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王谢讲座,非我莫属

滚滚长江一万里,浪花淘尽英雄,也在长江中下游平原飞溅出五个淡水大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洪泽湖

悠悠古越四千年,史河捧出名士,也在漫漫长流中漫灌出五个野史之湖,湖面上漂浮着打捞不尽的有关虞舜、夏禹、西施并越国君臣、魏晋东汉的王谢家族和二女(祝英台、曹娥)、明代徐渭的逸闻轶事。

繁花般的传说依附在他们身上

奇葩的故事并没有随埋葬

岁岁雪花飘落过多少神话

浇注了一尊古代名士的铜像

代代相传的民间传说既是人们的口碑,也是对历史的补充。绍兴的诸多千古传说,尤其是夏禹、西施、二女、徐渭的稗官野史,在耳口相传中差不多已家喻户晓,然而唯有王谢的故事传之不多。对于本是王谢堂前燕、投胎宝树堂(谢族主要分支之一)后人的我来说,传颂先祖,责无旁贷,举办讲座,非我莫属。也望乡人和国人莫要遗忘王谢三代人,对绍兴乃至中国的文化历史做出的巨大贡献吧——

一、王羲之的美谈俯首即是

东床袒腹

一天,王氏大家族中尚未婚配的众多子弟聚在王导府上,一个个穿戴着华冠鲜服,也一个个显得拘谨矜持,等待一个庄严而隆重的时刻。一位人物露面了,大家长王导亲自陪着一位武官步入厅堂。来者谁哉?郗鉴大人的心腹曹讷,是奉主子之命到王家择婿的。郗鉴在晋代是权倾一时的人物,郗氏千金与王家太子联姻,可谓门当户对。不过郗鉴却不是那种势利之徒,他是一位不愿做官而做官、做官之后真办事的传奇人物,他的择婿标准也因此非同一般。曹讷环顾四周,顺便对王族子弟扫了一眼,似乎没有一个使郗家称心的。突然他发现在东厢房里的一张坐床上倚卧着一个年轻后生,袒胸露腹地吃着东西,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郗鉴听了曹讷的汇报,喜出望外地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东床袒腹的王羲之,就这样娶了一位贤淑、美貌而又知书达礼的妻子郗璇。

兰亭修禊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在东晋名士、大书法家王羲之召集下,以王谢两家翩翩子弟为主体的41名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水边,玩流觞曲水之戏,赋畅叙幽情之诗。此举编下诗集《兰亭集》,留下千古不朽的王羲之乘兴所作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文采灿烂,隽妙雅迪,书法更是遒媚劲健,气势飘逸,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

披襟解带

王羲之(字逸少)出任会稽内史初到任时,佛学家、文学家支遁(字道林)也在郡里。朋友孙绰(字兴公)对王羲之说:“支道林标新立异,胸中见解确实高妙,你想不想见他吗?”王羲之一贯傲气自负,很轻视支道林。后来孙绰和支遁同车来到王羲之的住处,王羲之不想跟他交谈,支遁坐不多会就告辞了。后来正遇上王羲之要出行,车子已经在门外等着,支遁对王羲之说:“请您先不要走,我想与您稍讲几句话。”于是二人就谈论起《庄子·逍遥游》。支遁说了很多,才气横溢、辞藻新奇,像繁花灿烂,交映生辉。竟使王羲之敞开衣襟,解开衣带,恋恋不舍,不忍离去。

临池学书

王羲之学习东汉“草圣”张芝“临池学书,水为之黑”的精神,勤练书法,在门前的池塘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池塘的水全部成了深黑,人们把池塘称为墨池。在绍兴城内蕺山南麓戒珠寺的王羲之故居,寺前有一方14米长、7米宽的墨池。

龙爪书法

王羲之的书法不仅使地上皇帝折腰,而且惊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为此,玉帝派了一对仙鹤,化作兄妹两个孤儿下凡,骗取王羲之的同情和喜爱后,收容于他家割草放鹅。一天,王羲之看见兄妹俩开刀砍草,砍出一座宫殿,殿门上方有“灵霄宝殿”四个字。他正为之惊异时,孩子们请他分别书写“灵霄”和“宝殿”四字。刚写完,兄妹俩各人抢走两字,就地一滚,化成两只仙鹤,直飞九霄云外。所以,玉帝的灵霄宝殿上挂的匾.原来是王羲之用“龙爪书法”写成的“刀砍书”。

金玉其声

一次,王羲之在蕺山下见一卖蛋老人哭泣,询问之后方知是因为蛋被衙役抢走。他怜悯老人却又身无分文,于是借来纸笔写一张20文钱的字条,叫老人凭条到他家取钱。途中,老人听见一声铜钱声响,竟发现是字条落地声,十分惊讶,再将字条掷地,又闻铜钱声音,再三试验,引来许多路人围观,无不称奇。后来人们还发现,王羲之的字,凡是金旁、玉旁,掷在地上,都能发出响声,被称为“金玉其声”。

入木三分

一次,王羲之外出访友不遇,就在友人的茶几上写下几个字,却使友人再也擦不净、洗不掉,直到木工拿去雕刻时才发现,墨汁渗透入木板足有三分深。从此人们称王羲之写的字有“入木三分”的笔力。

写字换鹅:

一天王羲之乘舟游览,见到一群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好不爱慕,一打听,原来鹅的主人是一位道士。他向道士请求买下这群鹅,道士则请他写一本道德经作为交换条件,他欣然许诺,写下了传颂千年的《黄庭经》。唐朝李白有诗云: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二王”合璧

王羲之为兰亭一块碑写“鹅池”二字时,刚写好“鹅”字,忽闻皇帝圣旨下达,连忙搁笔接旨,其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字。成就了书法史上“鹅”瘦“池”肥、千金难买的“二王”合璧“父子碑”。

戒珠讲寺:

王羲之曾有一颗朝夕赏玩的掌上明珠,一天不翼而飞,恰巧日前一位过从甚密的老僧到过王宅,从而引起他的怀疑。消息传出,老僧感到有口难辩,遂含冤自尽。不久,王羲之的一只鹅也不食而死,宰杀时发现珠子竟在鹅肚内。王羲之感念老僧冤死,追悔莫及,于是舍宅为寺,并亲题“戒珠讲寺”匾额,以示警戒自己,永不玩珠。

题扇桥

位于绍兴书圣故里的题扇桥,名气不小,古今史志多有记述。《晋书·王羲之传》云:“王羲之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耶。’姥如其言,人竞买之。”题扇桥由此得名。

躲婆弄

此后老姥屡次纠缠王羲之,请再题字。王羲之为躲开老姥,进入题扇桥北的小弄,此弄被后人称为躲婆弄。现存躲婆弄全长60米,宽仅2米,十分狭窄。

笔飞弄

躲婆弄附近又有笔飞弄。由于向王羲之求书者络绎不绝,那位老姥更是纠缠不休,使他不胜其烦,索性将笔向空中一掷,飞到了这条弄内。笔飞弄由此而来,落笔之石即为笔架石,附近的桥也因此得名为笔架桥。

萧翼盗宝: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后代的稀世珍宝,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和尚,智永临终前又传给弟子辨才。酷爱《兰亭集序》而遍求真本的唐太宗得悉情况后,派御史萧翼扮成穷秀才,专程赶到越州拜访辨才。两人往来很密,在酒酣耳热之时,辨才将《兰亭集序》真本取出置于桌案之上,使萧翼得以伺机盗走,并致辨才痛心疾首,惊悸而亡。从此,《兰亭集序》就不知去向。

二、谢安的人生何其辉煌

    老翁可念:

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做判县县令时,有一个老翁犯了法,谢奕就用醇酒罚他喝,以至醉得很厉害还不停罚。当时只有七八岁的谢安穿一条蓝布裤,在他哥哥膝上坐着,劝告说:“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怎么可以怎么罚事!”谢奕脸色立刻缓和下来,说道:“你要把他放走吗?”于是就把那个老人放走了。

家嫂接儿:

谢安在其兄去世后,便担起了抚养侄子谢朗的重任,谢朗小时候就“善言玄理,文义艳发”。为了培养子侄们,谢安除亲自与子侄们交流外,还经常在家里举行雅集,广邀当时名彦,让子侄们也参加并畅所欲言。一次著名的清谈僧人、名流支遁去见谢安,与谢朗谈论玄理,互相辩驳,毫不相让。谢朗之母王夫人在隔壁听他们辩论,两次派人叫谢朗回去,但谢安却留住不放。于是王夫人亲自出来,说道:“我年轻时家门就遭不幸,一生的寄托都在这个孩子身上。”随即哭着把儿子抱回去了。谢安对同座的人说:“家嫂言辞情义都很感人,实在值得称颂,恨不能让朝中官员一见。”王夫人接儿以归虽然表现其母爱,但谢安并非赞颂,而是感到无奈气恼。

一往奔诣

支遁、许询、谢安等名士在王濛家聚会,谢安环顾各位说:“今天可说是名士聚会,光阴不可挽留,这样的聚会也难常有,我们大家应一起畅所欲言,抒发各自的情怀。”许询便问主人:“有《庄子》吗?”正巧找到一篇《渔父》,由谢安定题,大家各自阐发。支遁先讲了700多句,叙述的精致优美,才思文辞非凡出众,大家都纷纷赞扬。在座的人都谈完后,谢安问道:“诸位觉得痛快了没有?”大家都说:“今日清谈,无不罄尽胸怀。”谢安于是简要地反驳责难,然后陈述自己的见解,作了万余言的阐述,才智超凡,俊雅飘逸,达到他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再加上他寓意深远,怡然自得,众人无不心满意足。支遁对谢安说:“君一往奔诣,故复自佳耳。”(您一语中的,直奔佳境,实在太妙了。)

谢公泛海

谢安隐居在会稽东山的时候,和孙绰(即孙兴公)等人乘船出海游玩。突然,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全都神色慌张,高喊着回去。谢安兴致正浓,吟啸不语。船夫见谢安神情愉悦安闲,继续向海中划去。不久之后,风浪变大,众人全都坐不住了,不停地喧哗。谢安这才徐徐地说:“这样的话,我们难道要回去吗?”众人立即回应点头,船夫随即掉头回去。由此可见谢安的气量,足以镇守朝廷内外。

东山再起:

具有超群才能的谢安,竟然淡泊明志,无意仕途,《世说新语·排调》说:“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然而当时东晋的形势,正如王羲之所言:“今外不宁,内忧已深”,天下土崩之势已见端倪,而朝廷却缺乏中流砥柱的人物。人们把期待的眼光投向谢安,希望他尽快出来辅政。官至西中郎将的其弟谢万又被废黜,家族对谢安更寄予重望。千呼万唤,人心所向,促使谢安终于从东山再起,步入仕途,其时他的年龄是41岁。

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伐晋。临危受命于征讨大都督的谢安。凭东晋的八万官兵怎么与跟符坚硬拼,谢安心藏“八卦阵”,临战前授意前锋都督谢玄,自己稳坐官邸与客人对弈。两军在淝水开战后,一如他的精囊妙计所料,敌军大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事之一。

草木皆兵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在初战失利后,秦王苻坚与阳平公苻融等登上寿阳城眺望,发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都像晋兵,开始产生恐惧的神色。

风声鹤唳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秦兵大败,在逃跑中互相践踏而死者无数,败逃的秦兵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追兵即将赶到,白天黑夜不敢歇息,在草野中行军,露水中睡觉,十之七八死去。

一往情深:

在淝水之战中,东晋时期将领、名士、丹阳尹桓景之子桓伊(字子野)与谢玄、谢石带领北府兵迎战,大败前秦军队。桓伊不仅善战,还是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尤其擅长吹笛。桓伊每次听到声调悲婉凄美的挽歌就大叫:“怎么办啊”,感伤到了极点,说明他不仅对音乐有着极高的领悟力,而且十分重情,所以谢安说他“一往有深情”。成语“一往情深”盖由此而来。

芝兰玉树:

一天,已坐太傅高位的谢安问众子侄:“子侄们又何尝需要过问政事,为什么总想培养他们成为优秀子弟?”大家都不说话。只有他侄子。车骑将军谢玄回答说:“这就好比芝兰玉树,总想使它们生长在自家的庭院中啊!”

三、王谢后人的雅话令人捧腹

雪夜访戴

“雪夜访戴”的轶事,出自《世说新语》,是文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件雅事,一直以来被当做魏晋名士极尽潇洒风流的例子。东晋名士、王羲之五子王徽之(字子猷)生性高傲,放诞不羁,对公务并不热忱,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今绍兴市)。有一夜下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叫家人拿酒来喝。眺望四方,一片皎洁,于是起身徘徊,朗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住在剡县的朋友戴逵(字家道),就立即连夜坐小船到戴家去。船行一夜到了戴家门口,他却没有进去而又原路返回。别人问他什么原因,王徽之说:“我本是趁着一时兴致去的,兴致没有了就回来,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

子猷断句:

一次,王子猷到砀山县访友,看到衙门口几个衙役正在打一位乡下老农,就上前问原因。衙役说,他竟敢在县衙告示底下撒尿,违犯的罚款,不交款的挨板。王子猷看那告示上写道:“行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于是趁人乱之际,他借路旁代写书信人的笔,在告示上“得”字的后面加了一点儿,对衙役说道:“慢来慢来,贵县是允许人在此小便的!”一边念道:“行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衙役急忙跑到后堂告知县太爷,知县即叫班头把那个管闲事的人传来。王子猷从容上堂,知县看出此人来历不凡,谈吐间知道面前这位是王子猷进士,久闻大名,不敢怠慢。知县说:“敝县偏僻,百姓混沌,打罚都是为了管教的需要,不算衙役欺侮黎民”。王子猷越听越生气,于是说:“我到贵县,看到很多人喜欢喂狗,狗会摇尾乞怜,仗势欺人。”说罢王子猷告辞。知县觉得王子猷借狗骂人,于是就写了几句话,叫人给王子猷送去,以解胸中之气,写的是:“王子猷好大胆,跑到堂上骂知县,王八旦。”王子猷看了微微一笑,把字条上点移到“骂”字后边,交给来人带回。知县一看那加点断句的字条,读起来是:“王子猷好大胆,跑到堂上骂,知县王八旦。”知县看后,不得不佩服王子猷才华出众。

悟空管马:

王子猷从政时,曾在车骑将军桓冲幕府中担任骑兵参军,职责是管理马匹的喂养、供给之事。但王子猷这个官实在做得潇洒,整天蓬首散带,游手好闲,不问正事。一次桓冲问他:“你在哪个部门任职啊?”他答:“不知在哪个部门。不过,时常看见有人牵马来,大概是马槽吧。”桓冲又问:“那官府里有多少匹马呢?”王子猷说:“不问马,怎么知道马有多少呢?”这里他十分机智地引用了《论语·乡党》的典故:“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意思说:马厩失火,孔子赶回来问:“可有人受伤?”却不问马的死伤情况。真是令人绝倒!桓冲仍不识趣地问:“马近来死了多少?”王子猷回答得更妙,他说:“…未知生,焉知死?…”这话又出自《论语·先进》篇:有一次,子路问孔子,什么是“死”,而孔子就回答了这六个字,意思是:对生存的意义尚且不知,又怎么知道死亡呢?王子猷引用得恰到好处,不过意思却变成:“活马有多少我尚且不知,又怎么知道死马的数目呢?”言下之意,你这个做领导的,真是“拎不清”!

目中无人:

桓冲对王子猷“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态度很不满,又提醒他说:“你在我的幕府很久了,近来也该为我料理事情了。”可王子猷却“王顾左右而言他”,只是看着高高的远山,用手扳着脸颊说:“西山的早晨,空气真是清爽啊!”尽管如此,王子猷还是做到了黄门侍郎,但他很快就辞官归隐了。

见火忘履

王徽之和王羲之七子王献之同坐在一个房间里,前面忽然起火了。王徽之急忙逃避,连木板鞋也来不及穿;王献之却神色安详,慢悠悠地叫来随从,搀扶着再走出去,就跟平时一样。由此世人从这件事上判定二王神情气度的高下。

古士遗风

王徽之去拜访雍州刺史郗恢(小名阿乞),郗恢在里屋还没出来。王徽之看见厅上有上好毛毯,说:“阿乞怎么得到这样的好东西!”便叫随从送回自己家里。郗恢出来不见毛毯而寻找时,王徽之说:“刚才有个大力士背着它跑了。”郗恢心里有数,但也没有不满情绪。

不可无竹

王徽之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房,随即叫家人种竹子。有人问他:“暂时住一下,何必这样麻烦!”王徽之吹口哨并吟唱很多竹子的诗歌,才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仆人们都感到莫名其妙。北宋大史学家司马光有首《种竹斋》诗,前四句云:

 吾爱王子猷,借斋也种竹。

 一日不可无,潇洒常在目。

简慢高傲:

王子猷某日出行经过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看到一户士大夫人家庭院中种有好竹,便径自闯了进去,旁若无人地欣赏起来。主人素知王子猷爱竹,早已洒扫厅堂预备款待,不曾想子猷赏竹完毕,竟招呼也不打就要扬长而去。主人也不含糊,当即命家人关好院门,执意留客。本就落拓不羁的王子猷对主人的这一招很是欣赏,于是“乃留坐,尽欢而去”。

但求问笛

王徽之过去听说过桓伊擅长吹笛,可是并不认识他。一次他坐船进京,停泊在码头上,并没有上岸。这时正碰上桓伊从岸上经过,王徽之听在船中有认识桓伊的客人说,那就是桓伊。他便派人传话给桓伊,说:“听说您擅长吹笛子,试为我奏一曲。”桓伊当时已做大官,一向听到过王徽之的名声,对如此唐突的邀请也不在意,当即下车登船,坐在胡床上,拿出笛子就吹,笛声清越,高妙绝伦,据说他吹的曲子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人,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晚唐诗人杜牧《润州二首·其一》追缅此事云: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应接不暇:

王谢两家西迁山阴(今绍兴)后,深深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一天王献之(字子敬)说:“从山阴道(古绍兴一条石板铺砌的驿道)上经过,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使人目不暇接。若在秋冬之交,(一片萧瑟),又特别让人难以释怀。”

迎送桃叶:

王献之在南京桃叶渡留下一段与爱妾桃叶的风流佳话,由于对爱妾桃叶往返于河流两岸很不放心,王献之常常亲自在渡口迎送,并为之作数首《桃叶渡》: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对情郎的赠歌,桃叶应和道: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

  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

将夕乃退

谢安侄子、车骑将军谢玄还在服父丧期间,支遁和尚就去他家和他谈玄,直谈到太阳快下山才告辞出来。有人在路上碰见支遁,问道:“林公从哪里来呀?”支遁回答说:“今天和谢孝(谢玄在服丧期间的代称,等于称谢孝子)畅谈了一番呢。”谢玄为父亲服丧期间还和支遁清谈,直至日落西山方散。这种藐视礼法的行为,在魏晋时期却是屡见不鲜。

柳絮才高

谢安侄女谢道韫,才思敏捷。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安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问“毛诗”(即《诗经》)里面那一句最好?侄子谢玄(小名遏)说:“最好的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安说:“应该是'訏谟定命,远猷辰告’最好。”他认为这一句特别有高雅之土的深远意趣。。忽然间见雪突然下大,谢安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侄子谢朗(小名胡儿)说:“散盐空中差可拟。”而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高兴得笑了起来。后人称谢道韫为“咏絮之才”,并以“柳絮才高”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学才能。

谢公

东晋名将谢玄(谢安侄子)之孙谢灵运家产丰足,仆从众多。他喜爱翻山越岭,到那些幽深险峻的地方去,每次登山都穿上木鞋,上山时便去掉前面的鞋齿,下山时则去掉后面的鞋齿。他的木鞋被后来的诗人冠以寻山屐、康乐屐、登山屐、谢公屐、灵运屐等许多美名。

四、傲岸的李白独敬三谢

以性格狂傲和作风奔放而著称的诗仙李白,在一生中敬佩的人大概不会太多,然而却一仰谢安,二慕谢灵运,三忆谢朓,对谢家英才表现了不寻常的感情。李白四访越中,也必要慕名寻踪谢安、谢灵运隐居上虞东山的遗迹。谢安不为权势利禄所动的高尚风格,深受李白赞赏,而谢安所创造的伟业尤为李白所敬佩和追慕。他自叹生不逢时,报国无门,在《忆东山二首(之一)》一诗中所流露的,正是这种苦恼而无奈的心情: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他一生总以谢安自比、自期,曾多次讴歌谢安,并一再抒发了长怀东山之情:

  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

  (《忆旧游赠谯郡元参军》)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梁园吟》)

  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东巡歌》)

谢灵运受到李白的仰慕,不仅因其诗文奇美,而且由于其性情狂傲,他在多首诗篇中坦率地表述了对这位前辈的情感。当李白踏遍青山来到神往已久的天姥山时,有感于谢灵运当年在此寻山陟岭、游赏玩乐之潇洒,有感于他“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次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之浪漫,不禁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放声高吟: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在谢家的英才中,最使李白折服的莫过于南齐诗人谢朓了。清代诗人王士禛曾在《论诗绝句》中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而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也自白道:“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谢朓的才华固然使李白敬慕不已,而谢朓的冤屈也勾起了他一腔同病相怜的心事,应该说李白对谢朓的忆念毫无虚情,而谢朓任过太守的宣城成了李白流连忘返之地也是不言而喻了。

在宣城太守任内,谢朓曾在城郊陵阳山上修建一楼,名北楼,后世称谢朓北楼,亦名谢公楼。天宝年间,怀才不遇的李白数登谢公楼,寻访遗迹,缅怀先贤,临风吟咏,一抒愁怀。其中一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诗云: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天宝十五年,李白在谢公楼为秘书省校书郎李云饯行,写下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在诗中他以“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赞美李云的文章,而以“中间小谢又清发”自指,将自己比作谢朓。尽管谢朓早已作古,但是李白始终把他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把他的诗文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

位于宣城北的谢公亭,是又一处纪念谢朓的古迹,谢朓曾与文友范云在此游吟,亦于此送别范云。在《谢公亭》一诗中,李白又一次表达了追思先贤并欲与之神游的心情: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能有幸得到诗仙的如此推崇,在唐之前的诗人中,恐怕也只有谢朓一人了。不过谢朓独享此誉也是情理之中,毕竟是他以自己创作的佳品,影响了后代的诗人,为山水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