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平不是苏轼亲戚,苏轼却为他戴孝3月,只因他对苏轼影响最大

清平乐 仁宗

在北宋仁宗到神宗时期泾渭分明的的政坛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与任何人结党,尤其在熙宁变法时期,他既不受司马光等保守派的欢迎,也不受王安石等变法派的欢迎。但他也不是那种见风使舵的墙头草和两面派。除此之外,他还对苏洵、苏轼父子有知遇之恩,在“乌台诗案”中更是对苏轼有救命之恩。他的行为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大家苏轼的品格。他就是张方平。他有着怎样的经历?与苏轼父子又有怎样的交往?

清平乐 苏轼、苏辙

一、张方平其人与为官态度

张方平,字安道,应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人。张方平出生于一个世代官僚家庭,“诸书一览辄通,罕复再阅”,可谓少年天才。虽天纵英才,但他这种求快而不求精的读书法拿来应试明显不可行,所以他连续两次科举失意。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宋绶和蔡齐在张方平家乡应天府做官,看到他的文章十分优美,便联合举荐他参加当时皇帝让大臣举荐优秀人才的制科,终于在28岁时张方平中茂才异等科,从此进入官场。

张方平

张方平十分有政治远见,他第一次暂露头角体现在宋夏战争前的进言中。仁宗朝爆发了西夏的战争,西夏向宋廷送来轻慢的文书,试图挑起战端。张方平主张不要被西夏所欺骗而急于出兵,应当“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为不可胜以待之”。他清楚地认识到西夏只是一个小国,现在苦于师出无名,如果宋朝被激怒出兵,那是正合其意。宋朝应当安抚西夏,同时精心备战,西夏国力经不起长时期消耗,到那时再与其作战,必然取胜。但他当时官微言轻,所以进言不受重视,结果大宋贸然出兵,惨遭大败。

西夏进攻大宋边境

而显示张方平崇高政治品格的,是谏止仁宗封赏张贵妃一事。仁宗时,张贵妃独得仁宗宠爱,一日夜里宫中士兵哗变,张贵妃一直陪在皇帝身边。仁宗十分感动,便下令拟诏封赏张贵妃。当时朝中大员夏竦讨好张贵妃,便建议为其上尊号。但是张方平拿汉代冯婕妤的事儿反对给张贵妃加尊号:“汉冯婕妤身当猛兽,不闻有所尊异;且皇后在而尊贵妃,古无是事。”汉元帝带着众嫔妃观看斗兽时,突然一只熊跳出栏杆,众嫔妃吓得纷纷逃跑,只有冯婕妤挡在皇帝前面护驾,卫士趁机杀了熊。冯婕妤这么大功劳,也没听说有什么尊异之礼,再说皇后在,却要尊异一个贵妃,从古至今就没有这么做的。此事便不了了之了。由此可见,张方平直言极谏,不怕触怒皇帝和得宠的贵妃。同时进谏之言有理有据有节,让张贵妃之党有苦说不出。

清平乐 张贵妃

二、两次变法中的张方平

张方平生活的年代,是北宋历史上激烈变革的时代,他先后经历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两个阶段。而在这样的时代下,张方平是怎样应对的呢?

张方平也深刻意识到了北宋社会所面临的的危机,在他初入仕途,任昆山县知县时,就写下了十卷《刍荛论》,陈述北宋的社会危机,并且阐述了自己的改革主张。应对吏制败坏、冗官等问题,他提出的解决方法与范仲淹的改革措施基本类似。私底下,他与范仲淹的关系也很密切。早在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讲学时,张方平就常去听课,对范十分仰慕。范仲淹对这位后辈也多有关注,并一度为其张罗婚事。对于范仲淹的改革,张方平也是积极支持。

清平乐 范仲淹

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被罢免出朝后,张方平极力上奏希望恢复范仲淹变法的法令。但是张方平却在进奏院一案中,最终选择站在变法派的对立面。当时反对变法的御史中丞王拱辰拿变法派苏舜钦等人的招妓行为大做文章。宋代的进奏院有个惯例,就是将废纸卖钱招妓举行宴会搞团建。变法派的苏舜钦也参照惯例而行,且参加宴会的都是变法派的年轻干将。但他们的政敌却抓住这一惯例大做文章,试图完全将变法派赶出朝廷。

王拱辰

明眼人一看这就是政敌构陷,因为按照惯例搞团建原本就是很正常的,但张方平这一次却站在反对派一边,他甚至请求诛杀此案中的王益柔。只因为此人太过狂妄,他曾作诗:“醉卧北极遣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这伙人依仗才气而自傲,尤其目无周孔,老成的张方平自然容不得这些狂妄的人,所以不惜站在变法派的对立面。

王益柔

到了神宗朝,张方平已经为参知政事,成为宰辅高官,当时他极力反对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张方平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时期擅长理财的官员,但是二人的经济思想是不一样的。张方平主张节流,但王安石主张开源。所以张方平一直阻碍皇帝任用王安石。但戏剧性的是,张方平因父丧回家丁忧去了,神宗随即就任用王安石大张旗鼓地开展变法。张方平复官之后,就不竭余力地反对新法。

王安石

按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但有趣的是,张方平与王安石最强硬的反对者司马光关系十分恶劣。因为司马光处事可以说极端迂腐,强调绝对的“正义”。但张方平讲求策略,所以二人经常在政见上有冲突。

清平乐 司马光

三、张方平与苏家父子

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四川局势突然紧张起来。蜀地60年前爆发了李顺王小波起义,而蜀人认为六十年一甲子会有大事发生,加上当时传言四川蛮族侬智高将联合南诏发动战争,所以人心惶惶。于是仁宗便任命礼部侍郎张方平入川为官,安抚人心。张方平入蜀后,经过分析,判断侬智高不会攻打四川,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安抚民众。张方平睿智的处理赢得了民众的信任。

稳住局面之后,张方平还做了一项工作,就是为朝廷寻访蜀中名士。有人告诉他,眉山苏洵乃一代大才,但不为世人所知。苏洵也苦于无人举荐,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带着儿子拜访了张方平。张方平觉得苏洵为人沉静,且做文章的能力极强,他称赞苏洵的文章道:“左丘明国语、司马迁善叙事、贾谊之明王道,君兼之矣。”于是不久就向朝廷举荐苏洵,但是此次举荐没有得到朝廷答复。张方平又将苏氏父子引荐给朝中大官欧阳修,让他们直接到汴京去拜访欧阳修,并给他们提供盘缠路费。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三月,苏氏父子三人入京见欧阳修。自此,同为唐宋八大家的三人开始为世人所知,张方平无疑就是识得千里马的伯乐。

清平乐 苏轼兄弟与欧阳修

王安石变法开始之后,张方平和苏轼父子在政治上都不得意。此时张方平已经退隐,而苏轼却在朝上站在变法派的对面,所以仕途一直不得意。苏轼对新法不满,发了很多牢骚,并作了很多诗,如“谓主上好兴水利,不知利少而害多”,就是讥讽朝廷的水利工作。反对派以此为证据禀告皇帝,一心变法的神宗大怒,苏轼便被下狱,在狱中长达4个月之久。这就是元丰二年(1079年)的乌台诗案,差点要了苏轼的命。当时众人明知这是变法派以苏轼之诗文为借口打击反对派,都不敢为苏轼辩护,所谓“天下之士痛之,环视而不敢救”。当时张方平已经退休居家,但依然不顾自身安危跳出来为苏轼辩护。也许是感受到了大儒张方平举动之真挚,当时的太皇太后曹氏都出面为苏轼求情,所以苏轼得以幸免。

曹皇后

苏轼始终称张方平为恩师,对他十分敬仰。张方平于元祐六年(1091年)去世,时年85岁,谥号“文定”。苏轼听闻这一消息后悲痛欲绝,他与张方平无亲无故,却为其服孝三月,并亲自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文史君说

苏轼一生政途坎坷,只因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见,不偏向任何一个政治团体,在变法派得势的时候,他不受待见。而守旧派得势的时候,他仍指责守旧派做得太过,因此也不受待见。正因为此,他的一生一直在被贬斥的路上。苏轼的这种做人为官原则,深受张方平的影响。二人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一种风骨,即始终坚持自己的本心做事而不计较得失。

参考文献

《宋史·张方平传》、苏轼《张方平墓志铭》、王巩:《张方平行状》

王雪梅:《张方平交游考》,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