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抢夺场景|一周札记

作者:主编

出品:明亮公司

以“三孩政策”开始,到“猪食论”、“禁封大事记”为止,市场又度过了喧嚣的五个工作日。
在这周的明亮公司的《札记》中,我们通过阅读后挑选出来的3篇深度内容,对“什么是品牌和零售的颠覆力量”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
过去三年间,很多品牌和公司是被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的“微小但持续的迭代”而颠覆。当我们注意到Zara和H&M等曾经快时尚品牌逐渐被市场抛弃的时候——在美国是SHEIN这样更“快”的品牌,而在国内是“国潮崛起”——一方面,背后是堪称世界最强的中国供应链在产品端的具象化,另一方面亦是在制造大国崛起之后,消费水平的不断升级。
SHEIN的例子我们已经在明亮公司最近两期的「BrightTalk」栏目中做了比较充分的讨论,本周五的这一期讨论,围绕的是这一家公司做得还不足的地方——比如前端的数据化,这一点,淘系平台无疑是全世界最好的样本。至于快时尚的另一个颠覆力量,就是年轻的消费者(这也被所有新消费品牌反复提及)。
但是,我们想特别提出来的是,在这种快速变化的背后,是两个不同的“时光机”。
国内高速、高压的竞争状态,让中国本土的公司都自带互联网的节奏属性,近期任何新品牌的崛起都有流量和互联网产品的影子,而国际品牌处在一个更成熟、稳定的市场环境中,对于时间和变化的感知,以及依此做出的决策,可能并不够敏锐。
关于中国高速变化的市场中得到的“敏锐“,也可以从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童士豪的访谈中看出,“外国人只看到2013年阿里在中国电商市场的占有率超过了80%,但现在只有大概55%——这十年是有变化的”,后来,“我回硅谷时,把电商多元化、全球化当做巨大的投资机会,所以投了一批”。
“我不见得要成为第一个找到未来方向的人,不需要看那么前瞻,像马斯克那样。但从A到B,还是会有一些变数,这方面我的敏锐度比一般的美国VC要强一些。”他在文末推荐的这篇访谈中如此表示。
再聚焦到品牌的成长。
LOHO创始人黄心仲在与新消费内参的访谈中表示:“做品牌就是三个工具,任何行业都一样,就是工具到道具到玩具,是品牌的三个维度。”——这可能是我们近期听到的关于做品牌最为精炼的一种表达,而LOHO作为眼镜连锁品牌,“眼镜行业的玩具化就是场景化。
新消费品牌的“场景化”,可能是最容易实现品类创新的思路之一。我们之前能够看到非常多的新品类都是通过对新场景中的需求捕捉,实现了突破。
因而,创造新场景的能力以及在新场景满足新需求的能力,似乎变得比产品本身的品类和功能性更加重要。比如,在去年我们观察小熊电器的时候就发现,在一个年轻、单身用户的小厨房里,满足一个看起来很特殊但实际上可以依赖供应链快速实现的需求(比如制作肠粉),成为了小熊电器的关键增长点。再比如,我们看到,在三四线城市的婚礼上,女生可能会更多选择旗袍而非其他礼服,同样是对场景中新人群需求的更好理解。
再回到开篇提到的“喧嚣的争吵”,或许应该意识到,这种场景化,有一部分(甚至可能是相当一部分)是在线上完成的——当抖音、B站、小红书等内容平台已经成为了生活中占据时长相当久的平台,说得夸张一点儿,有一部分“生活”是在线上发生的、存在的。这也是几家公司围绕使用时长“互怼”的一个原因。
这样来看,部分新消费品牌(比如汉服、JK或其他视觉系品类),其主要的应用场景在于线上,可能类似于游戏等虚拟空间的“道具”,但之前并没有太多品牌以及空间来满足这种需求,新的增长量就出现了。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腾讯、字节跳动、B站等互联网平台在消费品牌上的投资逻辑,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下面是我们本周推荐的三篇文章:
第一篇: 《谁在“合力”颠覆快时尚?》,来源:消研所
第二篇: 《对话LOHO创始人黄心仲:国货必会崛起,时尚化、场景化一定会让眼镜和美瞳产业诞生巨无霸!》,来源:新消费智库
第三篇: 《童士豪×杨晓磊:在硅谷用“996”做VC是什么体验?| 拾日谈》,来源:投中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