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魏延,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南阳市桐柏县)人。魏延是刘备时期的重要将领,也是蜀后主刘禅即位前期蜀汉的国防中坚。早在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魏延就显露出高人一筹的军事才干,为刘备所青睐、器重、破格攫拔,官拜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军中排位仅次于关、张,略高于赵云、马超、黄忠。魏延称得上一位文韬武略俱全的军事家,论军事业务水平,似乎不在诸葛亮之下。论奇谋将略,剑走偏锋,用兵极度谨慎的诸葛亮似乎还不如他。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北伐曹魏时,魏延曾多次向他提出一个令后世无数军事家击节赞叹并充分肯定的北伐计划,就是从汉中兵分两路,一路奇兵出斜谷,主力则出子午谷,出敌不意,直捣长安。

然而诸葛亮却认为此计过于冒险,屡次否定魏延奇策,最终采取自诩“十全必克”的稳妥用兵法,但由于屡出祁山均铩羽而归,无功而返,其军事业务水准及威信受到魏延的挑战,加上魏延恃才傲物、桀骜不驯,所以亟需找个人来制约魏延。

史料记载,魏延军事才干超群,仅就将才而言,他可以算的上关羽、张飞殁命后,蜀军诸将中之佼佼者。魏延镇守战略要地汉中时,利用汉中至关陇的几条沟壑、谷道均山高谷深的特殊地形,建立了一道纵深的防御体系——将重兵布防于汉中外围,只留少量精兵驻守汉中,使魏军轻易攻不进来。这套防御体系在蜀汉沿用了数十年,在实战中确实能抵御曹魏大军的进攻,显示出魏延不凡的军事才华。

史载,魏延不仅有勇有谋,且“善待士卒,勇猛过人”,骁勇善战,屡建奇功。蜀汉建兴七年(229年)魏延曾率军主动出击,在阳溪之役中大破魏将郭淮部,斩获无数。但这位谋勇兼具的骁将为人却矜持倨傲,不可一世,除服刘备外眼中无人,很难与人和睦相处,大家都避让他。长史杨仪自恃才高,不愿忍让魏延,议事时两人常针锋相对,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谁也不肯示弱。

魏延、杨仪均是才高德薄之人,两人相互嫉妒、势若水火,不能相容,对这一点,诸葛亮心知肚明。他见两人犹如针尖麦芒,一见面就斗得跟乌眼鸡似的,本着爱才惜才的想法,尽力帮助两人改正缺点,希望他俩化干戈为玉帛,共同为国效力。

但这两人都是心高气傲之辈,谁也不愿服软,尽管诸葛亮极力调和二人的关系,但两人仍不愿握手言和。史载两人激烈争吵时,魏延怒不可遏,“(魏)延或举刀拟仪”,意思是拔刀恫吓杨仪。魏延毕竟是一员猛将,剽悍异常,杨仪只是一柔弱文官,不敢和魏延硬刚,每次都哭哭啼啼、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找诸葛亮倾诉委屈。魏延又自恃才高,觉得诸葛亮有意掣肘自己,使自己的才干很难充分发挥,于是常口出怨言,牢骚满腹。这些比较恶劣的品性,使魏延这位军事大才在蜀军将领中威望很低,“诸将素不同”,大家都不赞同他的言行,不愿与其为伍。尽管如此,诸葛亮仍然觉得人才难得,尽量重用魏延,让他有发挥才干的空间和机会,在北伐时任他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

假节即持有节杖(代表皇权),手握先斩后奏的权力,意思是不须请示便可处死违背军令者之特权,权威极重。当时蜀汉假节者,仅有丞相诸葛亮、骠骑将军李严和征西将军魏延三人。李严后来因转输粮草不利、且犯欺瞒之罪被惩处,削夺了一切本兼各职,建兴九年(231年),魏延在北伐前线诸将领中,官阶已为第一。

杨仪也很有才干,尤其是行政才能出类拔萃。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攻伐陇西,街亭之战结束后,杨仪担任随军的丞相长史,在诸葛亮亲率大军出击时,负责代理设在汉中的蜀军大本营之丞相府所有公务。史载:“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容节度,取办于仪”。

杨仪才思敏捷,在处理繁杂军务时驾轻就熟,干练异常,充分显示出他举重若轻的行政才干。但杨仪德性也很不好,“性狷狭”,性格狷狂,气度小,难以容人,是个有才无德、睚眦必报的小人。这种偏激的性格和促狭的器量,使他与上司和同僚难以相处。

刘备在时,杨仪曾在尚书令刘巴属下任尚书,因与刘巴不和而被降职。刘巴才大性高,曾深深地得罪过刘备,又非刘备旧部,“惧见猜疑”,被刘备任为尚书令后格外谨言慎行,无论言谈、行为、交友都慎之又慎。杨仪和刘巴这等为人处事异常谨慎的人尚且不和,又怎能和同样狂妄的魏延和平相处?其“狷狭”的坏德性可见一斑。

北伐时,杨仪又和魏延又起内讧,闹得不可开交,积怨愈发加深,最后竟到了你死我活的白热化程度。杨仪也是名利心很重的人,自以为才高功大,认为诸葛亮身后必由他来接替秉政。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杨仪遵其遗嘱指挥撤军时,便与同样认为该由自己接替诸葛亮的魏延“争权”,杨仪来了个先下手为强,命马岱以叛国罪为由将并无反心、执意北伐的魏延诛杀。

魏延并未谋反,他是被杨仪冤杀的。其实和诸葛亮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有人猜测,杨仪因担心剽悍善战、能力超群的魏延代诸葛亮掌军权后会加害自己,于是设谋将其斩杀。

后来杨仪也因欲望落空而心怀怨怒,乃至有反叛的言论,最终被人告发而畏罪自杀。

对于魏延和杨仪,诸葛亮认为两人都是难得的人才,“不能偏有所废”,尽量注意能尽其器用。诸葛亮谆谆教诲魏、杨二人捐弃前嫌,以和为贵,但两人油盐不进,丝毫也听不进去,“二子不感”。见二人争斗不止,诸葛亮深觉遗憾,后来又让费祎出面不停地调停两人的关系,避免了自己在世时两人的矛盾向恶性化发展的势头。至于魏延、杨仪始终不愿改正自己的毛病,最终双双落得个不得善终的可悲下场,那便是咎由自取了。

继续阅读(剩余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