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淄水注》所涉淄博原山、岑山等考略
○淄水
A1
△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
淄水出县西南山下,世谓之原泉。《地理志》曰:原山,淄水所出。故《经》有原山之论矣。《淮南子》曰:水出自饴山。盖山别名也。
淄水,即今山东境内的淄河,源出山东莱芜西北的泰山。向东北流,在广饶县北面入海。[1]
原山,(民国博山县)县西二十五里。见《水经》及《禹贡》注。一名饴山,见《淮南子》、魏收《志》,亦名马耳山,俗呼禹王山。莱芜县界。泰山之支,东走蜿蜒盘折二百余里,特起此山,高出群山之上。峰顶有夏禹祠。为邑山之望,汶水西注,淄水东流,皆原于此。[2]
东北流迳莱芜谷,屈而西北流,迳其县故城南。《从征记》曰:城在莱芜谷,当路阻绝,两山间道,由南北门。汉末,有范史云为莱芜令,言莱芜在齐,非鲁所得引。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禹贡》所谓莱夷也。夹谷之会,齐侯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宣尼称夷不乱华是也。余按泰无,莱柞,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汉高祖置。《左传》曰:与之无山及莱柞,是也。应劭《十三州记》曰:太山莱芜县,鲁之莱柞邑。
莱芜谷,亦名狼虎谷,“狼虎”盖“莱芜”的转音。在今山东莱芜市西南。唐中和四年(884),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失败自杀于此。(史为乐)[3]
莱芜县故城,位于今淄博市淄河镇城子村,系汉代遗存;古城遗址平面呈方形,长宽均约800米。城墙已遭破坏,东墙残存墙基宽约6米。城内文化堆积距地表深0.30米。采集有泥质灰陶绳纹和瓦纹板瓦、筒瓦等。《水经注》、《淄川县志》载为汉代莱芜县治所。[4]
宣尼,指孔子。汉平帝元始元年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故称。见《汉书.平帝纪》。李德裕《夏晚有怀平泉林居》:“公旦既思周,宣尼亦念鲁。”[5]
太山,即泰山,五岳之首,在今山东泰安市北。[6]
淄水又西北转迳城西,又东北流与一水合,水出县东南,俗谓之家桑谷水。《从征记》名曰圣水。《列仙传》曰:鹿皮公者,淄川人也,少为府小吏,才巧,举手成器,岑山上有神泉,人不能到。小吏白府君,请木工斤斧三十人,作转轮,造县阁,意思横生。数十日,梯道成,上其巅,作祠屋,留止其旁。其二间以自固,食芝草,饮神泉,七十馀年。淄水来山下,呼宗族得六十馀人,命上山,半,水出,尽漂一郡,没者万计。小吏辞遣家室,令下山,著鹿皮衣,升阁而去。后百馀年,下卖药齐市也。其水西北流注淄水。淄水又北出山,谓之莱芜口,东北流者也。
桑谷水,又名圣水,淄水支流,今名仁河,在山东省青州市庙子镇注入淄水。[7]按《民国续修博山县志》:圣水名即《列仙传》鹿皮公所饮神泉也,出岑山悬崖下,滴入深潭,俗称滴乳泉。伏流十五里,自三教堂下出,注夹桑谷入淄水。
岑山,按民国《续修博山县志》:名见《列仙傅》,《镇志》名潭溪山,在县东八十里。极高峻,中有昭阳洞,在万仞石壁中出神泉,即《从征记》之圣水也,洞下两崖悬石天合,长六尺,广尺余,俗呼仙人桥。桥下有涧,深丈许,避者自桥匍匐入洞,洞上石壁中有龕,曰仙人邱,可望不可即。洞闲辱微径可至山巅,有平田数十顷,为山中最胜地。东峰峭立如月,俗名天烛台。[8]
潭溪山,自古名山。
最早出现自汉.刘向
书《列仙传》
上述图片摘自淄川文化旅游公号 2018-01-05
[1]赵望秦、张艳云,段塔丽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水经注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91页
[2]赵卫东,王予幻,秦国帅主编,山东道教碑刻集 博山卷 下,齐鲁书社,2013.12,第711页
[3]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编纂编委会编,中国历史大辞典 历史地理,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08,第750页
[4]《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18页
[5]张忠纲主编,全唐诗大辞典,语文出版社,2000.09,第862页
[6]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01,第236页
[7]张步天著,水经注河川概论,线装书局,2017.06,第144页
[8]张步天著,水经注河川概论,线装书局,2017.06,第1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