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端午节,那些不能忘却的美食和习俗,你还记得吗?

徽州端午节,那些不能忘却的美食和习俗,你还记得吗?

司马狂?文
转眼间,又是端阳节。困居异乡的徽州老乡们,已经多少年没有回家过端午啦?徽州人讲究传统,端午节是和中秋节、春节并立的“三节”。嫁出去的闺女在这三个节日,那是要割上肉,带着礼物,回娘家去探望父母的。现如今,除却春节还有人不远千里跋涉回乡,剩下的节日,徒留惦念了。举家欢庆的景象,似乎日渐远去。尤其是村里,端午节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和孩童们相携而过……

(此图源自网络)

在我的记忆里,徽州人对于所有的节日,都是要在美食上努力经营一番的,端午亦不能免俗。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物,外乡人唤作“粽子”,吾乡称为“裹粽”。裹粽,是个名词,如:我吃裹粽。同时,它又是一个动宾词组,在这里,“裹”作动词解释,意即包粽子。如:你在干嘛?我在裹粽。那白花花的一把糯米,加上猪肉条,徽州火腿……被箬叶裹得严严实实的,谓之裹粽,真是无比贴切。
徽州人裹粽,用的箬叶是要回收的,洗干净明年接着用。裹粽里的馅料,可咸可甜。咸者多是长条的五花猪肉,家境富庶者则会有火腿肉置于其中。我独爱此类裹粽。而甜的,则主要是以本乡人自制的金丝琥珀蜜枣和赤豆为主,好此味者亦不在少数。
虽然我深知裹粽味道之美,但我母亲嫌它麻烦,端午节基本上是不裹粽的。通常,她都是用糯米、肉丁(间或有火腿丁)、笋丁、豌豆煮上一大锅的糯米饭。此物与裹粽相比,少了些许仪式感,然而味道上却不比裹粽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看着小伙伴们都是剥开箬叶,吃着裹粽,总觉着自己家这端午节的过法,似乎有些另类。一直到后来,跟歙县旱南的朋友相熟,才发现他们那压根就没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他们过端午用当年产的新麦子碾的面粉做馒头,佐以连皮新大蒜红烧肉。这,才多少缓解了我对自家糯米饭的另类感觉。

(图源1667徽州往事)

据闻一多先生的考证,端午本是吴越人拜祭龙祖的节日,裹粽乃是祭祀用的祭品,纪念屈子是后人附会的产物。而我徽州,本是山越人的腹心地带,这个习俗的由来,倒颇有深究的必要。歙南的村落和毗邻的绩溪县也吃裹粽,但他们吃裹粽的日子,略有差异,有春节吃的,有“接太尉”时候吃的,还有“接观音”时候吃的,倒是各自有自己的习俗。
除了裹粽,歙邑还有在这天吃“红红饭”的习俗。红红饭就是苋菜汤拌饭,因为苋菜含有一种天然色素的缘故,烧出来的汤汁便是大红色的。顽童厌食,但用了苋菜汤拌饭,大多能痛快把饭吃完。端午时节,苋菜差不多头茬上市,所以选择这日子给孩子们吃一碗红红饭。类似的还有,婺源人会在端午这天吃嫩黄瓜煮面条,那也是因为黄瓜这时节刚刚上市的缘故。
大蒜子的气味虽然难闻,却有着特殊的功效。吾乡还有端午节用大蒜子烧肉的传统,这大蒜子一定得是带壳一起烧的。甚至在某些村子里,还有端午把大蒜放在火中烤熟来吃的习俗。而我母亲则会在端午节这一日,用大蒜沾上白酒,给小朋友涂抹全身。母亲说,这样子涂抹一遍,小娃娃冬天就不会长冻疮。我觉着这应该是古人雄黄酒涂脸的变异。清人吴梅颠在《徽城竹枝词》里就写过:“儿童谁不喜端午,要带花花红包肚。雄黄涂脸跳钟馗,髻扎红绳摇玺虎。”
除了好吃的,在徽州端午节还是有一些特殊的习俗的。在我家乡,这天日当午的时候,父亲会拎着一袋石灰粉,绕着房子一周,洒满白石灰。乡人们说撒过石灰粉以后,长虫便不敢近前。我揣测着,可能是酷暑即将来临,用石灰杀杀毒吧。端午节女儿携夫带子回娘家来,作为外婆要亲手给小外孙做一双虎头鞋。这虎乃百兽之王,穿上虎头鞋,可以给孩子壮胆、辟邪,期待小朋友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我外婆死得早,以至于我对于虎头鞋究竟长什么模样都无从知晓。

(此图源自网络)

电视剧里时常演,端午节饮上一杯雄黄酒,但我的印象中周遭的人家就没有端午饮雄黄酒的,大家都是上山采撷艾叶,拿回家来挂在门上。初时,艾叶是翠绿色,散发着一股子艾叶的清香。似乎蚊虫之类的对这个香味有些敏感,所以门上悬挂艾叶,能驱赶蚊虫。慢慢的,艾叶由绿转灰,乡人们也不会将其丢弃,因为这是药材。那辰光,感冒是从不去药店买药的,门口摘几个已经泛灰的艾叶,开水冲泡,喝下去,立马浑身通透,感冒也就好了一大半。还有用这个艾叶泡水洗澡的,好像可以治疗和预防一些皮肤病。更有甚者,乡野间“斩白蛇”的时候,也要点燃艾叶熏一熏墙上画的白蛇。
端午节的压轴好戏,非“跳钟馗”莫属。祖籍歙县大阜的苏州士大夫潘钟瑞在光绪七年回归桑梓,曾著有《歙行日记》,其中写与其同行的潘济川云“徽俗家家敬钟进士”,这钟进士便是钟馗。徽州人是缘何对钟馗尊崇有加的,目前没有明确的资料,但可以追溯的是,徽州的跳钟馗是源自唐明皇时期的“钟馗舞”。到明朝万历朝以后,徽州端午节跳钟馗蔚然成风,尤其是岩寺、义成、堨田、朱家村一带流传至今。
跳钟馗又名嬉钟馗,分为“死钟馗”和“活钟馗”两种。“死钟馗”是人扛着木头雕刻而成的钟馗,“活钟馗”则是真人扮演钟馗。不论是“死钟馗”还是“活钟馗”,都会遇到乡人在钟馗到家的时候,扔出鞭炮,以迎接钟馗大神,这就需要饰演钟馗的人或是扛钟馗雕像的人,身段灵活,自由跳跃,方能躲避鞭炮对自己的伤害。于是,便把这灵活的跳跃被唤作“跳钟馗”。
徽州区的堨田村,原本跳钟馗有固定的十六套招式,如今几乎无人能够完整地表演出来。更有甚者,义成跳钟馗的高手能够跳上六张八仙桌。在祠堂的坦中心上,八仙桌叠起来,总共会有六张八仙桌,最上面还有一把小方椅,这位钟馗饰演者一层层往上跳,一直到最后立在方椅之上。站在上面之后,还能“金鸡独立”,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并挥舞宝剑刺向四方,寓意着诛杀四方恶鬼。最后,跳钟馗者还能自高桌台上,一个真空大筋斗,稳稳的落在地面上。如此神乎其神的技艺,也难怪乡人会以为是钟馗大神附体了。如今再看,一张八仙桌上去之后,几个动作做下来,都让人捏一把汗,足见当年民间艺人技艺之超群。
这些个民俗,如今逐渐衍变成为旅游项目,愈来愈多的外地游客,趁着放假,赶来体验。反倒是徽州那些散落在各地的本乡人,已然许久不曾重温过这些徽州端午时节的民俗了。离乡背井,那份酸楚,或许只有真正离乡的人才能懂。每每忆起家乡端午时节的点点滴滴,眼泪都会抑制不住的溢出来。
这就是我们徽州的端午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