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此篇温病文章,试着悟经方配伍

今天要讲的这个药,叫银翘解毒丸,出自温病大家吴鞠通之手。

吴鞠通出生在容易流行热病的南方,是江苏人。乾隆五十八年,也就是1793年大疫流行,不少病人因治疗不当而死亡,类似现在的“非典”、“甲流”的爆发。吴鞠通用他创立的“辛凉解表法”抢救并奏效,于是名声大振。

“银翘散”就是在此基础上出现的,包括我们感冒时吃的桑菊感冒片、藿香正气散的“前身”也是出自他之手,经过了两百多年的临床检验,至今都是治疗感冒非常好用的中成药。

“甲流”流行时,卫生部推出了个新药,叫莲花清瘟胶囊,效果不错。其实这个药也是在“银翘散”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出的,应该尊“银翘散”为鼻祖的。我们现在能够在药店买到的感冒药——银翘解毒丸,更是从“银翘散”发展而成。

舌边尖红,嗓子疼的感冒是热性的

感冒很常见,中药治疗感冒的药种类也多,但真正选对了也不容易,首先就是没辨清是受寒的感冒还是受热的感冒。中医治疗是要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如果弄反了,效果肯定不好。

从治疗瘟疫开始发端的银翘解毒丸是针对“风热感冒”的,也就是说,这个药性是偏凉的,所以吃之前一定先要看看舌头。

“风热感冒”的特点是舌质红,而且是舌边和舌尖红;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可以清晰辨别感冒属于热性还是属于寒性的办法,就是看看有没有嗓子疼、嗓子红,如果有,那这个感冒肯定是热性的,要用凉性的感冒药来治疗,银翘解毒丸就比较合适。

舌边和舌尖这两个部位,是心肺所主管的,心火,肺热的时候这个地方都会红,特别是孩子。因为舌尖是心所主,成年人有时候因为精神压力大,心火盛,失眠心烦的时候舌尖也会红,但孩子是“没心没肺”的,他们的舌尖红主要是肺热的征象。

银翘解毒丸往往适合春天的感冒,因为春天是阳气逐渐生发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从冬天里的闭藏逐渐强壮起来。这个时候的感冒往往偏热,在中医里叫“春瘟”,和秋天的感冒不同。

秋天寒气渐重,人的毛孔在此时是要逐渐关闭的,所以中国有“春捂秋冻”的讲究,之所以要冻,是为了通过主动的寒冷刺激,促进毛孔的关闭,使人体在寒冷到来之前率先建立起卫外的屏障,这个时候也是容易感受寒邪的时候,此时的感冒属于风寒性质的偏多。

患这种感冒时,人觉得很怕风、怕冷,身上没汗,紧绷绷的,浑身酸疼,鼻涕也会是清稀的。仔细想想原因,往往是穿衣不合适受了凉,或者是天气骤冷着凉了,这时候如果吃中成药,常用的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冲剂或者通宣理肺丸比较合适,它们是目前中成药中,为数较少的偏温一点的感冒药,秋冬的感冒更常用,吃了可以出一身汗,一下就把寒邪推出去了,身体也就轻松了。

特别需要提示一下的是,有个能驱寒的中成药,叫感冒退热冲剂,它的药性却是偏凉的,和感冒清热冲剂虽一字之差,但性质相反,其组成更像板蓝根冲剂,其实没有退烧的作用。

风热的感冒很少像风寒感冒那样浑身无汗,一般都微微有点汗,但并不因为出汗而体温不高,在有汗的同时还会发热,而且会口干口渴,嗓子疼。

如果是西医,一般诊断为扁桃体发炎、上呼吸道感染之类的,这种症状一出现,就说明侵袭他体表的是风热之邪,这就要用“银翘解毒丸”了,里边既有清热药也兼顾到了退烧。吴鞠通创立它是为了治疗远比“风热感冒”还要严重的瘟疫,可见这个药确实很经得住临床考验。

体温骤然升高的感冒很可能是“流感”

很多人分不清“流感”和普通感冒,首先,“流感”是病毒引起的,它的全称是“流行性病毒性感冒”,所以一般没药可治;但流感病毒一般有自限性,等病毒的生命周期结束了,“流感”也就自愈了。因此,治疗“流感”的药物一般只是帮助改善症状,熬过病毒猖獗的那几天。

从症状上看,体温突然升高,其他症状还没出来,只是觉得浑身不对劲,一量体温已经烧到39~40,之后才出现头痛,身体酸疼,嗓子疼之类的,这种往往是“流感”。

普通感冒则相反,可以先从嗓子不舒服,流鼻涕,打喷嚏开始,也没有“流感”那么严重的身体酸疼,并且少有发热的,即便发热,也不会太高。

不管是“流感”还是普通感冒,只要符合前面说的发热,头痛,有汗但不畅,嗓子疼,口干渴,舌尖红,都可以用银翘解毒丸治疗,而且可以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稍微加量,如果是成人,一次至少吃两丸。

吴鞠通在原方下注释说,用“鲜苇茎煎汤”,现在药店里能买到的芦根也能达到这个效果,有鲜的最好,没有鲜的干的也可以。用芦根10克,白茅根10克煎汤送服银翘解毒丸,清热的作用会更好些。也可以在感冒流行的那一阵,用芦根、白茅根按这个比例煎水代替茶,每天喝。这两味药都是入肺经的,性质甘寒,虽然没感冒但干燥有火的症状会明显改善。

说到预防,很多人就想到板蓝根冲剂了,其实这是一个完全曲解中医的方子,按板蓝根提取物有抗病毒的作用去制备的。事实上,人对病毒的抵抗首先要借助自身的免疫力,免疫力在中医里是归脾肺之气所管的,也就是说,只要脾肺之气足,抵抗流感乃至其他疾病的能力就强。

所以预防流感也好,普通感冒或者上呼吸道感染也好,更有效的不是板蓝根冲剂,而是玉屏风散。现在也有成药,叫玉屏风口服液,里面是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因能帮助身体建立起抵御外邪侵袭的一道“屏风”而得名。如果你是一个很容易感冒,平时动不动就出汗的表气虚的人,在感冒流行之前,坚持吃一两周,这比看似针对病毒的板蓝根冲剂更有价值。

虽然板蓝根冲剂是针对病毒的,但每次流感的病毒都不一样,包括注射的疫苗也会随病毒的变性而每年变化。而每次流感的性质和流感引起的问题也不同,板蓝根能抗病毒是实验室的实验结果,病毒侵犯到人身时发生的问题,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仅仅一个性质甘寒的板蓝根怎么可能照顾到?它既不具备玉屏风散的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又不具备银翘解毒丸针对感冒后病体变化的综合配伍,所以说,它只是一个被误会的感冒药。

治感冒别忘通大便

清代名医程国彭在他的《医学心悟》中说:“其人素有郁热,而风寒束之,热在内而寒在外,谚云‘寒包火’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如果平素内里就有热,再感受风寒,热在内寒在外,就形成了民谚所说的“寒包火”状态。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周平安教授,是著名的中医呼吸内科专家,北京几次“流感”,甚至“非典”时期,都是他贡献的药方,帮北京人度过了没有药物可以应对的病毒感染时期。

他在近几年给出的治疗感冒的方子,基本上都强调现在人的感冒多是“寒包火”型的,就是外边受了寒,身体里面却有“火”,这和屋子的取暖设备过好,食物的过分精良有很大关系。

中医讲,“肺与皮毛相表里”,皮肤是有散热功能的,如果这一功能受阻,热就会郁闷在体内,而且郁闷在肺经。北京儿童医院每年接诊的孩子中,有很多被称为“复感儿”,就是一年中有反复多次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医生们发现,这种孩子基本上是被捂坏的,因为家长怕孩子着凉感冒,家里的温度很高,外出穿得很厚,恰恰是这种爱意,使孩子的皮毛宣透功能受阻,进而导致肺热壅盛,呼吸系统的感染自然接踵而至。

人“上火”和自然界的“火”有共同特点,因为都是燃烧,所以都会有发红发热的现象。有火有热的时候,鼻涕和痰的颜色一般都是偏黄的,严重的时候清晨咳出的痰可以是棕红色的,是人经过一夜的“肺火”烧灼之后,肺内、咽喉部位的分泌液被浓缩的结果,这就是“肺火”的特点。

属于“寒包火”这种类型的感冒的症状是:发热,全身的皮肤发紧,汗很少——这是表寒;同时还有大便干,嗓子疼,呼吸时觉得自己的呼吸道是热的,痰和鼻涕发黄甚至发红,舌头的质地也很红,总觉得口渴咽干——这是内里有火。治疗“寒包火”比单纯的着凉复杂,如果不清内火的话,感冒就很难治好。

治疗“寒包火”吃中成药的话,一般要用感冒清热冲剂或者通宣理肺丸,这两个都是温性的解表药,可以使身体微微发点汗,借以发散包在体表的寒气。同时必须配合黄连上清丸或者双黄连口服液之类,清内里的火热,有时候甚至要缓泻一下,才能内外兼顾。

还有一种感受是温邪,同时里边也有火,等于内外都有热,这个时候就应该吃银翘解毒丸,再配合一点清内热的药,比如用大黄制成的“新清宁”片,使大便畅通,才能使肺热有去处。

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通大便很重要。发热的病人,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即便用了消炎药,只要大便不通,体温就很难降下去。因为肺火唯一的通路就是大肠,大便也是人体重要的散热方式,只有大便通了,肺气才能清利,体温才能降下来。因此只要不是一个脾虚的,总是腹泻、大便不成形的人,无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都一定要通便。可以用有通便作用的新清宁配合银翘解毒丸或者感冒清热冲剂一起吃,做到“里应外合”。

药物配伍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用两种相对的性质和不同气味、不同功能的药物结合,如气与血,寒与热,补与泻,散与收,升与降,辛与苦等,在相反相成中,改变其本来的功效或取其另一种新的效果。这类配伍最有意义。例如:

桂枝-白芍(气-血)桂枝汤,调和营卫。

人参-丹参(气-血)二参丹,养心和血。

金铃子-延胡索(气-血)金铃子散,止腹痛。

香附-高良姜(气-血)良附丸,止胃脘痛。

山栀-牡丹皮(气-血)加味逍遥散,清肝热。

黄连-肉桂(寒-热)交泰丸,治心肾不交失眠。

黄连-吴茱萸(寒-热)左金丸,平肝制吞酸。

黄连-干姜(寒-热)泻心汤,除胸中邪结。

柿蒂-丁香(寒-热)丁香柿蒂汤,止呃逆。

石膏-细辛(寒-热)二辛散,消牙龈肿痛。

黄连-木香(寒-温)香连丸,止赤白痢。

黄芩-厚朴(寒-燥)芩朴散,化脾胃湿热。

黄柏-苍术(寒-燥)二妙丸,治下焦湿热。

白术-枳实(补-消)枳术丸,健脾消痞。

黄芪-防风(补-散)玉屏风散,治体虚感冒。

白芍-柴胡(补-散)四逆散,和肝泻热。

红枣-生姜(补-散)桂枝汤,和气血。

鳖甲-青蒿(补-清)青蒿鳖甲汤,退骨蒸劳热。

黑芝麻-桑叶(补-清)桑麻丸,治肝阳头晕。

枸杞子-菊花(补-清)杞菊地黄丸,明目。

干姜-五味子(散-收)苓甘五味姜辛汤,化痰饮。

白矾-郁金(敛-散)白金丸,治癫痫。

柴胡-前胡(升-降)败毒散,疏邪止咳。

桔梗-苏子(升-降)杏苏散,调胸膈气滞。

半夏-黄连(辛-苦)泻心汤,止呕。

皂角-白矾(辛-酸)稀涎散,涌吐风痰。

乌梅-生地黄(酸-甘)连梅汤,化阴生津。

乌梅-黄连(酸-苦)连梅汤,泻烦热。

当归-白芍(动-静)四物汤,养血和血。

第二类:用两种药物相辅而行,互相发挥其特长,从而增强其作用,如化湿结合理气,发汗结合通阳,包括上下、表里结合,以及相须、相使等在内。这类在临床上最为多用。例如:

苍术-厚朴,平胃散,燥湿行气。

淡豆豉-葱白,葱豉汤,散寒通阳。

半夏-陈皮,二陈汤,化痰顺气。

杏仁-贝母,桑杏汤,顺气化痰。

知母-贝母,二母散,清热化痰。

枳实-竹茹,温胆汤,和胃止呕。

木香-槟榔,木香槟榔丸,行气导滞。

人参-蛤蚧,人参蛤蚧散,补肾纳气。

黄芪-防己,黄芪防己汤,行皮水。

人参-附子,参附汤,温补元气。

黄芪-附子,芪附汤,温固卫气。

白术-附子,术附汤,温补中气。

附子-茯苓(相使)温肾利水。

黄柏-知母(相须)清下焦湿热。

第三类:取性质和功效类似的两种药物的同用,目的在于加强药效,或使内脏之间得到兼顾。

例如:

党参-黄芪,补气。

附子-肉桂,温肾回阳。

山药-扁豆,补脾止泻。

沙参-麦冬,润肺生津。

柏子仁-酸枣仁,养心安神。

杜仲-续断,补肾强腰。

麻仁-瓜蒌仁,润肠通便。

龙骨-牡蛎,固脱。

金樱子-芡实,固精。

赤石脂-禹余粮,涩肠。

谷芽-麦芽,助消化。

桑枝-丝瓜络,活络。

牡蛎-石决明,潜阳。

升麻-柴胡,升提气分。

旋覆花-代赭石,降气。

橘核-荔枝核,消疝气。

甘松-山柰,止胃气痛。

海藻-昆布,消痰核。

荆三棱-蓬莪术,消癥瘕痞块。

白茯苓-赤苓,利水。

甘遂-芫花,逐水。

常山-草果,截疟。

当归-川芎,活血祛瘀。

桃仁-红花,破瘀。

蒲黄-五灵脂,祛瘀。

乳香-没药,理气散瘀止痛。

藿香-佩兰,清暑。

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

黄连-黄芩,泻火。

桑叶-菊花,清风热。

羌活-独活,治风湿疼痛。

川芎-草乌,治寒湿疼痛。

青皮-陈皮,疏肝胃气。

苏梗-藿梗,理脾胃气。

天冬-麦冬,滋养肺肾。

芦根-茅根,清肺胃热。

砂仁-蔻仁,健脾胃。

神曲-山楂,消谷肉食积。

关于药物配伍应用的例子很多,不能悉举。如外感咳嗽常用苦杏仁、象贝母,但肺阴不足,兼见内热,或外邪不解,咳痰不爽的,可与甜杏仁、川贝母合用,处方惯写甜苦杏仁、川象贝。还有三种药配伍,如杏仁、薏苡仁、蔻仁同用,宣化三焦之湿,以及个别地区用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处方惯写焦三仙之类,没有提及。总之,药物配伍有其重要意义,如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随意凑合,将会造成杂乱和叠床架屋的现象。

秦老还提醒我们一件小而大的事,他说:处方是给药店配药用的药名,用量必须整齐清楚,不要潦草,这样可以避免意外差错。

孙朝宗为山东省着名中医孙鲁川之子。其孙氏医学,肇自清末,祖传五世。至三世孙鲁川、四世孙朝宗,医名鹊起,从游者众。孙朝宗,为孙氏从事医学第四代,自幼拜当地针灸名家苏兆仪为师,尽得其传。尔后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所积心得颇多。
1.便秘健脾养血方
白术50克,当归、桃仁、杏仁各10克。以上4味,水煮2遍,取汁300毫升,日分2次温服。
学习和运用体会
用于便秘,便干难下,舌淡红苔白,脉沉。久秘大便干结病人,乃阴不足以濡之。若攻而下之则更伤津血;反之,若一味滋润则脾湿不化,更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下之润之暂用有效,久则大便更秘。盖便秘一症本源在于脾胃虚滞,而调理脾胃虚滞之药首推白术。白术有通便之功,能使津液分一半于大肠,一半于小肠,善治久秘、虚秘。故临证重用白术,可使脾气健旺,津血得复,便秘可疗。

2.燥咳、音哑惯用方
细辛、黄柏、薄荷各5克。以上3味先煮黄柏30分钟,后下细辛、薄荷再煮20分钟,取汁200毫升,日分2次温服。用于急性咽喉炎,咽干,咽痛,声音嘶哑,咽部轻度红肿,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皆由肾阴不得上乘,肺阴为之灼烁所致,法当坚肾阴生津,肺气清宣津得升,上焦弥漫之火,势必廓清,其音可复。
学习和运用体会
细辛性味辛温,主入肺与肾经,入肺以宣发肺气,可发汗化痰,祛风止痛,主治咳逆上气,鼻塞多涕;入肾以通精气,正如《本草从新》所谓:“温行水气,润肾燥。”孙朝宗先生指出:“细辛散肺气,人人皆知,不知细辛还可入下焦以激发肾气上达于肺窍,厥功甚伟也。”临证中凡逢肺肾阴虚之燥咳,咽喉燥痒及阴虚音哑,中风失语等证,则采用肺肾同治,俾其肾阴得升,肺气得宣,诸症可疗。
3.冠心病常用四逆汤
甘草6克,干姜、炮附子各3克。以上3味,以文火久煎两遍,取汁300毫升,日分2次温服。用于冠心病,胸中苦闷,不时作痛,痛时左侧较重,有沉重感,阴天疼痛频繁,时出虚汗,形寒畏冷,四肢不温,脊背畏冷,过劳则心悸汗出,气短似喘,口淡乏味,纳谷不香,二便调畅。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证属少阴虚寒,治遵《伤寒论》“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条治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医理真传》指出:“附子是一团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干姜)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意也,真火复藏,命根永固,又得永生也。”症属少阴病者,少阴虚寒,心阳欲绝,治宗《伤寒论》“脉沉者,急温之”之意。以小剂量四逆汤助少阴君火徐徐升起,此即《内经》“少火生气”之意,阳气旺一分,阴气退一分,阳气大振,阴霾自散。若予大剂四逆汤,大肆猛进,势必犯“壮火食气”之戒。阳气既回,虑津液不与同化,变为无根龙雷之火,遂加当归、人参养血益气之品,缓缓调治。显而易见,经方用之得当,虽小其制,亦能取得良好效果。曾治陈姓冠心病患者,投瓜蒌薤白剂半月而未见进退,孙朝宗先生细询病史体征,患者自谓虽易数治,“心中冷,甚则脊背冷”之征象始终未能缓解,苦不堪言。恍然悟及方证“心中恶寒不足者”七字,亟投以四逆汤;然而“心主火,主血脉”复加当归、川芎活血补血,以疗“逆气里急,心腹诸节疼痛”。自于方证相符,虽四逆汤小其制而缓图之,亦收阳气回而阴血随之。气主煦而血亦濡之之效,岂可谓之偶中乎?

4.顽固性失眠酸枣仁汤
用于失眠,心中烦热不得眠,甚则惊悸盗汗,头目眩晕,口干咽燥,精神淡漠,每夜入睡仅1~2小时,亦多梦纷纭,易于惊醒。脉弦细数,舌红绛苔淡薄。证属肝血不足,阴虚内热。法以养血柔肝,清热除烦,安神定志。
生酸枣仁(轧细)80克,甘草10克,茯苓30克,知母20克,川芎10克,生龙齿(轧细)30克,五味子(打破)3克,以上7味,水煮两遍,取汁600毫升,夜服400毫升,早服200毫升。
学习和运用体会
孙朝宗先生用酸枣仁汤,酸枣仁剂量曾用至130克始克顽证。考仲景酸枣仁汤用酸枣仁2升,由此案证治可见,仲景以酸枣仁为主药,则其剂量当数倍于他药,是有其临床实践依据的。
5.低热常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低热,午后烦热,动辄汗出,倦怠神衰,不思纳谷。脉虚数,舌淡苔白腻。伤寒瘥后发热者,当以小柴胡汤主之;一般患病既久,又非柴胡证,乃少阴气血两虚,营卫不和之病。治以调和营卫,敛阴合阳。
桂枝、白芍、甘草各15克,生龙骨、生牡蛎各25克,生姜12片,大枣(掰)12枚。以上7味,水煮两遍,取汁600毫升,日分3次温服。
学习和运用体会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一方,取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龙骨、牡蛎涩敛固精、镇潜收敛,诸药相合,共达阳守阴固、潜镇固精之效。低热经久不已,实乃由劳甚气血衰少,以致阴阳两虚,宜宗《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之。值得一提的是,在低热病的治疗过程中,往往出现体温先升后降而病愈的特点,此或是阳气来复,阴津渐和的缘故。
6.调理脾胃惯用方
(1)消理方:柴胡、升麻、厚朴、陈皮、茯苓、扁豆、炒山楂、干姜、大枣,意在调中理气,化滞散结。
(2)导滞理方:炒枳实、炒枳壳、陈皮、厚朴、山楂、泽泻、柴胡、葛根,意在理气导滞,清利湿热。
(3)顺气理方:乌药、甘松、木香、陈皮、制半夏、小茴香、柴胡、泽泻、肉桂、干姜、大枣,功在理气调中,祛寒止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