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你能学到几分?
千凡历史课 2020-11-21 17:07
一个前半生一事无成的文弱书生,被迫领兵打仗,因战败而走投无路,多次投河、自刎未遂,并给后世子孙写绝笔信,叮嘱后代永世不得领兵打仗,他就是晚清名臣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最终建立了“湘军”,成为湘军最高统帅,并铸就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个“文人封武侯”的人。
据说,有一次李鸿章向曾国藩推荐三个人,想让曾公分配差事,这时曾国藩正好是饭后散步时间,曾公有一习惯,饭后都要走动三千步,三人见状就在一旁静候。事后,曾公对李鸿章说:散步时这三人都看过了,三人中有一人可重用,有一人可用,还有一人不可用,李鸿章追问道:何人可重用,何人可用,那个不能用的人又是谁。曾国藩说:第一个人,低头不敢正面视人,这个人忠厚老实,可用;第二个人,对视时显得非常恭敬,但我转身后,他却东张西望、另有所想,此人将来必将阳奉阴违,小人一个;第三个人,不管是对视还是其它,身子都是那么的笔挺,没有丝毫变化,此人往后的功名不在你我之下,当重用,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台湾省首任巡抚刘铭传。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策略有何非凡之处
1、广募天下英才
做过吏部侍郎的曾国藩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非常深刻,他认为天下事要天下人来办,事情越大需要的人才就越多,用求贤若渴来形容曾国藩待人之术不为过。据说,曾国藩曾经效仿刘备三顾茅庐之策,请出了彭玉麟。他还叮嘱身边的朋友和同僚,发现人才随时向他推荐,对任何人推荐过来的人,他都盛情款待,礼遇有加,正是这一缘故,天下人才都聚集到曾国藩的幕府。
有人说曾国藩精通麻衣相术,这些都是市井传言,无处考证,但曾国藩对人才的识用归纳了四种方法,分别是“询事”、“考言”、“奏折”、“诱迫”这四种。通过这四种方法,他对人才的相貌、言语、举止、行为等等,都无时无地的留心观察,并将人的优缺点全部记录成册。此外,曾国藩还会设置一些事情来考验人才,以此来找出真正沉稳内敛的人。曾国藩不喜欢用那些官气凌人,夸夸其谈的人,他一直奉行“德大于才”的用人法则,对此曾国藩还有过精妙的阐述“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曾国藩不但善于发现人才,还能用好人才,他很清楚地认识,世上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取其长避其短,他运用得非常娴熟。知人善用是曾国藩人才观的一个显著特点。办事就得用人,用人必先了解此人,只有了解了这个人的优劣长短,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曾国藩在人才的培养上,下的功夫是不遗余力的,他认为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天下没有现成的人才,都是需要后天的发掘和培养的,所谓的天下无才和无人可用,都是领导者的无能和愚昧所造成的。曾国藩将培养人才也归纳了四种方法,分别是“教诲”、“甄别”、“保举”、“超擢”这四种。
5、鼓励为主,激发潜能
曾国藩对人的心理有较深的认知,他认为对人不能求全而责备,要鼓励和帮扶,他说看人不能眼光过高,往往人才是通过鼓励而浮出水面的,但凡一般的人才,通过适当的鼓励和帮扶便有望成为栋梁之材,如果一味地贬低和斥责,到最后只能成为庸才。
曾国藩最难得的就是心胸宽广,他不怕属下取代自己的地位或与自己平起平坐,而且还鼓励属下或弟子自立门户,为他们铺路搭桥,扫平障碍。也正因为他这样的高尚品德,才有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大放异彩。
结语:
从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术,我们不难发现,做人不能自私自利,心胸狭窄,小肚鸡肠。我们要学会知人善用,懂得成就他人,最终也将成就自己,这就是所谓的“得人才者得天下”。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发表你的高见!
文章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