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锁钥——雁门关

三晋锁钥——雁门关

长城八大关口之雁门关,从有长城以来,一直处于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发生冲突甚至战争的重要节点。

两千年来,关于雁门关的故事不仅存在于史书和文人墨客的诗词中,还在金庸武侠小说里浓墨重彩,甚至不少电影、电视剧中都能看到雁门关的身影。

今日,第一次探访雁门关。除了险峻的关隘,以及景区极其想推动的“商旅”,还有与想像中古战场的肃杀与现实开发过程的似是而非。

我想像中的雁门关,它应该穿越时光的沧桑,追溯流逝的时光。有戍边将士随时挥刀征战的悲怆!还有古战场满地冷凝的凄凉,然后供后人感伤。

而今,金戈铁马,风里流沙,驰骋战场的硝烟早已远去;或一将功成,或成失意落魄人,远方仿佛还有一盏枯灯,魂牵梦绕,梦里落花,千年等待。

对!战争,人才是主角。而历代在雁门关的主角,往往被迫垒成一块块城砖,仿佛在历史的灰暗中,诉说着尘埃一样的往事。

历史毕竟要记载荣光。

雁门关的历史究竟发生了多少故事?为什么雁门关在古代会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八大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雁门关名称的来历

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

那些发生在雁门关的历史

李牧驻守之地

“战国四名将”之一的李牧曾奉赵王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

秦将蒙恬北击匈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

汉武帝继位后,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着手反击。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武帝必善武啊。

昭君从这里出塞

汉元帝时,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杨家将”——杨业为国捐躯之地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及其他杨家将士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雍熙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负伤被俘,宁死不屈,绝食而亡。

武侠演义中萧锋父子

忠义不能两全。悲情英雄萧锋在此虎目噙泪,以一己之力,逼退耶律洪基十万大军。然后舍身取义,令金庸迷每读至此唏嘘不已。

为何雁门关在古代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与山西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山西表里山河,西有吕梁山,东有太行山,两山之间由北至南,依次是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和太原盆地等。而大同盆地与忻定盆地之间则被恒山山脉阻隔,恒山山脉东接太行山,西连吕梁山,山岭高峻,只有雁门关附近可以通行,因此这里设关,自然是把控南北。

于是,忻定盆地便成为太原大门,一旦忻定有失,则太原必定不保,因此古人称雁门关“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

如果让瞓爷在此题字,我肯定泼墨挥毫四个字:三晋锁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