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章每日一读:为什么早餐前不宜喝咖啡?
最近的一篇新研究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英国科学家发现,大量摄入果糖会伤害免疫系统!
有几位朋友问我:果糖是不是水果中的糖?如果果糖吃了不好,是不是就不能多吃水果了?不是说水果很健康吗?难道网上传的“吃水果伤身”这些说法是对的?
说过很多次:看到一个新闻,先别着急。营养学研究没那么颠覆。听我慢慢解释。
(不想看科学名词的朋友,可以忽略下面的几百字,看后面的内容。)
这项研究近日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者使用人类和小鼠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进行试验,发现大量果糖处理会引起免疫细胞表现异常,在受到脂多糖激发之后,免疫系统的代谢途径发生变化,促进了谷氨酰胺的分解和氧化代谢,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持续下去会伤害细胞和组织并导致代谢紊乱。[1]
其实在去年就已经有了大量果糖促进炎症的科学新闻[2]。该研究发现,给模型动物摄入大量果糖之后,肠道中的果糖过多,引起肠道的炎症反应和组织伤害,使肠道屏障受损,对有害细菌的抵抗能力大幅度下降,出现肠道炎症。
很多胃肠功能较弱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吃水果多了之后,肚子不舒服,非常容易拉肚子,甚至会导致急性肠道炎症发作。除了水果中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过度运动的原因之外,很可能还与果糖摄入过量会导致肠道炎症反应有关。而肠道屏障受损和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又与肠道菌群紊乱纠缠在一起,导致人体变得虚弱,并对多种食物发生不耐受反应。
同时,大量果糖还造成肝脏脂肪沉积,出现脂肪肝,同时还产生代谢紊乱,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糖尿病风险。过度摄入果糖也会造成内源性嘌呤增加(提示身体分解代谢加强),尿酸升高,增加痛风危险。这些都是此前确认的研究结果了。
总之,大量果糖是有害健康的,这一点千真万确。
那么,为什么此前大家都说水果很健康呢?
这就要回答三个问题了。(1)果糖是哪里来的?(2)陪着果糖,还吃进去什么东西?(3)到底吃了多少果糖?不说清楚,就没法充分理解。(实在不耐烦看知识点的人,请拉到文章最后部分看建议。)
第一个问题:身体中的果糖是哪里来的?
果糖有3种来源。一是天然水果和水果干;二是糖和蜂蜜;三是工业化生产的果葡糖浆和其他果糖产品。
知识点1:果糖是指“水果中的糖”吗?
水果中的糖由三部分构成:葡萄糖、果糖和蔗糖,果糖只是其中之一。果糖的英文叫fructose,它不是“水果中的糖”这个含糊概念,而是一种结构确定的单糖,一种和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不一样的糖。
知识点2:哪些水果的糖分里果糖比例高?
有些水果是蔗糖比例大一些,比如枣、桃子;有些水果是葡萄糖和果糖的比例大一些,比如西瓜和葡萄。一般来说,水果中葡萄糖和果糖的量是基本相当的。
果糖给人以清新爽口的甜味,而且具有低温变甜的特性。而蔗糖就没有这种特性,什么温度下甜度都差不多。凡是冰一下感觉更甜的水果,以及吃起来特别清甜的水果,几乎都是果糖比例较高的水果。
知识点3:吃白糖和蜂蜜,也会增加身体中的果糖。
从植物代谢角度来说,光合作用先合成葡萄糖,然后葡萄糖可以异构成为果糖。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结合产生一分子蔗糖,就是日常吃的白糖,而一分子蔗糖在肠道中被蔗糖酶水解之后,又会产生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
日常家里吃的食糖,包括绵白糖、白砂糖、赤砂糖、冰糖、红糖等等,主要成分都是蔗糖。所以,加糖甜食在肠道中消化吸收之后,既带来葡萄糖,也带来果糖。
蜂蜜中也有蔗糖、果糖和葡萄糖三种糖。一般来说,越容易结晶沉淀的蜂蜜,里面葡萄糖所占比例越大;冬天越不容易结晶沉淀的蜂蜜,果糖所占比例越大。这是因为果糖的溶解性最高,蔗糖次之,葡萄糖最低。
知识点4:“工业化生产的果糖”是怎么来的?
在现代淀粉糖工业当中,先加工玉米,提取淀粉;再用玉米淀粉水解出葡萄糖,再用葡萄糖果糖异构酶把葡萄糖部分变成果糖,得到高果葡糖浆。工业化制作的果葡糖浆,果糖比例最高可以达到90%。
果葡糖浆味道清甜,冰镇之后更爽口,所以可乐雪碧等各种甜饮料里都以它为主要甜味来源。很多甜品店里也用它来配制饮品。所以,在喜欢喝甜饮料的人群当中,甜饮料才是果糖的最大来源。
第二个问题:陪着果糖,还吃了什么?
如果我们吃的是水果和水果干,那么除了果糖之外,还会得到其他很多营养成分和保健成分。比如说,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少量B族维生素,钾、镁等矿物质,膳食纤维和低聚糖,还有类黄酮等多种抗氧化植物化学物。这些成分对预防营养素缺乏、降低炎症反应是有好处的。
但是,如果吃的是白糖,或者是果葡糖浆,那么除了葡萄糖和果糖,什么其他营养也没有。只摄入了热量,只得到了糖分,没有控制炎症的成分,代谢过程中还要额外消耗营养素,促进身体的营养耗竭。所以,吃水果和喝甜饮料,得到的健康效果不一样。
最后要说清,果糖吃了多少?
大家都听过“离开剂量谈毒性是耍流氓”这句话。对果糖的问题而言,也是一样的。
目前各研究中对果糖吃多大量会产生有害作用的研究结果不够一致,从30多克到60克以上不等。我们这里按比较宽松的标准,把每天摄入至少50克果糖叫做“过多”。
前面已经说了,多吃白糖(包括冰糖红糖之类)是无益健康的。喝甜饮料更不利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膳食指南都建议把一日当中的添加糖控制在50克以内,最好25克以内。这里也包括了果糖的数量。
日常自己在家做菜放点糖,一般数量不会太多。一个菜里放一勺半勺的糖,全家人一起吃,平均起来没多少。
喝100克市售甜酸奶,添加糖的量大概是6-8克(碳水化合物含量在10.5~12.5克之间,因为还有4.5克左右牛奶天然自带的乳糖,不算是添加糖),喝200克也不会超过25克的添加糖。
但是,如果喝甜饮料,就没那么放心了。一瓶500毫升的甜饮料就会有50克左右的添加糖(蔗糖或果葡糖浆)。按一半果糖来算,就有约25克的果糖了。所以,喝甜饮料必然会让身体得到过多的糖,而且会得到相当多的果糖。
喝饮料所获得的果糖,喝酸奶时获得的少量糖,做菜时放的少量糖,再加上正常吃水果时所得到的果糖,加起来的果糖摄入量就难免过量。
知识点5:水果里到底有多少糖?
传统说某种水果糖分少,其实未必准确。因为食物成分表中的数据都是很久以前的测定结果,也没有涵盖所有的水果新品种,往往并不能代表市场上水果的糖含量。
有些水果天然高糖。比如比如甜葡萄的糖含量可达16%~20%,其中有40%~50%的果糖。按此计算,吃500克18%含糖量的葡萄,可得到90克糖,其中有36~45克果糖。
还有国人爱吃的热带水果,糖分也很可观。看看泰国学者测定的本地水果糖含量吧:山竹17.5%;红毛丹18.5%;芒果13.9%;荔枝17.9%,菠萝蜜19.2%,番荔枝17.2%。[3]
但是,那些原本糖分不那么高的水果,现在也逐渐被高糖品种所替代,所以从水果中摄入的糖分越来越高。什么17.5度橙啊,冰糖橙啊,砂糖橘啊,冰糖心苹果啊,无不以“糖多味甜”为买点。17.5度说的是什么?是糖分啊!
由于果糖口感清甜可口,所以果糖含量高的水果品种也会更受欢迎,这就使得从水果中吃进来的果糖也越来越多。比如说,我们去年的研究测定发现,某种富士苹果中,含有8.3%的果糖和6.7%的葡萄糖。按这样的含糖量,苹果可真不能叫做“低糖水果”。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已经理解了:少量吃水果有益,不等于大量吃水果有益。大量吃水果,或者任性喝果汁,一样会导致果糖过量!
知识点6:多吃果糖有害,少吃会不会有害呢?
少量果糖摄入可能是有益健康的,比如对肝脏的葡萄糖代谢有益。配合淀粉类食物,在不增加碳水化合物总量前提下少量摄入果糖,可帮助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4]。但大量摄入就适得其反了。
有研究提示,就预防糖尿病来说,过多或过少的水果都不好。两三百克是合适的数量[5]。那些认为吃水果有利健康的研究,也没有建议每天吃500克以上的水果。
还是那句话: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所以,各国膳食指南并未推荐无限量吃水果。我国2016版膳食指南推荐的是200~350克,这是根据研究证据来制定的推荐量。
所以,果糖有害的问题,应当怎样解决?这里提出几个建议。
1 避免喝任何甜饮料,少吃甜食。
2 日常家庭膳食中少加糖,喝粥、喝汤尽量不放糖,包括蜂蜜也要限量。
3 优先选择碳水化合物含量不超过12%的酸奶。
4 水果的数量每天200~350克就好(去皮去核量),不要经常吃到1斤以上。
5 吃水果时不要过度迷恋浓烈的甜味,对糖度高的水果,应当酌情减量。
6 不要大量喝果汁,哪怕是100%的果汁。自己榨的果汁也一样。
7 水果可以用来替代甜食,或替代部分凉菜,在用餐时少量食用,这样既能避免过量,又能发挥少量果糖对葡萄糖代谢的促进作用。
8 不要因为果糖餐后血糖升高幅度小,就购买市面上的家用果糖产品。
最后要提醒的是:对果糖的代谢能力有遗传差异,也有体质差异。消化不良者,以及胃肠道炎症患者,应当更严格地控制果糖的量,包括吃水果的量也应比健康人减少,吃的时候应注意少量多次。
作者:范志红,食品科学博士,注册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中心岗位科学家。
资料来源:
1 Jones N, Blagih J, Zani F, et al. Fructose reprogrammes glutamine-dependent oxidative metabolism to support LPS-induced inflamma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Feb 2021
2 Todoric, J., Di Caro, G., Reibe, S. et al. Fructose stimulated de novo lipogenesis is promoted by inflammation. Nature Metabolism, 2020, 2, 1034–1045.
3 Chareoansiri R and Kongkachuichai R. Sugar profile and soluble and insoluble fiber contents of fruits in Thailand marke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09, 60:126-139
4 Sievenpiper JL, de Souza CL, Mirrahimi A, et al. 'Catalytic' doses of fructose may benefit glycaemic control without harming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a small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feeding trials.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2, 108, 418-423.
5 Li M, Fan Y, Zhang X, et al.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BMJ Open. 2014; 4(11): e005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