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T【丝绸之路文物(一)】特种邮票
【2018-11】丝绸之路文物(一)
2018.05.19发行 全套4枚 发行量1256.02万套
(4-1)T 1.20元 汉·鎏金铜蚕 (1256.02万枚)
(4-2)T 1.20元 汉·鎏金铜马 (1256.02万枚)
(4-3)T 1.20元 唐·镶金兽首玛瑙杯 (1256.02万枚)
(4-4)T 1.20元 唐·八瓣团花描金蓝琉璃盘 (1256.02万枚)
邮票规格:40×54毫米 齿孔度数:13度
整张规格:200×120毫米(4版) 版别:胶印(局部压凸;二图局部烫印)
整张枚数:12枚(4×3) 责任编辑:王静
防伪方式:防伪纸张、防伪油墨、异形齿孔、荧光喷码
资料提供:陕西历史博物馆、茂陵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
设计者:陈景异 印制厂:河南省邮电印刷厂
丝绸之路,广义讲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进行经贸交流的同时,也实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充实和丰富了中国的文化样式,丝绸之路文物,正是丝绸之路繁荣和源远流长的象征。
2018年5月11日,为进一步弘扬“丝路精神”、筑梦“一带一路”,中国邮政发行了《丝绸之路文物(一)》特种邮票,全套4枚。
(4-1)为“汉·鎏金铜蚕”。1984年出土于陕西省石泉县前池河,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全身首尾共计九个腹节,胸脚、腹脚、尾脚均完整,体态为仰头吐丝状,制作精致,造型逼真,为国内首次发现。陕西石泉县古代养蚕业就很兴盛。由于当时养蚕之风盛行,加之鎏金工艺的发展,因而,有条件以鎏金蚕作纪念品或殉葬品。汉代的养蚕缫丝业达到高峰。大的作坊,均为官府经营,织工多达数千人,丝织品颜色鲜艳,花纹多样,做工极为精致。西汉丝织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能途径西亚行销中亚和欧洲,中国通往西域的商路以“丝绸之路”驰名于世界。
(4-2)为“汉·鎏金铜马”。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市西吴乡豆马村,现藏于茂陵博物馆。体长76厘米,通高62厘米,重26公斤,通体铜铸鎏金,马呈站立姿态,昂首挺立,气势轩昂,体态俊秀雄健,匀称、合乎解剖比例,头部造型尤为生动,造型朴实稳重,金光灿烂。据考证,鎏金铜马是汉代饲养在上林苑或御厩中的大宛天马(汗血宝马)的艺术造型。
(4-3)为“唐·镶金兽首玛瑙杯”。197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由一块罕见的五彩缠丝玛瑙雕刻而成,造型写实、生动,杯体是模仿兽角的形状,杯子的前部雕刻为牛形兽首,双眼圆睁,炯炯有神,刻画的神形皆肖。兽嘴处镶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实这是酒杯的塞子,取下塞子,酒可以从这儿流出。头上的一对羚羊角呈螺旋状弯曲着与杯身连接,在杯口沿下又恰到好处地装饰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玛瑙杯琢工精细,通体呈玻璃光泽,熠熠生辉,对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件玛瑙酒杯的材料罕见珍贵,是极其稀有的缠丝玛瑙,材质纹理细腻,层次分明。工匠又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纹理与形状进行雕刻,“依色取巧,随形变化”。细微处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其选材、设计和工艺都及其完美,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在我国是绝无仅有的。
(4-4)为“唐·八瓣团花描金蓝琉璃盘”。1987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为唐僖宗供奉。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高3.2厘米、深2.6-2.8厘米、口径20厘米,无模吹制成型,有小气泡,内外壁光洁。侈口,盘沿外折,浅腹,腹壁斜收,尖圆唇,平底,盘底心凸起。通体呈蓝色,具有透明感。盘内有三重结构的刻花装饰:中心为八瓣蕉叶状围城的团花,蕉叶刻成斜线纹与波浪纹,两两相间。其外为双线勾出的一圈水波纹,双线内以金填满,内外波谷间填充果实,果实内亦作波浪纹。体现了唐代中国与伊斯兰国家间的沟通与交往。
本套邮票图案以文物为主要元素,背景为行进在丝绸之路上的驼队、汉代画像砖和唐代花卉纹样饰成的丝带。分别向西和向东行进的驼队寓意东西方文化交流,进一步突出丝绸之路的概念。邮票两边齿孔中间一个为椭圆形齿孔。
本套邮票采用了微缩文字,第一图为“鎏金铜蚕”拼音首个字母“LJTC”;第二图为“鎏金铜马”拼音首个字母“LJTM”;第三图为“镶金兽首玛瑙杯”拼音首个字母“XJSSMNB”;第四图为“八瓣团花描金蓝琉璃盘”拼音首个字母“BBTHMJLLLP”。
为突出文物的质感,邮票均采用压凸印制工艺,使得四件文物栩栩如生。同时,邮票背景采用珠光油墨印制,呈现丝绸的质感,以烘托邮票的主题。此外,四枚邮票还分别采用珠光金属油墨、冷烫、胶印光油与逆向上光等四种印制工艺。其中逆向上光工艺通过两种油墨相互叠加产生的化学反应,使得一个物体上表现出不同光泽度,再现出盘内描金图案的层次和盘体通透、明亮的品质。该工艺是首次在邮票印制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