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同」疗愈现代人的空虚
1、
「自我认同」
巩固自尊与自信
「自我认同」是能够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够精力充沛,热爱生活,不会沉浸在悲叹、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奋发向上,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会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
既从这种认同感中巩固自信与自尊,同时又不会一味地屈从于社会与他人的舆论。自己对自己所思所做的一种认可感。
自我认同包含自我了解和自我实现两部分。
自我了解就是对自我所处环境的适当评估,对所扮演角色的正确认知和对于理想与现实能力的掌握。
包含:
我是谁,我的本质是什么?
我是怎么样的人,我的个性、特长与能力如何?
我想做怎样的人,我的愿望和理想是什么?
我应该做怎么样的人,我的道德和价值观是什么?
什么是“自我实现”呢?
现代社会背景下的“自我实现”,是由美国现代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最先提出来的。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可以大致描述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力等。这样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自我实现源自于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人自我发展的需要,它是继人的生理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等基本需要的优势出现之后而产生的最大力量和最大强度的总体需要,即自我完善这一人性的需要。
由此而知,自我实现乃是个人的最高价值,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2、
「自我认同」
理论的发展和现实意义
- 弗洛伊德提出认同
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认同」(identity)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是个体与一个人有情感联系的最初表现形式。
-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
爱利克·埃里克森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人格发展理论中第五阶段两性期,关注的就是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矛盾。
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认同」概念的基础上,对「同一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于1958年系统的提出了他的「同一性发展理论(Theory of identity development)」。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
自我认同感是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它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认同的形成是青少年时期不断探索和承诺的结果。
通过探索和承诺,个体可以在以后重要的认同领域(如性别、宗教、职业等)中获得承诺和决策能力。
如果个体不能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则出现自我认同危机,即不能确定自己是谁,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或生活方向。有些社会现象,如青少年犯罪,就是由认同危机引起的。
自我认同危机通常出现在青春期,但又不限于年轻人,中老年人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认同危机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但在社会动荡、文化政治变迁时,人们更容易出现认同危机。
埃里克森认为女性在认同的内容、时间安排和顺序上都有别于男性。人际关系是女性认同的重点,而男性则以职业和宗教、政治等为中心。
在时间安排上,女性对她们的认同保有部分选择自由,也就是可以迟一些作决定,而男性则积极解决他们的认同问题。
女性对身份认同和亲密关系的解决差不多是同时进行的,而男性则对这些问题依次解决。
- 马西亚的自我认同模型
马西亚被称为自我同一性研究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同一性作为一种内在的、自我建构的结构以及主观体验不能被直接观察到,因此,他从同一性概念的行为层面出发,根据埃里克森「同一性」理论中的两个重要的过程变量——探索和承诺来对同一性加以操作化,假定这些行为变量隐含了同一性结构的存在或缺乏。
马西亚发展了埃里克森的理论,提出了「自我认同模型(Ego identity model)」。根据个体探索和承诺程度高低划分了四种「同一性」状态,即「同一性」形成的不同结果类型或个体解决「同一性」问题的方式,具体如下:
(1)弥散(Diffuse)状态:个体既不能进行同一性探索,也不能进行稳定的承诺。
(2)早闭(Foreclosed)状态:没有经历自我探索形成稳定的承诺、信念;个体承诺、信念多来自于父母或重要他人。
(3)延缓(Moratorium)状态:正在经历探索,尝试各种选择,但还没有形成承诺。
(4)同一性完成(Achieved identity)状态:经历了探索并形成了明确的承诺。
3、
找到「自我认同」
避免人生焦虑
生活中不乏实例。在瑜伽课的休息间隙,我和老师聊天中,得知她的很多私教女性学员(全职妈妈身份)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存在普遍焦虑,概括的讲就是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心中很清楚现在的状态不是自己想要的,但又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或能做些什么。
听老师的描述后,我的整体感觉是这些全职妈妈的状态是既无助,又无力的。
作为全职妈妈的身份的很多女性,之所以感觉自己的生活陷入迷茫和焦虑,其实很重要的原因是自我认同的缺乏。特别是在孩子和家庭中都找不到价值感的情况下,焦虑感会更凸显出来。
有些全职妈妈回归家庭后是以放弃自我为代价的,她们的自我认同模式还处在不成熟的状态,很容易将父母或重要他人的信念当成自己的,没有进行属于自己的探索,更不了解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她们没有勇气探索自我,自然就没有任何经历佐证自己的想法和体验,只能永远停留在想想的位置原地踏步。这就很难让她们有真实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体验,她们的自我认同将很难建立起来,对自己的生命体验感也会空虚。
空心病已然是当下被广泛热议的现代病,其实质是自我认同的匮乏,有些人看似过着很充实的生活或取得比较高的成就,甚至已然是旁人羡慕的对象,但如果没有自我认同的过程,其实很多人是处于假性自体的状态,内心是虚弱无力的。
自我认同的过程是每个人走向真我,探索潜能的必经之路,或早或晚生命的际遇会指引我们走向自我,在生活的实践中最终形成自我认同,激活每个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