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 | 贺克斌院士:碳中和,未来之变
贺克斌院士:碳中和,未来之变
版权说明:
本文取材自:【直播回放】贺克斌:碳中和,未来之变
6月9日,在“人文清华”讲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作了题为《碳中和,未来之变》的演讲。他指出,碳中和是科技创新的竞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3LzAyMDcvMjI1NDQ4NzY5XzJfMjAyMTA3MDIwNzAwMTY3MDg=.jpg)
贺克斌院士提到,目前全球已有61个国家规划碳定价机制,主要采取碳市场(31个国家)和碳税(30个国家)两种管理手段。自我国2011年开始逐步试点实施碳市场机制以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7个省市的碳交易市场已于2013年到2014年间相继开市,拉开了我国碳交易从无到有的序幕。今年,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是我国迈向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3LzAyMDcvMjI1NDQ4NzY5XzNfMjAyMTA3MDIwNzAwMTc0NzM=.jpg)
他表示,污染治理与减碳行动是协同增效的过程,但如果源头发展方式不改变,仍沿用以末端为主的治理模式,未来十年我国大气污染物减排潜力将基本耗尽。因此,在碳中和目标下必须实现深度的能源转型,碳中和目标下的深度能源转型,将使人民健康大幅获益。
他指出,现阶段我国减碳存在三方面的难点。一是高碳的能源结构,化石能源使用比例大;二是高碳的产业结构,水泥、钢铁、石化等高耗能的工业数量多;三是我国还处于中高速的发展阶段,减碳任务艰巨。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3LzAyMDcvMjI1NDQ4NzY5XzRfMjAyMTA3MDIwNzAwMTgzNg==.jpg)
他强调,必须通过“五碳并举”的措施来攻克碳中和难关。第一,资源增效减碳,通过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并提升效率来减碳;第二,能源结构降碳,大幅提升非化石能源比例;第三,地质空间存碳,通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解决部分二氧化碳;第四,生态系统固碳,通过生态建设手段巩固并增加碳汇能力;第五,市场机制融碳,碳市场会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动各类技术更合理有效地应用。“五碳”同时发力是我们未来实现碳中和的基本路径。
“五碳并举”实现碳中和会带来政府、企业和个人行为的根本变化,这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将会涉及到四方面的变化。一是观念重塑,经济发展观念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转变;二是价值重估,风电、光伏发电、火力发电的价值和竞争力会被重新认识;三是产业重构,化工生产向燃料变原料、能源变资源转变;四是广泛影响,居民大幅使用新能源汽车等低碳出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同时,贺克斌院士在讲座中强调,碳中和可能是改革开放40年后对中国社会具有巨大影响的下一项重大事件。要适应这些影响,需要政策的引导、技术的变革和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学科协同进行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来实现这一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