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婚以后我才发现,离婚嫁给真爱是天大的错误,如今悔之晚矣
我有酒和茶。
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周国平说:“兽和神大约都不会无聊,兽只求纯粹的生存,神是完满的存在,唯有夹在中间的人才会无聊,才会有活着没意思的感觉和叹息。”
他认为无聊的前提是“闲”,闲得无聊的前提是不愁吃穿,意思是:除了应付吃穿之外还有剩余的精力,不释放出来就很难受的感觉就是无聊。
几乎每个人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时刻,闲下来之后,不想什么事都不做,但又不知道该做什么,于是就有了无聊的感觉。换言之,如果此时有事可做,就不会无聊了。
至于做什么可以排遣无聊,因人而异。有的人热衷于玩麻将扑克,有的人热衷于追剧看电影,有的人热衷于出去散步,有的人热衷于约朋友吃饭喝酒,有的人热衷于琴棋书画,有的人热衷于拥被夜读,有的人热衷于发呆遐想,总之,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事,都可以排遣无聊,甚至有些人热衷于工作,闲暇时间也在工作,这样的人会忙得没时间无聊。
道理是很简单,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付出行动,比如下面两种情况,如果不懂退一步或者进一步,就会陷入无边的无聊深渊中。
无可排遣的无聊,想而不做。
不知道其他人是否有过这种昙花一现的状态:突然会感觉到一种无可排遣的无聊,整个人心不在焉,感觉做什么都没意思,也并不是疲倦,只是觉得茫无出路。也并不是看透了,欲望依然有,却空无对象,周国平称之为“人生根底的深邃的无聊”。
朋友瑶瑶就有过这种无聊,这种无聊出现在她离婚嫁给真爱以后,她本以为重新嫁个有钱人就可以更幸福,结果却发现是个天大的错误,原因就在于我们前文中提到的:除了衣食无忧之外,她的空闲时间太多,最可悲的地方在于,她的空闲时间等同于被关禁闭,丈夫不许她出门,而且还经常断网,没收手机,这种人为堵塞释放多余精力的行为是一种强制的无聊,轻则会让人无聊,重则会让人发疯。
这样的生活和以前相比,她当然更喜欢以前的生活,用她的话来说就是:“虽然我前夫的物质条件不是太好,但却给了我充分的自由,我闲下来的时候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从来不会无聊。可是再婚以后,我失去了自由,总是无聊,物质条件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其实是她不懂“知足常乐”导致的结果,如果她懂得知足,不那么在意前夫的条件不好,衣食无忧的情况下还能有兴趣所在,肯定要比闲着什么都干部了要幸福很多。
总想做大事,结果无所事事。
在《当你学会独处》一书中,周国平曾经提到过一位诗人的故事:他总觉得自己每天所做的事没有价值,觉得微不足道,于是就决定从今往后只做最有价值的事,结果在寻找的过程中,他荒废了一天又一天,非但没有找到最有价值的事,还因为忽略了日常微不足道的小事而陷入无聊。
不想继续无所事事的他,想到人活着总得做点什么才不至于无聊,这才开始知足常乐,脚踏实地去做种种微不足道的小事。
现实中很多人不正是如此吗?他们之所以无聊,是因为眼高手低,或者野心和能力不匹配,总想着一飞冲天做成一件大事,让所有人刮目相看;总想着在短时间内利用闲暇时间开创一个远超主业收入的副业,结果就会导致无所事事,一直找不到自己想做的大事,却又不想做微不足道的小事,渐渐陷入无聊的深渊中。
这同样是不懂“知足常乐”导致的结果,任何一个人不满足于手上再做或眼前可做的事,总想做大做强而不可得,都会因为挫败而停滞,接着就会因为停滞而无聊,这样做不仅找不到更高层次的生命意义,同时还有可能影响到生存的意义。
处在这种状态中的人,应该适当降低自己的期待值:从生存意义的角度来说,吃穿不愁还有钱可赚,我们就应该知足了。虽然我们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但应该建立在知足的基础上。同时,在为生命寻求更高意义的时候,也不该把目标定得太高,不管你闲暇时的兴趣点是什么,只要对你无害,都应该在享受乐趣的时候学会知足。
每个人都是如此,只有先确保自己能够知足常乐,以此为基础理性提高自己的追求,才更容易实现,从而才能在更高层次上知足常乐。只能一步一个台阶的时候,就脚踏实地,每走一步都知足常乐。确保自己能一步多个台阶的时候,再把步子迈大一点也不迟,不过依然不能少了知足常乐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