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父与我读《县志》
1995年发行的《繁峙县志》,第一卷、大事记,记载了从汉代到今天的20OO多年的历史,其中有近一半篇幅记述的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11年的历史,对家乡人民来说,是一段记忆最深、最痛、最强的人民战争史。
我的岳父宫清麟,(小名宫白小,1924~2015年),光峪堡乡大李牛村人。在与我一起翻看这本《县志》时,泪流不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故事,他大都熟悉,有的更是他亲身经历过的。看到547页宫来恩、宫贵全、夏富昌三位烈士的名字时,岳父非常难过,这三人都是他带过的民兵,他跟我讲起了他们三人牺牲时的经过。
那是1946年7月4日(农历六月初六日)解放繁峙县城的时候,岳父带领大李牛村十几个民兵参加了支前队。7月3日下午,大家做攻城的准备工作。首先是绑登城用的梯子,一个是从老百姓家里找到两根长杆子,做成后较小较轻,4个人就能扛动。另一个是砍了两棵小杨树,做成后又大又沉,8个人才能扛动。剩下的就是绑单架,用小木椽,细麻绳编成网,再从老百姓家里借上被褥,战地医院设在城东作头村。
主攻部队三个团从阳高大同方向赶来,炮兵阵地设在城东圣水头村韩家坟,机枪阵地设在南关村北河滩,我县县大队、民兵积极配合。
大李牛村的十多个民兵,一半分在突击组扛梯子,一半分在游击组抬单架,其中宫来恩、宫贵全、夏富昌因为后生大,有力气,被分在梯子队,抬那个大梯子。
下午,我军就封锁了城门,疏散了东关的居民,到了傍晚一切准备就绪,主攻选在东南隅,只等上级下达攻击命令。
很快,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升起,炮兵阵地顿时火光喷发,成排的迫击炮弹飞向敌军。炮声刚停,第一波冲锋开始了,尖刀班在我军机枪的掩护下,带着梯子队冲向城墙。最难的是过护城河,一丈多宽的深沟,人跳下去再爬上来,抬梯子就费劲了,小梯子上去了,大梯子由湿木头做成的,非常沉重,被沟底的烂泥吸住,好赖抬不起,敌人的机枪狂扫过来,当场就牺牲了大半战士。岳父眼看着宫来恩等在枪林弹雨下奋力向前时,被罪恶的子弹击中……。
第二次冲锋时,小梯子终于贴向城墙,我军战士带着为牺牲战友报仇的愤怒,在机枪火力的掩护下,很快冲了上去,一个南方老兵,背了一把黄芥杆,里边夹着易燃的胡麻杆,冲到城头时立即点燃,绕了三圈,我方机枪抬高射击,突击队迅速占领了城头,战斗展开,城门被打开,大部队如潮水般涌进城里开展巷战,阎锡山1OOO余人的守军,顿时荒乱成一团,被我军全歼。
大李牛村民兵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宫来恩,宫贵全,夏富昌三人,是岳父带领的主要民兵骨干,岳父时常想念他们,在支前工作的几年里,九死一生,奉献了他们对祖国的热诚与生命,尤其是宫来恩,记忆更加深刻。
那是1944年冬的一天,刮着寒风,下着雪,突然接到上级紧急命令,需要调用7个民兵,要求带上口袋,穿上皮衣皮裤,立即出发。宫来恩家穷,没有皮裤,穿着棉裤就来了,由于任务紧迫,来不得多想,跟着区上的联络员就走。
任务原来是到后勤处背上小米,往五台山送军粮,因要经过日军据点,下雪天好隐蔽,鬼子瞭望哨、望远镜都看不到,是我军行动的好机会。他们一行人从光峪堡出发,一直走向伯强沟,又上到鸿门岩,山顶的寒风吹得腿都打颤,脚都冻得麻了,一人半袋小米,平时背上不算啥,现在却不知有多沉重,就这样小跑着顺坡赶路,走到五台山的一个沟凹里,听见了孩子的哭声,原来是我军某部家属队(后来听说是林彪下属部队向东北转移,这是后续的家属)。
顺利完成任务,返程的路上,没有了小米重压和护附,觉得更冷了,冻得牙齿都不由的上下打架。从鸿门岩下来,岳父清点人数,少了一人——宫来恩,担心的事发生了。岳父重新冲向鸿门岩山项,在看不清路的黑夜里,他边跑边喊,寻找着宫来恩的踪迹,突然听到象狗一样的“嗷!嗷!”声,寻声过去,宫来恩卧在路旁,话都不会说了,只会象狗一样的“嗷”,双腿已站不起来,岳父想抱起他走,腿弯曲的打不开,最后只能背上,踏着厚雪,一步一步地艰难向前。也不知走了几里地才下得山来,寻到一户人家叫门,说是八路军,老乡才敢开门,一看这情景,热情的老乡便生起木头火来,他俩烤热了身子,宫来恩才渐渐地会说话了,好在救得及时,脚没冻坏,还能走,好心的老乡把旧饭热了两碗,让他们吃了再走,这可真是一碗救命饭啊!热呼呼地补充了体力,经过半天一夜的奔走,真的累了饥了,两碗饭下肚,顿觉精神了许多。饭后,岳父放心不下那5个人,带着宫来恩一路连走带跑,向前追赶,因为赶天明必须通过东山底,那是敌人的踞点封锁线。
第二天半前晌,他们才回到家。一天一夜的紧张赶路,几乎都是在奔跑中。所幸7个人全部平安归来,圆满完成了这次任务。大歇了三天,他们身上的疼痛才消褪。
这次任务完成的虽然艰难,但不是最危险的,解放应县城支前的经历更惊险!
繁峙解放后,应县城还在敌匪乔二成手中,我军在逐个县城的解放中,应县城是块最难啃的硬骨头,城防坚固,易守难攻,打了好长时间都打不下来,我军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岳父在支前队,靠驴驮人背,不断地把军需物资从繁峙各地集中起来送往前线。有一次到桑干河时,河宽水深,冰寒流凌,一座唯一的铁绳桥连着南北。正遇上灵邱、阜平县的支前队走在前面,他们头裹白毛巾,因为路远,赶着小毛驴,驮的又重,集中上了晃动的铁桥后,忽听一声巨响,铁绳断裂,(那时的铁绳没有现在的牢固),桥上的人马一下子掉进冰冷的河里,只有一人落在一个小筏子上幸免于难,其余全部牺牲。岳父就在后面,再有半分钟就要上桥,可以说生死就在眼前一步。
救兵如救火,时间就是生命,桥断也得走,后勤是胜利的保障。我方马上组织人员,不到半天功夫,就把桥重新修好了,岳父感慨地说:“共产党的队伍作风就是过硬,不怕死的精神没见过,天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一本《县志》记述了多少大事,融汇了多少历史瞬间,其中的一句话,一个名字,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英雄的热血在家乡的土地上流淌,抚今追昔,满载历史的纸卷,更觉珍贵,感谢编纂者的辛苦耕耘,让我们不忘历史,追思过往,更加珍惜和平幸福的今天!
作者简介
文字编辑:杨荣 图文编辑:侯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