。吕府位于新河弄169号,为明代嘉靖(1522~1566年)年间礼部尚书吕夲府第。该府东起万安桥,西迄谢公桥,占地48亩,南向共有十三座厅堂,故又称吕府十三厅,其正厅永恩堂是江南最大的厅堂。吕府现尚存明代原构建筑6200平方米,2001年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吕府主人吕夲(1503~1587年),明余姚人,后移居绍兴城中。嘉靖年间,其官位高至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光禄大夫兼太子太傅。后因丁忧回籍,其间朝廷变故,不复仕途,遂优游林下二十余年。这座规模宏大的宅邸,传说是吕夲的十三个学生,相约每人建一座厅堂以谢老师。其实身居如此高位的吕夲,自建一处这样的宅邸也是手头绰绰有余。不过吕本的发迹史并不光彩,他是投靠奸相严嵩而青云直上的,幸而严嵩出事之际,他正巧回籍,避开了一场血光之灾。

绍兴民间有“吕府十三进比不上伯府台门一个厅”之说,由于两府相距过近,还有“伯府无前门,吕府无后门”之说。所谓伯府,就是王阳明在绍兴城里的府第,王阳明因平定宁王朱宸濠谋叛有功,被封为“新建伯”。王阳明故居在新河弄王衙池旁边、光相桥东侧西河以南,建筑规模宏大。伯府第在其父海日公状元府基础上扩建,地处“北海桥者乃李邕寓居之地,谢公桥者为谢灵运寄寓之所”的光相坊,可谓祥和福地,风水宝地。

伯府第”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十二月始建,直到1527年王阳明离开浙江去广西时才正式完工。据王阳明第十六世孙王诗棠说,伯府仅占地16亩,建筑面积也只有吕府的一半。伯府主人以如此大手笔设计营造,不是图自身享受而是为便于四方门生来访时聚会、用餐、讲学之用,尤其是在嘉靖四年十月创立书院之前,大厅曾起到代替书院的作用。

这座规模恢宏的官府早在沧桑岁月中湮灭,只留下石砌门框以及其旁的一间半老建筑和一个饮酒亭。有人说“伯府第”是被太平军烧毁纯系误传,原因是民国十三年正月十九日下午,“伯府第”不慎失火,大厅烧毁殆尽。时隔不久,为了居住,大厅遗址四周的住宅建筑当即修复,惟大厅已无力修复,只遗留下一片荒墟。故居遗址前尚有一方“碧霞池”,俗称“王衙池”,原先池上有天泉桥,为王阳明“天泉证道”之所。后院有一座用石条砌成的观象台,这是王阳明用来占卜星象、认证天体的地方,俗称“王假山”。紧靠“伯府第”西的西小河河边,有一古朴的石阶河埠头,人称“伯府大埠头”,埠头北侧是船舫弄。这些都是王阳明最珍贵和重要的历史遗迹。

一龙生十弄

绍兴的弄堂四通八达,毫无规矩定式,常常是一条弄堂里又会生出若干小弄堂。每条小弄堂都柳暗花明,曲径通幽,不会遇到北京那种“死胡同”。倘若被围墙挡住,你可以看到和推开一扇小门,破门而出,走到另一条街。这就是绍兴特有的风景线“漏底台门”。

当新河这条小龙诞生后,在其两旁就形成了东西走向的两条弄堂,其后节外生枝地衍生出十条丁字交汇的小弄堂。这十条南北走向的弄堂,其中南连新河弄北通上大路的有五条,北连新河弄南通水澄巷(胜利路)的也有五条:

连接新河到上大路的弄堂,从东到西有:一是木大弄,俗称摸奶弄。“摸奶”的叫法颇为不雅,缘于这条弄堂最狭处只能一人通过,如果对面来人,二人只好侧身紧贴而过,于是有人开玩笑说,如果对面是个女的,你就可以大胆摸奶了。二是日晖弄——原名石灰弄,因旧时有石灰坊于此而得名。日晖弄南端与新河上的福禄桥相连,也是娶新娘时花轿必经之处,因而将石灰弄改为日(绍兴话日、石谐音)晖弄,寓意着吉祥雅致。三是杜家弄——因旧时有杜姓大户人家聚居于此(杜家台门)而得名,弄堂带有深宅大院的留痕。四是马弄——由于吕府建筑群南、西、北三面环水,内设两条南北向“水弄”和一条东西向的“马弄”。随着岁月更替,这些小弄后来都成为公共通道,并在解放后被合称为“吕府马弄”。五是假山弄——因王阳明观象台在此弄,观象台形似假山而得名。

连接新河到水澄巷的弄堂,从东到西有:一是营堂——源自清代后期右营守备署的驻地,通到离孟大茂香糕店及工场不远的水澄巷口。二是小校场——校(教)场为旧时郡守观兵和士卒演练骑射之所,原小校场在新河弄福禄桥与万安桥以南,后成为当年市府边上的一条弄堂。三是试弄——因此处曾建有士子应考的试院而得名,位于水澄巷绍兴一中西面。四是铁甲营——原为清代驻军的军营,弄堂中曾有一家小茶室,茶室门口的一副对联“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写得妙趣横生。五是并非小弄堂的西小路——地处城北,街区内呈“一河一街、街河并行”格局,尽现水乡魅力,是著名历史街区。横跨西小河的谢公桥,东侧桥墩接新河弄,西侧桥墩接西小路。

台门排排坐

台门是绍兴最具地域性特色的居住建筑,台门多如星,“足有三千零”。那一座座幽静院落,深藏在小巷深处,如同绍兴人那样低调。台门外表庭院深锁,看不出有多大多深,而里面一般至少有四进,多的甚至有七进,最里面通常是花园。推门而进,天井接纳着蓝天白云,回廊流淌着古风遗韵,厅堂凝涸着欢庆喜宴,花园散落着趣闻轶事……

新河弄是典型的台门聚集区,一座紧挨一座,如同儿歌所唱“排排坐吃果果”。从东向西数(不全准确),计有陈家宋家马家王家(石库)王坤记大贤(高脚)丁家庙门寺胡家沈永和钱家杜家等多处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台门古宅。其中:

宋家台门(明)在今新河弄77号。台门坐北朝南,五进,东侧设屋廊连通各进,在新河弄老台门中体量最大,几可比肩下大路的杜家台门。位于市区下大路的杜家台门,是杜春生兄弟的故居。杜春生与杜煦、杜丙杰合称杜氏三兄弟,为宋代名臣杜衍后裔,曾发现位于绍兴富盛镇跳山的汉建初买地石刻,并编有《越中金石录》。

杜家台门是下大路杜家台门内的其中一房族人于清末迁居于此,人称“小杜家台门”。到了民国后期,小杜家家道中落,台门内的房屋也有一部分卖给了外人居住。此后台门内的曲折通道演变为一条公用弄堂,仍以杜家为名,即杜家弄。

马家台门(清未民初)在今新河弄79号。台门主人为民族资本家、绍兴电信创始人之一马谟臣。1911年,由马谟臣等三人出资五万元组建公司,1912年,引入五十门磁石交换机一部,开创了绍兴电信事业。台门坐北朝南,五进加天井,第四进有走马楼,进出前后石门框,门头也气派。

沈永和台门在今新河弄89号。台门系沈永和黄酒鼻祖沈良衡的故居,沈永和酒坊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创办,是绍兴酿酒行业中历史最长并为绍兴酒争得第一枚金牌的酒厂。

王坤记台门(清)在今新河弄87号。台门系王坤记(胜号)碗店旧址,台门坐北朝南,三开间五进加天井。

写罢“新河弄”,乡愁添几重!想起那么多被无知无情的历史浪潮淘尽的“小桥流水人家”,心沉笔也沉。阳明故里的开发令人一喜,但毕竟故里只是景区,里面的大部分河桥屋弄都不是记忆中的原物,而是影城中拍摄电影的布景道具了!感慨之余,乃以小诗抒愁:

人生一叶舟

随波逐江流

停靠码头知多少

站站添新愁

日暮乡关远

心上忽已秋

满头白雪盖沧桑

犹忆少年游——

屋前石板路

小河沿岸流

孩提之歌被填埋

歌声犹自留

少时不知愁

老来说还休

旧梦缱绻不肯走

伴我到身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