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捂得好,疾病自然少,捂这3处就够了

春天到了,气温渐渐升高,让大家倍感舒适。但冷空气却时不时地杀个回马枪,让气温忽高忽低。
刚脱掉秋裤,发现降温了;重新穿上冬衣,却又热得冒汗。
这一冷一热的变化,让人一不留神就会生病。
俗话说“春捂秋冻,老来无病”,春天,还是得捂着点!
春捂三处,杂病不生
1
捂腰背:肾好一切都会好
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出现腰部酸软怕冷、尿频及易于疲劳的症状。
按摩腰部的肾俞穴,可滋阴壮阳、补肾健腰。
位置: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保健方法:可两手握拳,以食指掌指关节突起部放在位于腰背部两侧的肾俞穴上,先顺时针方向压揉9次,再逆时针方向压揉9次,如此连做36次。
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该穴,也可温暖肾阳。
2
捂足部和小腿:聚阳气,一年少疼痛
春季,很多老人会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是恶心、呕吐、眼睛痛等肝阳虚的表现。
这就提示我们要重点保护好足部和小腿部位了,平日多热敷足临泣穴能很好地改善这种不适症状。
位置: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保健方法:用两手拇指指面着力分别置于足临泣穴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然后缓慢屈伸活动足脚趾,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持续 20~30 秒后,渐渐放松,再轻揉局部。如此反复操作,每次按压 5~10 分钟,每日 2~3 次。
3
捂肚脐:养阳气,助长寿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对于经常有胃部冷痛和腹泻的人来说,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
保健方法:保养神阙穴可采用揉中法,即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顺时针揉转,每次360下。
注意:北方地区,春寒料峭,还应注意护“神门”(即手腕)。
这些人群更要“捂”
1
胃病患者
低温刺激会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环,从而引发急性胃痉挛、胃溃疡、胃肠炎等。
这类人群需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腹部受凉。
在饮食上要注意暖胃养胃,多喝热水,少吃冷食,按时吃饭。运动要适量,不宜大量运动出汗太多。
2
关节病患者
大部分的关节疾病复发都和受寒有一定的关系。
而在初春这个气温变化无常的时候,关节病患者更要注意保护好全身重要关节,避免寒气侵入。
3
哮喘
冷空气刺激后,会导致气道免疫力下降,功能受损,继而令气道反应性增高,引起咳嗽、胸闷甚至哮喘、呼吸困难等。
因此,气温骤降时,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最好减少出门,必须出门时可以戴口罩,增加衣服,重视头部、胸背和足部保暖,以免着凉。
4
冠心病患者
中医认为“血遇寒则凝”,意思是说寒冷刺激会使得血管发生收缩、痉挛,血液流动不畅,同时增加心脏负担,从而极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所以,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此时需做好前胸及后背的保暖工作。
此外还需合理用药控制血压。如果有胸闷、隐痛或心慌等情况,即使发作时间很短,也要格外重视。
5
脑血管病患者
春季是脑梗高发季节,尤其是这段时间昼夜温差大,低气压、高湿度,都容易刺激体内控制血管活动的神经,造成小动脉血管的持续痉挛,使得血压骤然上升。
因此,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一旦发现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楚、眩晕伴呕吐等症状,必须高度警惕,应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春捂的注意事项
是否春捂,须根据天气而定。
一般来说,春季昼夜温差较大,早晚较冷时,要适当“捂”。
中午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上时可适当减衣;出现“倒春寒”时,要恪守“春捂”之道;“暖春”到来,即连续几天日最高气温都在20摄氏度以上时,就不能“捂”了。
如果两种极端天气交错出现,穿衣、脱衣就该勤一点。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原作者供稿或专业医生推荐,一切解释归原着者所有,禁止抄袭和侵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