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从“挑工人”到“挑老板”,生产线上发生了啥
作者:胡印斌
以前是老板挑工人,如今成了工人挑老板,生产线上都发生了啥?
2月27日,广东广州海珠区一段3公里的小路上,站满了招工的制衣厂老板。他们拿着各种衣服样品,举着牌子等着路过的工人挑选。有老板说,现在年轻人不愿入行,入行的人宁做散工不做长工,几乎每天都要出来招人。
工人当然有“挑老板”的权利,或者可以说,来去自由、自主择业本来就是劳动者的一种竞争力。供给和需求的活跃,使得工人可以摆脱固化单位的制约,增强择业的选择性,在市场上最大限度实现个体价值,这种变化令人欣慰,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企业、社会和政府更加重视劳动者基本权益。特别是在东部地区,一些技术工人已经具有了足够的本钱与老板博弈。
与之前企业动辄遣散工人相比,一些地方工人自主挑老板,也反映出劳动者群体思想、意识与认知的变化。当下很多打工者都已经是“二代”甚至是“三代”了,其中不少青年本身就是在城市里出生、长大的农民工后代,尽管他们的社会地位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他们从小就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对工资、环境、假期等都有更高要求,不再像父辈那样,只习惯加班等。
对于这些新生代打工者,如果企业再延续既往的管理方式,仍然用延长劳动时间、压缩个体需求等老办法,可能不灵光了。鲜活的社会现实已经型塑了这一茬青年,使之更在意自我,难以忍受生产线上的单调。据媒体此前报道,在目前的东南沿海城市,很多青年人喜欢“打散工”,“干干歇歇”已经十分普遍。
此外,工人变得挑剔,也与时下一些地方劳动用工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有关。中国的服装产业发展很快,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富了民也创了汇,确实居功至伟。但也应该意识到,服装行业的发展并没有给一线工人带来更多权益,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仍缺乏保护。计件工资,没有保险,经常加班,青睐熟手……过于急功近利的结果导致行业发展易于波动,并高度依赖较低的人力成本。一旦出现工人工资更低的生产基地,产业转移往往十分迅速。
这些年,中西部很多城市开始扶持服装加工,很多原本在南方打工的工人既然有机会就地就业,当然会选择留下。大概是从2018年开始,每年春节过后,广州等地就会出现老板排队招工的情形,也与此有一定关系。
“挑挑拣拣选老板”成为网络热点,表面上看似乎是给“打工人”出了口气,颇有些“风水轮流转”的意思,实则不然。很显然,劳资关系陷于困顿,企业生产难以为继,技术工人难以稳定就业,必然会影响到产业链的顺畅运转,进而对整个行业的集约化运行产生影响,这对谁都不是什么好事。
一个行业的兴旺发达,取决于外部市场环境,取决于行业链合理的利益分配,更取决于相关的制度环境,比如,如何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如何切实保障工人权益,如何克服内卷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都不简单,但无论如何困难,都应该努力去有所作为,不能任由其自生自灭。
生产线上的问题不能只在生产线上解决,还要从深广的社会背景去省视。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