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的本质
明朝人用“科学”翻译西语“science”非常精确,"sci"汉语意思是“认知”,但"sci"的最原始词根的汉语意思是“劈开、砍开”,把一个树木砍开,就能知道内部的结构,把一个人砍开,就能了解人体的解剖结构,这就是西方的认知的本意。西方的“科学思维”或者说“科学精神”就是不断“砍开”,不断分科,“科”越分越细,科学也越来越发展。在这种“砍开”的思维活动中,类似于形式逻辑的方式。所以,徐光启和利玛窦用“科学”来翻译“science”还是比较准确的
但“砍开”后的定义也可能出错,所以需要辩证逻辑来给定义和科学体系做一个矫正,辩证就是一种怀疑精神,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然后再用科学方法去验证,确定自己的分“科”和定义体系是否正确。所以说,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思维方式是科学研究中须臾不可离开的两种思维方式,二者相辅相成,构筑了科学的大厦。
中国古代文化并不是什么辩证法,而是一种系统论的哲学,比如道家,不是什么辩证逻辑,因为没有什么自否定。道家是一种系统化或整体化观点,自然界是一个整体的循环的系统,一方过于强大,会破坏系统的平衡导致系统崩溃,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系统论在西方直到二十世纪航天等超复杂系统诞生后才萌生,从这里就看出中国古人的超前。
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走向“砍开”式的科学研究精神,我并没有分析,在《礼记》中,也要求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把物体分格分类,基本就是西方的“science”的原意,一个是分隔,一个是分割,一个含义,但是这种精神为什么没流传下来,最后导致“格物致知”成了一种对心性的磨炼方法,这个我也不清楚,可能与后世王朝过于农耕化,缺少商业文明有关,至少在中国最初的哲学文本里并不缺少“科学”的定义,同时还有系统论的雏形。“格物致知”没有被发扬广大,而系统论也没有被进一步细化并使用,可能和农耕族群的保守慵懒有关,生产力生产方式决定了一切。把小农经济全部摧毁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