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
褪黑激素
- 中文名:褪黑激素
- 英文名:Melatonin
- 分子量::232.28
- 熔点::116-120℃
褪黑激素是人脑部深处像松果般大小的“松果体”分泌的一种胺类激素,所以也有人叫它“松果体素”。褪黑素是一种诱导自然睡眠的体内激素,它通过调节人的自然睡眠而克服睡眠障碍,提高睡眠质量。它与其他安眠药的最大区别在于,褪黑素无成瘾性,无明显副作用。它调整着人体的睡眠状态与清醒时间,被称为“脑白金”。 褪黑激素从第三脑室后壁分泌出来,是迄今(2012年)发现的最强的内源性自由基清除剂。褪黑激素广泛存在于从藻类到人类等众多生物中,因其可以使青蛙皮肤颜色变浅而得名。
褪黑激素被誉为是人类的第三只眼睛,含有肉眼中发现的色素细胞,根据眼睛传来的明暗作出反映,调节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的分泌减少,影响人们正常的休息和睡眠,分泌不足可能引起睡眠紊乱、失眠多梦、难以入睡、易惊醒。
褪黑素在生物中的含量水平随每天的时间变化而变化。褪黑素的分泌是有昼夜节律的,一般在凌晨2-3点达到高峰。正常情况下,松果体在黑暗的条件下才制造褪黑激素,因此褪黑激素亦称“黑暗荷尔蒙”。褪黑激素的分泌于晚间中段时间最多,然后在晚间后段时间较少、再随时间逐渐减少至天明。缺乏褪黑激素被认为很可能是夜班工作者得癌病的成因,而现代于晚间亮灯的习惯亦被认为是发达国家越来越多人得癌症的原因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35岁以后,体内自身分泌的褪黑素明显下降,平均每10年降低10-15%,进入中年以后,人体内的松果体素会逐渐减少,40岁时为青年时的四分之一,50岁时为六分之一,60岁时会降到十分之一。
在高等动物中,褪黑激素是由视网膜、眼部晶状体、胃肠道及松果体中的松果体细胞制造的。首先是5-羟色胺(又称为血清素)在N-乙酰基转移酶催化下与乙酰辅酶A反应转化为N-乙酰-5-羟色胺,然后N-乙酰-5-羟色胺再在乙酰血清素O-甲基转移酶催化下被S-腺苷甲硫氨酸甲基化为褪黑激素。
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会由视网膜接收每日光暗的规律,从而影响褪黑素的制造。
有些植物,例如水稻,也会制造褪黑激素,哺乳类动物进食含有褪黑激素的食物后,褪黑激素会被吸收,溶入体内的褪黑激素。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