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武松血溅鸳鸯楼,为何连自己的未婚妻也不放过?

古典小说《水浒传》里面“武松血检鸳鸯楼”这个片段,应该是最血腥也是最疯狂的报复杀人场景。

武松为了报复张都监,在张都监家里大开杀戒,不但杀了张都监本人,以及蒋门神和张团练,还顺带着把张都监家里的包括仆人使女以及张都监夫人在内的十几个人都给杀了,其中就包括武松的所谓“未婚妻”,那个叫玉兰的姑娘。

武松在鸳鸯楼的所作所为,是极尽疯狂极尽残忍的,可以称之为“丧尽天良”,为报仇杀了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似乎是可以理解,但是杀了那么多(十几个)无辜之人,是不是太过分了呢?

说起来,武松这个人,尽管是个吃软不吃硬,“专打不明事理的硬汉”的性格,但是他还是一个很理智的人,就是面对自己的兄长被奸夫淫妇毒杀的“杀兄之仇”,武松的处理也是非常的理智和节制。他先是按照朝廷的规矩法度,收集证据,证人,证言然后按规矩递状子告状,但是这一套对武松不管用,在金钱和势力面前,所谓朝廷法度和正义良心都是扯淡。作为阳谷县的都头,武松自以为自己也是“体制内的人”,但是似乎体制内也没把他当回事,他依然是告状无门。

即使是武松看清楚了官府的腐败和黑暗,他决定动用私刑来为自己伸张正义的时候,他也没有采取丧失理智的滥杀,他杀了直接当事人西门庆和潘金莲,把那个“贪贿说风情”王婆交到了官府,并且心甘情愿的接受了“刺配孟州”的处罚,他觉得自己是在帮着官府伸张正义。

但是在鸳鸯楼上的武松,表现却和阳谷县的武松判若两人,像是一个完全丧失理智的“屠夫”,变得嗜血和残忍,究竟是什么让武松变成了这个样子呢?

导致武松发生实质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他被张都监陷害,成了盗贼的他再次发配恩州,并在发配途中的飞云浦被张都监派去的刺客劫杀的这一些列遭遇,让武松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在阳谷县的被官府轻视和在孟州被官府的欺骗,他对官府基本上就是彻底绝望,同时,“热脸贴个冷屁股”的被羞辱感也是导致他疯狂的因素之一。要知道武松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这个脸面。跪着让人打脸,这个羞耻感让他丧失理智。

武松的被羞辱的感觉,包括那个所谓的“未婚妻”玉兰姑娘。

我们看看他和那个玉兰姑娘究竟是怎么回事吧!

武松是一个典型的只讲“恩怨情仇”的江湖好汉,他的原则是“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江湖道义。恩怨放在第一位,是非放在第二位,甚至是只讲恩怨,不问是非。

他和孟州牢城的“小管营”金眼彪施恩之间就是典型的“只讲恩怨不问是非”的关系,施恩对他百般照顾,竭尽阿谀,让他很受用,也很愧疚,——所谓无功不受禄——这也是施恩要的效果。

投桃报李,武松替施恩出头,痛打了蒋门神并把他赶出快活林,武松仗着自己的本事,把快活里帮施恩抢了回来。武松认为这是符合“江湖规则”的,但他不知道,黑社会的规则并不是这样,他用所谓江湖规则挑战官府背景的黑社会,遭到黑社会的报复,是必然的。

黑社会的报复,就不是什么“恩怨情仇”,而是“你死我活”。

武松这个人,在血洗鸳鸯楼之前,对于在主流社会受人尊重以及对官府的崇拜和向往的意识还是非常强烈的,在阳谷县的两千贯赏金和县衙都头这个官职的选择上就可以看的很清楚——两千贯赏金面前不眨眼睛,慷慨的散给猎户,但对都头的任命却是立马跪地磕头,感谢县令的“再造之恩”。

对于张都监也是一样,一个“亲随”的委任,让武松磕头作揖,口称“愿肝脑涂地,牵马坠蹬,唯命是从”。武松的被羞辱感就源自于此。他是真心的想巴结张都监,想通过张都监再一次实现他的那个“一官半职”的理想,他的心是“热的”。

所以,他对张都监对他的照顾以及高看一眼的所谓关怀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帮着张都监办事也是真心实意的。

当中秋之夜,张都监请他到府上赴家宴和家人一起饮酒上月,并把家里的歌妓许配给武松的时候,武松大概第一次感到“面红耳赤”,同时也是“感恩戴德”,玉兰姑娘请他去抓盗贼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就冲了出去。

但当武松明白这一切不过是张都监的一个“圈套”的时候,武松的心里落差是可想而知的,被羞辱,被利用,被算计,这些对武松来讲就是“奇耻大辱”。这个奇耻大辱足以让他对官府,对主流社会的虚伪,残忍,尔虞我诈有了一个相当清醒和深刻的认识,他对官府和主流社会已经不是失望,而是仇恨。

在这样的一个心态下,武松的报复就变得没有理智也没有怜悯,在他看来张都监全家都该杀,没一个好人,所以,他从潜入张都监的府上开始,就是见一个杀一个,而那个曾经让他感到过瞬间“温情”的所谓“未婚妻”已经变成了他的耻辱,面对她,他也是丝毫没有犹豫,手起刀落。

武松在鸳鸯楼上的杀戮,是一种宣泄,这种宣泄不仅仅是对张都监本人的宣泄,而是对他曾经向往的主流社会的一种宣泄。宣泄过后,武松用“杀人者,打虎武松是也”的留言,也宣布了和主流社会的决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