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中的大雁塔
要问大雁塔什么时候最好看,几年前,我们会说晴天的时候最好,而这几年,我们发现,夜游大雁塔,会有和白天不一样的感受。
沿着雁塔路一路向南,路尽头一座高塔已经屹立千年,在射灯聚焦下,显得格外突出,这就是大雁塔。
佛法兴于印度。东汉时传入中国,历经漫长岁月,至隋唐时期,佛教已深入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的日常生活。
贞观三年(629年),27岁的玄奘前往天竺求取真经。17年后,带回657部佛经。随后玄奘在大慈恩寺内主持设计了大雁塔以珍藏佛经、佛像、舍利。
大慈恩寺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初名“无漏寺”,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时,为追念死去的母亲长孙皇后的恩德扩修了寺院,改名“慈恩寺”。
建在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初为五层,后唐高宗命人加至九层,后经多次损坏及修缮,于后唐时期降为七层,目前塔高64米。
大慈恩寺是唐代长安的四大译经场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法相宗)的祖庭。在此,玄奘又用了19年时间,翻译佛经75部,共1335卷。
可以想象,唐朝时高层建筑不多,空气新鲜,没有雾霾,能见度非常好,在晴天,百里外都能看到这一座高高耸立的佛塔。
寺庙历来就是一个清静的场所,何况还有高僧在此译经。大慈恩寺在源源不断地为当时的人们输送精神养料,而大雁塔也就成为灯塔一样的存在,照亮了人们的心灵。
悠悠千年,当时间走进21世纪,大雁塔周围慢慢地开始热闹起来,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大雁塔下拍照留念。相信每一位来过大雁塔的外地游客都会有一张与大雁塔的合影。
大雁塔依然耸立,只是四面的建筑不再低矮。曾经像地平面上的一个倒立的钉子一样的大雁塔,已然淹没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人们从远处已经很难看见它的影子。
唐朝各个时期人口从1200多万到6000多万人不等,而现在人口为14亿,是唐朝时人口的20倍到100多倍。人多了,有了现在的热闹也就不足为奇了。
现在的射灯亮度也是灯笼的数百倍数千倍,灯光聚集到大雁塔上,不仅明亮,还改变了夜色中大雁塔的本色。
如今,大雁塔北面建有喷泉,南面建设了步行街,吃喝玩乐应有尽有,夜晚人头攒动,灯火通明。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历朝历代的祖先们,一定没有想到今天的人丁兴旺和热闹非凡。
悠悠千年,人们来了又去,在这片土地上演绎了一场场或大或小的悲喜剧,而大雁塔就这么默默地看着。岿然不动的大雁塔依然像一颗磁石,吸引着人们来到它的脚下,围绕着它,将白天的热闹延续到了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