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14岁的女儿谈恋爱,我可以查她手机嘛?”

半夜12点,她睡着了!我心痒难耐,到底该不该查她手机?

“我感觉女儿最近很不正常,有时候拿着手机看着看着就莫名发笑;我觉得她谈恋爱了,想直接问她又不好意思开口;可她才不到14岁,这不是早恋嘛!”

一位妈妈跟我说,很苦恼、焦急的样子。

“那你打算怎么办呢?”我问她。

“所以我很头疼,不管吧,怕她影响成绩、走上歪路;昨天半夜,她睡着了,我心痒难耐,特别想查她手机,确认一下她到底在干嘛,可是……”

“你的心情我表示理解,但是,偷看孩子手机这种事,我建议你还是别做。”

我们聊了大概一个小时,当她焦虑的情绪渐渐降低后,终于明白到底该怎么做了。

作为负责任的父母,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到底该不该查她的手机?这是很多父母困惑的问题。在知乎上980万次的浏览量,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或者过来人的建议是:不可以。

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父母为什么需要通过手机来了解孩子?

在电视剧《小别离》中,童文洁怀疑女儿方朵朵早恋,想要趁她睡着的时候,偷看她手机,被老公方圆制止,老公说:“你这样不合适,你不能这么干。你现在要是打开她手机,就等同于翻她日记本。”

童文洁说:“我是她妈,我能不能看?日记本我也翻过,我又不是没翻过。”

电视剧《小别离》

想要通过手机、日记本来窥探孩子的隐私,是父母们的通病。在很多父母看来:

“她是我的孩子,就应该听话、守规矩;”

“我是她的妈妈,就应该对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负责;”

“母女之间,就应该没有秘密;”

“家人之间,关系就应该是透明的;”

……

值得大人们反思的问题是:为什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需要通过偷看手机来了解自己的孩子呢?

1.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得父母与孩子之间深入交流的成本增加。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父母想要和孩子好好沟通的时候,如果这时来了工作任务需要加班,很多父母会迫不得已先忙工作,和孩子交流的事也会被暂且搁置。

2.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才是第一位,一切耽误学习时间的活动都没太大必要,甚至是没有意义的。

于是,在家庭生活当中,亲子的话题越来越单一,导致孩子对父母的管教产生抗体,亲子沟通越来越无趣。

3.父母难以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导致沟通无法正常进行。

很多父母不知道怎么和孩子沟通,原因是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曾经一个孩子跟我吐槽父母:“说真的我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不了解我在想什么,为什么他们总是干涉我的想法,规定我这个、不让我做那个,我顺着他们制定的路线走才是正确的吗?

我又不是空壳,我有自己的脑子、有自己的灵魂,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们越是阻止我做什么事情,我越是不想听他们的……”

虽然,通过窥探孩子的隐私,就能快速地掌握他们的生活状况,这是最“快速”也是最“便捷”的方法,但是,效果却总是适得其反、令彼此失望。

偷看孩子的手机,为什么不值得提倡?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金伯利·肖内特说,青少年对隐私的需要,超过他一生中的任何其它时期。

如果你认为隐私对你很重要,那么它对你的孩子更重要。

曾经,一个14岁的女孩跟我说,有一次她发现妈妈偷看她的手机,她被气哭了。

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那么生气,感觉在父母面前跟没穿衣服似的,非常尴尬。于是,她跟妈妈大吵了一架。

她妈妈还说这是为她好,不仅认为自己没错,反而变本加厉地控制她,后来她总是习惯性地躲着父母。

很多时候,父母以为自己在打开孩子的心扉,其实,他们在孩子的心门上了一把锁。

电视剧《小别离》

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偷看孩子的隐私,会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呢?

社会心理学家Skyler Hawk认为,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就需要一定的自主空间,因为他们会向全世界试探性地表达自己。

隐私的价值就在于,它确保了我们的自主权,体现了外界对于我们身份的尊重。这一点,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讲,尤为重要。

保留孩子的隐私空间,他们才能够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只有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才有发挥自主性的可能。

很多父母对孩子都有一个误解,认为“父母至上,孩子从属”。打着爱孩子的旗号来控制他们,殊不知,以爱之名带来的“捆绑”,会将他们越推越远。

隐私、秘密的存在会让孩子将自己的世界分成内、外两个部分,这在心理学上称“自我领地的形成”。

擅自打破内、外的分界线,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甚至影响他们一生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我曾接待过一位这样的来访者,她在亲密关系里没有边界感,总是控制不住地检查老公的手机,强迫老公对自己“毫无保留”,严重侵犯到对方的“领地”,老公因疲惫不堪跟她提出离婚。

交流之余,我发现她妈妈从小也是这么对待她的,她在妈妈面前毫无隐私可言。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她无意识当中把这种相处模式带到了亲密关系里,无法与对方建立起适度的边界感。

父母如何做到不查手机也能跟孩子好好相处呢?

1.多维度理解“早恋”,给予孩子情感支持。

无论孩子有没有“早恋”,父母都不要视其为洪水猛兽。一味地禁止很可能会引起孩子的禁果逆反心理,从而增加孩子“早恋”的几率。

话说回来,这年代小学、初中生谈论感情,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早恋”,也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是坏事。

更何况,说起“早恋”,什么时候算早、什么时候又算晚呢?界定的标准是什么呢?谁来界定呢?

很多家长中学、大学不允许孩子恋爱,等到孩子参加工作,却埋怨他们还是单身,这种逻辑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

那么,什么是“禁果逆反”心理呢?

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早恋”的背后,其实是孩子对于归属感以及情感支持的需要。这既与父母间的情感联结有关,也与兄弟姐妹、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有关,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情感有所缺失,都会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情感需求的不完整性。

所以,父母、亲人需要做到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同时,加强对孩子情感上的付出和满足。

2.采用民主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前几天,我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

还在上初中的女儿悄悄地跟妈妈说,她喜欢上了一个男孩子。

妈妈略微有些惊讶:“你不怕我骂你吗?”

女儿说:“你一直都是平等地和我交流,把我当成一个独立的人,给我很多建议,这次我也想听听你的看法。”

妈妈没想到,女儿原来这么信任自己,不禁热泪盈眶。

她给女儿普及了性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得知女儿喜欢的男孩成绩很好时,她引导女儿向对方学习,不久,女儿的成绩也突飞猛进。

孩子们没有那么地“不可理喻”,也并不“难懂”,当父母做到人格上的平等,真正地采取民主的形式与他们交流的时候,他们也会敞开心扉,也会分享自己有趣的学习、生活。

当父母有任何疑问时,都可以直接问孩子,千万别偷偷窥探,这样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消磨彼此之间的信任感。

总之,父母为什么想要查孩子的手机、窥探孩子的隐私呢?目的是出于爱,出于想和孩子拉近距离感的美好愿望。

要知道,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像放风筝。

若是跑得足够快、线拉得足够长,风筝就会飞得越高越远;若是拽得越紧、越不肯放手,风筝就越飞不起来,亦或因为缺少联结,一不小心断了线;这个时候,风筝就再也飞不回来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