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300条
17、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见《论》第300条)。
作者:蒋远东
《辩脉篇》说:诸脉微者,亡阳也,阳是阳气,人体阳气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来源于先天肾气,一部分来源于后天脾胃之气。人体阳气不足的时候,人就会萎靡不振,昏昏欲睡。少阴肾经是一个水火之脏,其中的火脏代表的就是人体先天阳气,名肾阳。少阴脉微,亡阳也,是说少阴病出现脉微这个症状的时候是少阴肾阳不虚了。脉细是血少了,可见,少阴脉微细是气血不足了。得了少阴病以后,人体阳气不足了,血少了,自然就会昏昏欲睡,所以,少阴总纲讲:少阴病,脉微细者,但欲寐也。
《少阴病篇》讲,少阴经受邪,随人虚实,从阳化热,从阴化寒。这里的阳是热、是火,阴是寒、是水。意思是说少阴经受邪后,邪气会随着病人身体的虚实而变化,如果病人是一个热性的体质,这个少阴病就会随着肾阳这个火脏而化热变成热性的病;如果病人是一个寒性的体质,这个少阴病就会随着肾阴水脏化寒而变成一个寒性的病。我们把这个热性的病叫阳病,寒性的病叫阴病。
少阴病的脉本来就沉但这个沉脉在寒水的影响下会更沉,这个沉极的脉就是少阴的死脉(见《脉篇》)。因为,少阴脉在无胃气支撑的情况下会变得更沉,所以说,后天的胃气是先天肾脉的放大器,肾脉离开了胃气的放大,人就不得活;同理,后天的胃气也是先天诸脉的放大器,五脏的本脉离开了胃气的放大,人也就没命了,这就是要保胃气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本条的少阴病脉微细沉是说这个少阴病的胃气已经彻底衰败了,所以,原来的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就变成了现在的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寐是精神萎靡,睁不开眼睛;卧是睡在那里,只想把眼睛闭上,说明这个病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了。
这里的汗出不烦中的汗出是整个阴寒之气占据了主导地位了导致的阳气外越,这个阳气外越就是书上讲的浮阳外越。这里的汗出不烦中的烦在前面讲过,烦是正邪交争的结果,不烦说明正邪已经不交争了,要么是正气压倒邪气了,要么是邪气压倒正气了,很显然这里的不烦是邪气压倒正气了,人连一点反抗的余地都没有了。这里的汗出是少阴阴寒证导致的浮阳外越,不烦是少阴阴寒证压倒了之气,邪气占了上风,正气没有反抗的余地了,是一个很危险的征兆。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很显然是一个太阴病。因为,太阴病的总纲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
由此可见,本条的少阴病实际上是一个少阴太阴并病。所谓并病就是前面的病还没有好,后面的病又叠加在前面的病上面了。可见,这个少阴太阴并病是由先天肾阳的衰败导致了后天脾胃的衰败引起的,因为,肾阳之气缘于先天,脾胃之气缘于后天,这里的太阴脾经讲的就是后天的胃气(脾胃相连,互为表里)。先天的阳气衰败了,后天的阳气也能跟着衰败,气血全都亏损完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所以,本条说这个病是一个死证,救不活了。其中的自欲吐和下利是中焦失去斡旋以后,上焦之气不得下,下焦之气不得上引起的。上焦之气不得下,上焦之气就会上逆,气上逆则自欲吐;下焦之气不得上,下焦之气就会顺势而下出现下利。本条的至五六日是少阴病转太阴的一个时间节点。复烦躁,不得卧寐是少阴病转为太阴病后,太阴病对病邪的一个反抗,即病邪在太阴经的一个正邪交争的表现。
清朝的中医大家曹颖甫在他的《伤寒发微》中讲,这个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如果发现的早,在还没有转入太阴脾经,还没有出现呕吐和下利的时候,用通脉四逆汤加吴茱萸来温补肾阳,温寒补热,一百个人中或许还能救活一两个人(通脉四逆汤是四逆汤的加重型,通脉四逆汤加吴茱萸相相当于在四逆汤中加吴茱萸),如果这个病在少阴的时候错误的认为少阴病的不烦是病情减退了,等到五六日后再一次出现烦躁的时候在去治疗,这个时候就无可救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