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名流】他们凭什么能拍出中国的奥斯卡----摄影金像奖

知乎认为:无论是摄影大师,还是商业奇才,还是政治枭雄,排除幸存者偏差,可能只有一个共性:他们苦心积累、又恰好幸运的站在了时代的浪尖,或者天赋异禀、牛逼到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潮流的方向,才成为了大师、巨富、奇才。所谓大师的成长模式------

1)坚持积累,专注成长。2)创新而不是模仿。3)If 运气好,then 成为大师,最近与大师尽管只是短暂相处,却让我深受感染:知识、阅历、眼界,勤奋、责任、极致等,这无一不是大师的构成基因。

周梅生:底蕴,就是作品的底色!

周梅生老师(图右)与作者留影

周梅生老师作品

听周梅生老师讲课,看他拍摄皇家建筑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有历史的影子,都有皇家的悲欢,都有故事,隐含的用典,仿佛还有音乐跳跃的旋律与节奏。看他的人文作品,鲜活中走过,无关悲喜,留下深思。作品的背后是底蕴,如果摘下摄影名家的桂冠,他依旧是音乐策划,旅游、人文地理专栏作家,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专家等,这样的底蕴汇聚,不成大家都很难,何况,自幼学习书法、绘画,从事摄影记者、美术编辑工作二十年。如此积淀,不成精,不成家才怪!

连续三年在权威的《中国摄影》杂志发表学术性文章二十余万字,作品二百余幅。鉴于在“世界遗产影像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2007年荣获由世界遗产基金会颁发的“世界遗产弘扬奖”。先后出版《古都逸史》、《古宅轶事》,《学者镜头——影像中国文化》丛书。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中国国家地理》“CNG讲堂”主讲。《中国摄影》“聚焦遗产”专栏主持人2002年·北京———第二十届全国摄影艺术大展中国摄影》“聚焦遗产”专栏主持人、《摄影世界》“灯下谈影”专栏主笔、《佳能园地》执行主编。近年来专注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中国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专题研究与拍摄,从地理、人文、历史与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

这次授课他从作品的文献性、学术性、艺术性价值,从拍摄的概念提炼,体系搭建、方法选择作了深入浅出,生动精彩的讲述。有人问他关于评奖与相机好坏有无关系的问题,他回答是最重要的是作品的内涵和人的积淀底蕴。

网上曾说梅老师这样一件事:在我讲课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提了一个问题问我:一张照片具体的拍摄数据。我当时很无奈地一笑,我说:我实在不是不愿意回答你的这个问题,我这个人一点都不保守,但是就是你用了我的这些所有的数据,你也很难拍到跟我同样的照片,即使是你拍到了,也是一种重复,那么你一定要问的话,我会告诉你,它的曝光时间是四十年加百分之一秒,光圈任意,焦距无限远。实际上我这是告诉他们一张照片,它的技术数据是非常容易掌握的,但是对于这个题材,他的这种人生积淀,反映了你对这个客观事物的看法,那么这个时间它是一个人生积累的一个过程,心里有,眼里才有;眼里有,手上才有。

卢献艺:独立独行,拍出不一样的精彩

卢现艺老师近照

卢现艺老师作品

卢现艺老师有着曲折传奇的人生经历,每每回忆起这一切,他会特别感谢生活的不公、磨难带给他的人生历练,这是不一样的境界与格局。譬如他感谢肉联厂的搬运生涯,每天将一、二百斤的冻肉搬上车,练就了一身强健的体魄;学画画,学会了对美的把握;北漂,让他看到那么多的美展、艺术展、国际性的现代舞蹈等跨界的高端艺术开阔了眼界,当小商贩,就学会了与沟通交流,商人、记者等都让他的视界更加丰厚,他看到的、理解的就是不一样,正如他的影像。

“很多人拍风景都会避开电线杆,但我认为拍风景不要忌讳这些,它们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是当下人们生活的一个真实反映,以后假如这些电线杆都被埋到了地下,你想拍也拍不到了,千万不要让画面刻意干净得不真实。”贵州省摄协副主席、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卢现艺风趣的一席话让前来参加学员们对新风景摄影产生了新的认识。

他的每次创作几乎都是自我封闭式的,创作前很少与人交流;他保持独立的思考,完全出自感性的思维和现场的认知,也许是他的独立独性,在他众多的摄影创作中很难让人联想到某位大师的痕迹。让人好奇他怎么能调动那些人的情绪,他说是那些苗族从未见过镜头像镜子一样,突然在镜面上发现自己,好奇地想在镜头中看个究竟,从而启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芭沙苗族人像”这组作品无疑成为他摄影艺术人生的重要拐点,也让他从国内走向国际摄影舞台,在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上好评如潮。若干年过去,每次看到这组照片都会让人激动,而今天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摄影)获得者、(装帧设计)获得者、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提名奖获得者、贵州省政府“德艺双馨”艺术家出版《贵州古镇名寨》、《人像摄影技法》《侗族鼓楼》、《安顺屯堡》、《苗侗之乡》、《贵州乡土建筑》、《苗族舞蹈》、《符号已仪式》上中下等多部反映贵州文化人类学摄影图书。

他总是对各种摄影题材充满饥饿感、紧迫感。不断消失的城市文化和民族文化让他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当得知洪江古城要进行维修时,他提出一定要确保修旧如旧。可贵的责任与担当溢于言表。

所有关于摄影的事物都能唤醒他敏感的神经,他也从不定位自己。正因为如此,看他的作品须看他的创作目的和背景,不然很容易让感性的艺术创作和理性的民俗记录混在一起——在中国这样的摄影家是极其少见的,他能在艺术、商业、纪实摄影中游刃有余地表达和记录。

他在民俗摄影中仍坚守观察、参与、不干预的原则底线。在拍摄抬棺题材时,他也和被摄者的亲戚一样,上人情、披麻戴孝,拿着相机拍摄,融入整体场景,他认为这是摄影师解读民俗文化的视觉方式,这样可以为未来留下丰富珍贵的民俗影像遗产。同时他对影像的每一个环节都追求完美极致,即使是讲课的图片,也是千亿级的像素展示出来。

这一次带来的,是他的新风景摄影,比起国外的新地形摄影,他从内容到表达又有自己的创新,从人文视角、地质视角、生态视角等切入让大家耳目一心。学的东西越多,你的镜头的精准度会越高,这是我们应当铭记的他的哲言。

郝远征: 想好了,就能拍活了

郝远征老师(图右)与作者留影

郝远征老师作品

到底是想好再拍,还是拍了再想,是影友们有时纠结的问题。郝远征老师开篇明意,希望大家想好再拍,而不是拍了再想,这是他作品经典的秘诀之一。他每次拍人像,都要做足功课,人物生平经历,喜怒哀乐,个性特征,布光道具,沟通技巧、拍摄范式等都会一一想好,只等人物个性的精彩一瞬,按下快门定格。

郝远征老师除了经常拍摄大人物,国际政要、名人大咖,豪富明星,很多走进他的镜间,生动鲜活,呼之即出,让人称道,同时他也喜爱为身边的人拍照。郝远征展示了很多他为新华社同事拍摄的肖像照。哪怕是陌生人,郝远征老师都会用各种方法,捕捉被摄者的气质与性格,让照片“自己说话”。

无论是拍摄男性还是女性,郝远征最喜爱使用伦勃朗光,他坦言这是自己的一种偏好,“只用一种光线,才容易形成自己的风格。”除了技术方面的技巧,郝远征还谈到了沟通的技巧,“只有交流沟通,才能让被摄者放松。”对于郝远征来说,每一张肖像照背后都有一段对话,一个故事。

有一次,郝远征为一名老先生拍肖像,他们在拍摄的时候谈到了老先生所在的单位从曾经一家独大的地位渐渐走向衰落,说到这里老先生不禁陷入沉思,之后感慨得流下了泪水。但是最后郝远征并没有挑选老先生流泪的照片,而是选择了他低头陷入沉思的那一瞬间。“我之所以会选择更为收敛的情绪,是因为在他百感交集的一瞬,内心世界是更丰富的。”

还有一次,他为学员授课时,学员说,郝老师,你的人像拍得确实精彩,但有点遗憾的就是没有看到给自己的母亲拍得作品,这句话让他心头一惊,于是为母亲拍了人像。对于摄影人往往会忽视身边最熟悉的人,以为有的是时间,有的是机会,其实不然,他希望摄影人拍人像要多从熟悉的人、身边的人拍起。作为知名摄影家。国家一级摄影师、新华社高级记者。图片社负责人,他多次参与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和政协的专项报道工作,负责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拍摄肖像,多次参与国内外重大报道。郝远征已与照相机打了近40年的交道,留下精彩多多。

康泰森:抬手一拍就是一张,从何而来?

康泰森老师近照

康泰森老师作品

康泰森老师说:我喜欢混迹在人群中拍照,低调、不张扬、静心观察、迅捷出手而获取我心仪的瞬间。生活中的我,自认为不太善言辞,也更缺少幽默感,但拍起照片来我却总是自不自觉地想把看到的情景组织成为能逗人一乐的影像。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好玩儿的情景都被你碰上了”,其实,幽默、诙谐的瞬间,随时都有可能在我们身边出现,但若不细心观察就不会发现,或发现后没做好拍摄的准备,也会让精彩的瞬间付之东流。

“抬手就是一张”,是我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拍照时一招一式需要内敛、不动声色,就像功夫中的太极、八卦、内家拳。多年游走式的拍摄,我力求做到“发现、预判、提炼、表现”这八个要字。抬手就是一张,只不过是这八字要点在瞬间的综合体现。

曾经,有过命题,叫艺术的补偿功能,说是性格中少什么,诉求中少什么,对于搞艺术的人一定能从作品中找到,我不知道,康老师的所作所为是否能论证这个观点,但康老师的作品与成就确实有口皆碑。著名摄影家。现为自由摄影人,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广角摄影学会副主席。获得中国摄影界最高奖——“金像奖”(第五届),被评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多次担任全国一些重要赛事的评委。

评论家五月对康老师《只有百姓》系列的评价:康泰森先生长期在报社当摄影记者,练就了敏锐的观察力和抓拍功夫。他热衷拍摄小人物,擅长表现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偶然巧合的场景。这些带有戏剧化的小情节貌似有着幽默意味,仔细读来却都是叹息和悲凉。想象不出他们的生活状态,更想象不出他们面对生命的态度。即使这些和我们毫无血缘,也足以让我们怜惜。

康泰森准确地把握着自己的身份,没有干涉,没有夸张,他用镜头带着我们一起去看,一起去感受。忽略了光影构图,他用最直接、简单的图像朴素地呈现。真实,是这组照片的生命,只有真实才最能打动人。

康泰森一贯的拍摄手法和内容,除了职业的原因,更多的是对百姓关注的情怀,这些照片中的人物大有摄影者自拍的意义。虽然看似相去甚远的一个京城记者,一个是偏远乡村的农民,其实他们之间又有多少的不同,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们都为着生计劳碌奔波,有着相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他们共同组成了社会中最广泛的一群,他们的生活是这个社会最真切的写照。

我们常常为什么是“好照片”而争执,其实,所谓的好照片,就是可以撞进我们的心里,并带着长久的感慨与思考。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本人审阅。)

特别感谢中国文联、摄协,湖南省文联、摄协。找寻文化基因留住乡愁记忆——2018中国(洪江)公益摄影展在洪江古商城启动,中国摄影家协会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走进洪江,开启了“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活动之旅。一行摄影大咖和志愿者为当地群众带来一场场影像饕餮盛宴。有精彩展览、有生动授课、有现场拍摄,确实受益匪浅。

》摄影评论家公众号

 Photography critic WeChat public number

专注评论,让你的阅读有价值

近期热文----

【另眼观点】2018让我们相遇美好

【另眼观点】当代摄影,看什么?看!

【另眼观点】赶上优秀摄影师 你只差了这一步

【另眼视界】全民摄影热此起彼伏,很多人把镜头对准了身边人和事

【另眼评图】杨抒怀,为何他的作品总与众不同

常年征集:评图作品、评论议题、热点事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