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第N次浪潮:搓衣板、大铝盆和洗衣机
前言:第一次农业革命浪潮发生在八千到一万年前,人类从原始渔猎时代进入农业社会;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发生在二百多年前,人类进入大工业时代;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已经展开。夹杂在这三大浪潮里的一次次涌动的小浪潮,将人类推向一个个新高度。让我们用键盘记录那些无法选择的时代,在普通人身上留下的痕迹。
古人怎么洗衣服,我们没见过,只能从古书中窥见一斑,也许各地区因地制宜,情况有所不同,但可以确定的是,那时候洗衣服没有化学合成洗涤剂,没有洗衣机,属于纯手工纯天然操作。
在一些泛黄的书画里,妇女或蹲在小河边的青石板上,一手拿着棒槌,一手拎着湿了水的衣服,做出捶打的样子;或蹲在小溪边将衣服投放在清清的水中搅动;或挎着放满了衣服的木盆走向或离开小溪。她们三五成群,边捶打着衣服边说说笑笑,这就是古时候洗衣服的画面。在后来的电影里,就出现过这样的镜头,不过那是30年代的江南水乡。
这些画面,不知何时进入刘意守的脑海里,让小小的他感受着一份宁静,所以刘意守对于洗衣服并不抗拒,甚至有些喜欢。
一个大铝盆里斜架着一个木质的搓衣板,母亲坐在一个矮凳上,俯下身子,两只手费力地在搓衣板上来回搓着衣服,这画面又深深地刻在刘意守的脑海里,伴随一生。
铝盆是银灰色的圆盆,表面并不光滑,用久了有些发乌。这铝盆没有棱角,底小口大,从底面到立面有个圆弧的过渡,在盆的上面翻开一个宽宽的盆沿来,这种结构应该是铸成的。铝盆很大,大到幼年的刘意守可以在里面洗澡,一个门的宽度过不去平抬着的盆子。这盆用料厚实,但即使这么大,不论妇孺,一个人也能轻松地拎着就走,显然这得益于铝制的材料。
幼年的刘意守喜欢玩水,在母亲洗衣服的时候,刘意守就蹲在旁边,小手在水里来回搅动着。有时候会帮着妈妈用小一点的盆子转运洗好的衣服给父亲,将洗好的衣服搭在凉衣绳上。
刘意守曾经以为这个大号的铝盆是他们家的独有,没想到走过千家万户,才发现,这铝盆竟是每家的标配,就像挨家挨户客厅里摆着的饭桌。就算现在,30多年过去了,有时候到朋友家串门,还能够见到这种铝盆,不能不说这铝盆真结实,同时说明这种铝盆的需求还在,生命力的顽强。
70年代,刘意守上小学,母亲为了培养他的自理能力,除了让他学着做几个简单的菜,就是让他洗自己的一些衣服。不管洗的干净不干净,母亲总是会表扬他,就算有些衣服还要母亲拿回来重洗。
家里的搓衣板是木质的,一条两个巴掌宽的木板上,横着均匀地刻着一条条沟槽,像极了展平的齿轮。衣服在洗衣粉水里泡了多时,捞上来放在搓衣板上,用力地来回揉搓,就会生出许多泡沫来,这来回的揉搓,相当于挤压、摩擦,将附着在衣服上的灰泥和其他污渍去掉,搓衣板的作用就在于此。
洗衣服古来如此,不过在70年代已经开始用洗衣粉,而不是皂角了,这洗衣服就成了纯手工半自然的活了。
直到80年代,刘意守上了初中,令他眼前一亮,家里多了台洗衣机。其实,刘意守早就从报纸上看到洗衣机了,一直想有个洗衣机减轻母亲的劳作,同时也特别喜欢机械的东西,对于洗衣机是向往的。
从此以后,家里的衣服交给了洗衣机,随着洗衣机哗哗啦啦的搅拌声,衣服就洗干净了。不过这“出锅”的衣服还需要人拧干,毕竟家里第一台洗衣机是个滚筒单缸的。此后的几十年中,刘意守家里的洗衣机从单缸到双缸,从半自动到全自动,从桶式到滚筒,陆陆续续换过几种,见证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这时候,洗衣服就成了机械化学操作。而本质并没有改变,洗衣服的过程还是以揉搓搅拌为主,用机械的方式将附着在衣服上的泥灰和其他污渍去掉。而洗衣粉或者洗衣液在过程中的作用就要比皂角强得多,起到了分解污渍、溶解油渍的作用。
几千年来,人类劳作的方式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就在近百年来,世界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的各种活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机械代替了手工,使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洗衣服的变化就是一个典型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