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是太极拳的灵魂
自从盘古开天地,天地清浊而判化,日月经天,四时行而万类聚。人得先天一气,经血气脉如日月循天,经行子午,脉行人天,一呼一吸脉行六オ,一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以武演道不可违悖自然之机枢天理,不可有过,不可不及。有形之操修,身形展动,气催形起,只可从之,不可背之。
三丰祖师创武当,内丹修为登峰造极,“欲使天下英豪益寿延年”。将易于操修的太极拳贡献于社会,故太极拳乃丹家外形有术之操修,承袭“内以养生,外以却恶”,“内执丹道,外显金锋”示人。纳入丹经武学,内循经脉,击舞双并。有了循经生命的太极拳,可以使操练的人们益寿长生,葆真全气,提高锻炼水平。
循经是太极拳的灵魂,是关系到练太极拳者的生命攸关的大事,是把太极拳推向了划时代的新高峰。
1、循经符合人体的气脉。人身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手之三阳三阴与足之三阳三阴,上下互为表里。倘若做普通动作,日常活动都不会影响循经,惟独一有行拳必会影响身中气脉流行。如果这种影响不符合人体气脉的运行规律,必然对身体产生弊害。
例如取各家之长的“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就存在某些不足。比如它的起势两臂平举与肩平,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这些动作不可能做到,因为一动无有不动,上身不可能保持正直。两掌下按,腕低于肘时已经做不到两肘下垂,下垂说明腕高于肘,其腕低于肘时,下垂是不可能出现的一一除非是脱臼有病。
而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的起势“前抬两臂吊腕平”,手随两臂上抬时作抓球状,五指虚扣,举动虚灵,大小臂之间肘微弯,不作“神勇状”,而是“内无其心,外无其象”。
又如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中的“云手”式,眼看手导致学人左右摇头,致使气血周注于“手”这个部位,使全身气脉交会于手,就有可能引发脑晕目眩,不能以武强身。
而武学主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全凭心意练功夫”,要把心神目光放在“手足照顾不到的地方”。“形于手指”是指用心神观注运动过程中手足的位置,体会一招一势的气血行经和武技演化,更进一步达到“听力”而“懂劲”,避免了气血的阴阳失度。
再如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中“手挥琵琶”的“眼看左手食指”,会使心血偏离平衡,在心区及头部等部位出现燥热。
因为目光所视食指乃阳明胃经,与足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眼看左手食指,为神光所注,使气机上浮,气脉偏于左,神光注视食指,就会使气脉“短路”,导致“阳经上浮,阴经过迟”,轻则产生眩晕,对经络敏感者则会发病。尤其是患有消渴症、心脏病、肾功能低下、高血压、脑供血不足等病的患者,配合“看手'更易导致气脉浮动,供血不全,甚至眩晕。
而“看手”则是当今流行简化太极拳的通病,“看手”之势多达十多势,太极拳成了“看手”拳,这种阴阳气脉不能完整循经的拳操运动,少练可当作太极操活动筋骨,多练则可能由于阴阳长期失衡而致病,所以只有循经才能赋予太极拳新的生命。
2、循经太极拳符合丹经武学之操修。太极循经中太极内炼之法,潜气内转,使经血脉道充盈,内壮混元气,散润泽四肢百骸,气聚有形,上可冲起至乾峰,下可沉落于丹底,丹元充实而化光,继之敛神,上达百会,最后将丹田中气结为玄珠。
经云:阳生则虚领顶劲,阴生则气沉丹田,此正是丹家修持内敛。若不是丹家操修以意上行,气血随之,久之上注于头,脑沉眼昏,渐至面红耳赤,似酒醉乃至阳亢阴衰,气血阴阳失衡,非但不能健康寿永,反有性命攸关之危。
学习循经太极挙二十四式应遵循的原则:
①炼气修脉,养气柔体。以人体气脉循经为准据,以接近符合阴阳气脉循经为准度,使其能向内操练循经合脉的方向上靠近。在日复月累的练习中完成循经的形成,继之气血充实,元气收敛。
②松软筋骨,敛气归窍,使丹元之气不断充实,收敛入骨,柔软如绵。
③熟悉谱文,以文观意,使动作精准,合乎法度,完成循环。按功谱要求,以神意相会,我化于古,我化与师。
例如“野马分鬃”式的左抱球,“左转身姿横左肘,左掌按球右掌托”,不仅明确达义地指出了不是一个普通的“抱球”动作,这一“抱球”含有“托、按”之“挤力”,而且“横左肘”说明这个“球”在身体的左侧,且左臂抬平,说明了“球”的的高度。
又如“白鹤亮翅用意撑”,这一动作即是“亮”,是展开,同要“撑”,而且是“用意撑”,使内劲展开,上下展开两臂。
由此可见循经太极拳的操演谱文,使太极拳的动作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达到了一个完善精确的境界,久久习之,能使人身的经脉运气得到加强,达到内炼敛气之功效。(李灵)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