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川楝]
功能主治
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治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
《本经》:主温疾、伤寒太热烦狂,杀三虫疥窃,利小便水道。
《药性论》:主人中大热,狂,失心躁闷,作汤浴。
《珍珠囊》: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
《纲目》:治诸疝、虫、痔。
《医林纂要》:泻心火,坚肾水,清肺金,清肝火。核:怡疝,去痼冷。
《本革求原》:治淋病茎痛引胁,遗精,积聚,诸逆冲上,溲下血,头痛,牙宣出血,杀虫。
1.
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治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
2.
《本经》:主温疾、伤寒太热烦狂,杀三虫疥窃,利小便水道。
3.
《药性论》:主人中大热,狂,失心躁闷,作汤浴。
4.
《珍珠囊》: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
5.
《纲目》:治诸疝、虫、痔。
6.
《医林纂要》:泻心火,坚肾水,清肺金,清肝火。核:怡疝,去痼冷。
7.
《本革求原》:治淋病茎痛引胁,遗精,积聚,诸逆冲上,溲下血,头痛,牙宣出血,杀虫。
临床应用
导气汤(《医方简义》)治寒疝,以及偏坠,小肠疝痛:川楝子9g,小茴香1.5g,木香、淡吴茱萸各3g。长流水煎服。方中川楝子行气止痛,为君药。
川楝子丸(《大同方剂学》)治疝气及一切下部之疾,肿痛缩小等症:川楝子(净肉)1斤,木香(不见火)30g,破故纸(炒香为度)30g。上为细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50丸,盐汤下。甚者日进90丸,空心食前服。方中川楝子行气止痛,为君药。
金铃子散(《活法机要》)治热厥心痛,或发或止,久不愈者:金铃子、玄胡索各30g。上为细末,每服6-9g,酒调下,温汤亦得。方中川楝子行气止痛,为君药。
1.
导气汤(《医方简义》)治寒疝,以及偏坠,小肠疝痛:川楝子9g,小茴香1.5g,木香、淡吴茱萸各3g。长流水煎服。方中川楝子行气止痛,为君药。
2.
川楝子丸(《大同方剂学》)治疝气及一切下部之疾,肿痛缩小等症:川楝子(净肉)1斤,木香(不见火)30g,破故纸(炒香为度)30g。上为细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50丸,盐汤下。甚者日进90丸,空心食前服。方中川楝子行气止痛,为君药。
3.
金铃子散(《活法机要》)治热厥心痛,或发或止,久不愈者:金铃子、玄胡索各30g。上为细末,每服6-9g,酒调下,温汤亦得。方中川楝子行气止痛,为君药。
化学成份
果实含驱蛔有效成分川楝素(toosendanin),以及多种苦味的三萜成分,苦楝子酮(melianone)、脂苦楝子醇(lipomelianol),21-O-乙酰川楝子三醇(21-O-acetyltoosendantriol),21-O-甲基川楝子五醇(21-O-methyltoosendan-pentaol)。
药理作用
驱虫作用:本品有驱蛔虫作用,有效成分为川楝素,它的乙醇提取物的作用强,与山道年相比,作用缓慢而持久。低浓度(1:5000-9000)川楝素对整条猪蛔虫及其节段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增强,间歇地出现异常的剧烈收缩,运动的规律破坏,持续10-24小时。被认为川楝素是对蛔虫肌肉的直接作用。川楝素还能使虫体三磷酸腺苷的分解代谢加快,造成能量的供不应求而导致收缩性痉挛而疲劳,最后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而被驱出体外,因此临床上服用川楝素排虫时间较迟,约24-48小时,排出虫体多数尚能活动。
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在大白鼠上记录膈神经放电和膈肌肌电,观察川楝素对呼吸的作用,结果表明,大剂量川楝素(2mg/只,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引起的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于它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延脑呼吸中枢部位直接给川楝素(0.01-0.15mg/只)的实验支持上述结论。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对川楝素引起的呼吸抑制有轻微的对抗作用。川楝素对清醒家兔皮层自发电活动未见明显的影响。
抗肉毒中毒的动物的作用:川楝素对致死量肉毒中毒的小鼠,攻毒后6小时内给药治疗,其存活率可达80%以上;对肉毒中毒猴子,攻毒后24小时治疗,可治愈半数以上;对C型肉毒中毒亦有保护作用;与抗毒血清合用,可明显降低抗毒血清用量。以楝素能在神经一肌肉接头处对抗肉毒的阻遏作用。
1.
驱虫作用:本品有驱蛔虫作用,有效成分为川楝素,它的乙醇提取物的作用强,与山道年相比,作用缓慢而持久。低浓度(1:5000-9000)川楝素对整条猪蛔虫及其节段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增强,间歇地出现异常的剧烈收缩,运动的规律破坏,持续10-24小时。被认为川楝素是对蛔虫肌肉的直接作用。川楝素还能使虫体三磷酸腺苷的分解代谢加快,造成能量的供不应求而导致收缩性痉挛而疲劳,最后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而被驱出体外,因此临床上服用川楝素排虫时间较迟,约24-48小时,排出虫体多数尚能活动。
2.
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在大白鼠上记录膈神经放电和膈肌肌电,观察川楝素对呼吸的作用,结果表明,大剂量川楝素(2mg/只,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引起的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于它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延脑呼吸中枢部位直接给川楝素(0.01-0.15mg/只)的实验支持上述结论。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对川楝素引起的呼吸抑制有轻微的对抗作用。川楝素对清醒家兔皮层自发电活动未见明显的影响。
3.
抗肉毒中毒的动物的作用:川楝素对致死量肉毒中毒的小鼠,攻毒后6小时内给药治疗,其存活率可达80%以上;对肉毒中毒猴子,攻毒后24小时治疗,可治愈半数以上;对C型肉毒中毒亦有保护作用;与抗毒血清合用,可明显降低抗毒血清用量。以楝素能在神经一肌肉接头处对抗肉毒的阻遏作用。
毒性
小鼠腹腔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给予川楝素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3.8±1.2、14.6±0.9、14.3±1.5和244.2±44.0mg/kg。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的化疗指数分别为4.2和4.5。大鼠皮下注射和家兔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9.8mg/kg和4.2mg/kg。小鼠的累积性毒性:半数致死量为18.7mg/kg,累积系数K=1.13。猴的亚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变化最明显的是SGPT,其次是肌无力。SGPT升高的最低剂量是0.0025m/kg×4,比猴静脉注射治疗的显效剂量(0.5m/kg×4)小6倍。川楝素在肝脏的含量比其它组织高,肝脏病理形态学的变化,也比其它脏器明显。
炮制
川楝子:拣去杂质,洗净,烘干,轧碎或劈成两半。炒川楝子:将轧碎去核的川楝肉,用麸皮拌炒至深黄色为度,取出放凉。《雷公炮炙论》:(楝实)采得后晒干,酒拌浸令湿,蒸,待上皮软,剥去皮,取肉去核,勿单用其核,槌碎,用浆水煮一伏时用。如使肉即不使核,使核即不使肉。
性味
苦,寒,有毒。
①《本经》:苦,寒。
②《别录》:有小毒。
③《珍珠囊》:酸,苦。
④《医林纂要》:核:苦辛;寒。
归经
入肝、胃、小肠经。
①《珍珠囊》:入心。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小肠二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阳明、手足太阴经。
④《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涂。行气止痛炒用,杀虫生用。
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服。《纲目》:茴香为之使。
附方
治热厥心痛,或发或止,久不愈者:金铃子、玄胡索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酒调下,温汤亦得。(《活法机要》金铃子散)
治膀胱疝气,闭塞下元,大小便不通,疼痛不可忍者:金铃子肉四十九枚(锉碎如豆大,不令研细,用巴豆四十九枚,去皮不令碎,与金铃子肉同炒至金铃子深黄色,不用巴豆),茴香一两(炒)。上件除巴豆不用外,将二味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食前。(《杨氏家藏方》金铃子散)
治寒疝,以及偏坠,小肠庙痛:川楝子三钱,小茴香五分,木香一钱,淡吴茱萸一钱。长流水煎服。(《医方简义》导气汤)
治脏毒下血:苦楝子炒令黄。为末,蜜丸。米饮下十丸至二十丸。(《经验方》)
治肾消膏淋,病在下焦:苦楝子、茴香等分。为末,每温酒服-钱。(《圣惠方》)
治小儿五疳:川楝子肉、川芎等分。为末,猪胆汁丸。米次下。(《摘元方》)
治耳有恶疮:楝于,捣,以绵裹塞耳内。(《圣惠方》)
1.
治热厥心痛,或发或止,久不愈者:金铃子、玄胡索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酒调下,温汤亦得。(《活法机要》金铃子散)
2.
治膀胱疝气,闭塞下元,大小便不通,疼痛不可忍者:金铃子肉四十九枚(锉碎如豆大,不令研细,用巴豆四十九枚,去皮不令碎,与金铃子肉同炒至金铃子深黄色,不用巴豆),茴香一两(炒)。上件除巴豆不用外,将二味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食前。(《杨氏家藏方》金铃子散)
3.
治寒疝,以及偏坠,小肠庙痛:川楝子三钱,小茴香五分,木香一钱,淡吴茱萸一钱。长流水煎服。(《医方简义》导气汤)
4.
治脏毒下血:苦楝子炒令黄。为末,蜜丸。米饮下十丸至二十丸。(《经验方》)
5.
治肾消膏淋,病在下焦:苦楝子、茴香等分。为末,每温酒服-钱。(《圣惠方》)
6.
治小儿五疳:川楝子肉、川芎等分。为末,猪胆汁丸。米次下。(《摘元方》)
7.
治耳有恶疮:楝于,捣,以绵裹塞耳内。(《圣惠方》)
各家论述
《纲目》:楝实,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胞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气为要药。
《本草经疏》:楝实,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者,邪在阳明也,苦寒能散阳明之邪热,则诸证自除。膀胱为州都之官,小肠为受盛之官,二经热结,则小便不利,此药味苦气寒,走二经而导热结,则水道利矣。
《本经逢原》:川楝,苦寒性降,能导湿热下走渗道,人但知其有治疝之功,而不知其荡热止痛之用。《本经》主温疾烦狂,取以引火毒下泄,而烦乱自除。其杀三虫利水道,总取以苦化热之义。古方金铃子散,治心包火郁作痛,即妇人产后血结心疼,亦宜用之。以金铃子能降火逆,延胡索能散结血,功胜失笑散,而无腥秽伤中之患。昔人以川楝为疝气腹痛、杀虫利水专药,然多有用之不效者。不知川楝所主,乃囊肿茎强木痛湿热之疝,非痛引入腹、厥逆呕涎之寒疝所宜。此言虽迥出前辈,然犹未达至治之奥。夫疝瘕皆由寒束热邪,每多掣引作痛,必需川楝之苦寒,兼茴香之辛热,以解错综之邪,更须察其痛之从下而上引者,随手辄应,设痛之从上而下注者,法当辛温散结,苦寒良非所宜,诸痛皆尔,不独疝瘕为然。
1.
《纲目》:楝实,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胞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气为要药。
2.
《本草经疏》:楝实,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者,邪在阳明也,苦寒能散阳明之邪热,则诸证自除。膀胱为州都之官,小肠为受盛之官,二经热结,则小便不利,此药味苦气寒,走二经而导热结,则水道利矣。
3.
《本经逢原》:川楝,苦寒性降,能导湿热下走渗道,人但知其有治疝之功,而不知其荡热止痛之用。《本经》主温疾烦狂,取以引火毒下泄,而烦乱自除。其杀三虫利水道,总取以苦化热之义。古方金铃子散,治心包火郁作痛,即妇人产后血结心疼,亦宜用之。以金铃子能降火逆,延胡索能散结血,功胜失笑散,而无腥秽伤中之患。昔人以川楝为疝气腹痛、杀虫利水专药,然多有用之不效者。不知川楝所主,乃囊肿茎强木痛湿热之疝,非痛引入腹、厥逆呕涎之寒疝所宜。此言虽迥出前辈,然犹未达至治之奥。夫疝瘕皆由寒束热邪,每多掣引作痛,必需川楝之苦寒,兼茴香之辛热,以解错综之邪,更须察其痛之从下而上引者,随手辄应,设痛之从上而下注者,法当辛温散结,苦寒良非所宜,诸痛皆尔,不独疝瘕为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