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记载龙身鸟首的“神”,都是身穿龙皮制成的衣物!
《山海经·南山经》记载的三大山系,当时分别居住着彝语支、侗水语支、壮泰语支各民族的祖先。其中壮泰语支各民族的祖先原来居住在广西大部广东南部云南东部、越南北部,是最先驯养龙的民族。
因此山海经中记载这一带祭祀的“神”为龙身人面,即身穿龙皮制成的衣物的英雄人物。现在仍是壮族聚居地的广西上林、武鸣,以及古代曾是壮族聚居地的藤县、岑溪等地都流传着“龙母”驯养龙的故事就表明了这一点。由于从伏羲时代至尧舜禹时代洪灾不断,中国境内出现了许多堰塞湖,龙是捕鱼的高手,又能预测自然灾害,所以驯养龙的技术迅速传到全国各地。
夏朝以后,随着各堰塞湖中的水被排入海洋,可供龙捕捉的鱼类越来越少,龙渐渐灭绝,壮族地区的生产水平开始落后于其他地区。从秦代开始,汉族大批移民广东、广西,广东与广西东部逐渐成为汉族聚居地。而壮泰语支的居住地则缩小到广西西部、云南东部、贵州西南部一带。
侗水语支各民族的祖先原居住在今贵州省与广西北部、湖南南部、广东省北部一带,其祖先原本是驯养鸟、并用鸟的羽毛制作弓箭的箭尾与衣物的。古代称驯养鸟、并用鸟的羽毛制作弓箭箭尾的民族为“夷”(夷字的“一”代表箭,“夷”字的意思就是“持弓箭的人”),后来侗水语支各民族长期与壮泰语支各民族学习驯养龙的技术,被称为“百仆”。
所以山海经记载这一带祭祀的“神”是“龙身鸟首”的,即身穿龙皮制成的衣物,鸟毛制成的帽子的英雄人物。壮泰语支与侗水语支在语言上有所交融,最后共同构成了壮侗语族。
彝语支各民族的祖先原居住在今云南省西部,其祖先原本也是驯养鸟的,后向壮泰语支各民族学会驯养龙,所以山海经中记载这一带祭祀的“神”是“鸟身龙首”的,即身穿鸟毛制成的衣物,龙皮制成的帽子的英雄的人物。而《史记·西南夷列传》也将这一语支的人称为“西南夷”。
再后来,彝语支各民族长期向羌、藏等民族学习驯养马牛羊的技术,语言上有所交融,成为藏缅语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