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数百万国人死于膳食不合理!快看看你中了哪些?
昨日,心血管健康联盟推送了“纠正错误饮食,或可避免全球 69% 的冠心病死亡”一文,提到了全球不同地区各类食物摄入的不足与超标现状、推荐摄入量,以及错误饮食结构对心血管健康和死亡的负面影响。
中国营养学会也在当天公布了 5-10 年一度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版),报告分析了中国居民膳食与营养健康现况及问题,汇集了近5年来国内外膳食与健康研究的新证据及指南进展。
下面,咱们重点列出报告中膳食与心血管健康的相关内容:
一、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病率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5%,糖尿病患病率为11.9%,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8.2%。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冠心病患病率为10.2%,60岁及以上人群冠心病患病率为27.8%,18岁及以上居民血脂异常率显著升高(2002年18.6%,2012年40.4%),4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为2.1%(2013年数据)。
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均呈上升态势,这与长期膳食不平衡和油盐摄入过多密切相关。
二、中国居民饮食问题
目前,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 高油高盐摄入仍普遍存在,含糖饮料消费逐年上升
2015年家庭烹调用盐摄入量平均每人每天为9.3g,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仍高于推荐水平。
烹调用油的摄人量仍然较高,特别是农村居民烹饪油食用量增长幅度较大。外卖点餐前十位的菜肴多为油炸食物、动物类菜,存在油盐过度消费问题。
目前我国居民糖摄入平均水平不高,供能比超过10%的人群比例为1.9%,但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消费率高于成人,含糖饮料的消费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② 全谷物、深色蔬菜、水果、奶类、鱼虾类和大豆类摄入不足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以谷物为主,但谷物以精制米面为主,全谷物及杂粮摄人不足,只有20%左右的成人能达到日均50g以上。
蔬菜以浅色蔬菜为主,深色蔬菜约占蔬菜总量的30%,未达到推荐的50%以上的水平。
人均水果摄入量仍然较低,摄人量较高的城市人群仅为55.7g/天。
健康心血管
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打造的面向公众宣传心血管疾病预防知识,提高对心血管疾病危害认识的心血管疾病科普知识大全,全方位的调理方案、健康常识、饮食食谱和运动建议
2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我国各人群的奶类消费量均低于推荐摄入量水平,这也是我国居民钙摄入不足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
鱼虾类平均摄入量为24.3g/天,多年来没有明显增加,不足三分之一的成年人能够达到平均每天摄入鱼虾类40g以上。
大豆类食品的消费量明显不足,约有40%左右的成人不常吃大豆类制品。
③ 饮酒行为较为普遍,一半以上的男性饮酒者过量饮酒
2015年统计,我国成年男性居民饮酒率为64.5%,女性为23.1%。饮酒者日均酒精摄入量男性为30g,女性为12.3g。
按照饮酒者日均酒精摄入量≥15g定义为过量饮酒,2015―2017年数据显示,我国男性和女性饮酒者中,过量饮酒的比例分别为56.8%和27.8%。
三、不良膳食因素增高死亡风险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不合理膳食是中国人疾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因素。2017年中国居民310万人的死亡,可以归因于膳食不合理。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更清晰(下同)
2012年,中国成人由于膳食质量不佳导致的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死亡率为20.8%,估计人数为151万。其中,比例最高的膳食风险因素包括:高钠摄入占17.3%、水果摄入不足占11.5%、水产类Ω-3脂肪酸摄人不足占9.7%。
四、哪些食物要多吃?
综合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据,与主要健康结局风险降低相关联的食物,主要有:
全谷物、蔬菜、水果、大豆及其制品,奶类及其制品、鱼肉、坚果、饮水(饮茶)等。
五、哪些食物要少吃?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与主要健康结局风险升高相关联的食物,主要有:
畜肉、烟熏肉类、酒、盐、糖和油脂等。
六、推荐江南地区饮食模式
能量摄入过量、三大供能营养素比例失调,可增加全因死亡以及超重、肥胖、心血管疾病、部分癌症、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中国地域辽阔,受经济发展、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膳食模式差异很大。从以往2002年、2012年、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分析,我国以浙江、上海、江苏等为代表的江南地区膳食可以作为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的代表。
该区域膳食以米类为主食,新鲜蔬菜水果摄入量充足;动物性食物以猪肉和鱼虾类为主,鱼虾类摄入相对较高,猪肉摄入量低;烹饪清淡少油少盐,比较接近理想膳食模式。
流行病学和慢性病监测发现,具有这一模式特点的人群,不仅预期寿命比较高,而且发生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脑卒中等疾病的风险均较低。
一些特殊膳食模式,比如低能量饮食、低碳饮食、生酮饮食、间歇性禁食等,对超重、肥胖人群有一定的作用,或作为某些疾病的辅助性治疗,但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七、太胖太瘦都不好
证据表明,超重肥胖会增加冠心病、2型糖尿病、绝经后妇女乳腺癌、儿童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其中,BMI每增加5kg/m²,可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27%;超重人群的冠心病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人群的1.26倍,肥胖人群的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人群的1.69倍。
低体重、肥胖都会增加老年人(65岁及以上)死亡风险,BMI与全因死亡率呈U型关系。BMI在14.0~27.9kg/m²之间, 随着BMI增加, 全因死亡风险降低;但在28.0-47.9kg/m²之间,全因死亡风险开始增高,具体见上图。
八、多中高强度运动,少久坐看电视
多做身体活动,不仅有利于维持健康体重,还能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等疾病的发生风险与全因死亡风险,改善脑健康。
① 活动量
总身体活动量3000-4000MET-min/周,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与活动不足(<600MET-min/周) 相比, 低(600~3999MET-min/周) 、 中(4000~7999MET-min/周) 、高身体活动水平(≥8000MET-min/周) 可分别降低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16%、23%、25%,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分别为16%、19%,26%。
② 活动强度
有规律的身体活动(150-300min/周的中-高强度运动) 可以降低全因死亡风险14%-35%,相同运动量高强度运动比中等强度产生更好的效益。
休闲活动、职业活动和日常活动均可降低全因死亡风险。每周运动消耗能量1000kcal,降低死亡风险11%。
③ 步行
与每天步行4000步相比,8000步/天可以显著降低全因死亡风险51%,12000步/天可以降低65%,与步速大小无关。
④ 久坐和看电视
每天久坐时间每增加1小时,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加4%,癌症增加1%,全因死亡增加3%。
每天看电视时间每增加1小时,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7%,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
每天久坐超过6~8小时,或看电视超过3~4小时,都会显著增加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九、不同国家各类食物的推荐摄入量
内容整理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