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关田:传世颜真卿楷书碑志著录考略(中)

一〇、书马伏波语

马援撰,颜真卿正书。

大历五年四月,书于抚州。著录首见《忠义堂帖》,惟误“五年”为“三年”。颜真卿结衔“金紫光禄大夫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陈垣《道家金石略》收有《刘仙严立马援诫子书碑》,出自《萃珍阁蜀碑录》第五册。颜真卿行迹不至蜀中,且是帖《宝刻类编》又记在越州。《蜀碑记》所记“碑高一尺八寸,广一尺一寸。六行,行十一字。正书”,全与《忠义堂帖》款式不合,又误谭仙严为刘仙严,盖后人重立于蜀中者。刻者皇甫华,亦非大历年间人。

帖主谭仙严,抚州仙坛观道士,麻姑山女道士黎琼仙弟子,参《抚州宝应寺翻经台记》“真卿叨刺是邦,兹用忾息,有高行头陀僧智清,绪发洪誓,精心住持,请以佛迹寺僧什喻、仙台观道士谭仙严同力增修,指期恢复”,及《魏夫人碑》“大历三年,真卿叨刺是州……有仙(坛)台观道士谭仙岩者,修真自远,法侣是宗,请以男官黄道士二七人,抽隶洞灵,共申洒扫;高行女道士黎琼仙七人萃居坛院,精力住持已久,率励往来,增修观宇,从之”云,其与颜真卿道缘非浅。谭、颜之交,盖出吉州靖居寺僧智清荐引,始于抚州任上。按,颜真卿大历三年夏五月除抚州刺史,见《乞御书题额恩敕批答碑阴记》。《忠义堂帖》所署“大历三年夏四月”,“三年”盖“五年”之讹。

一一、麻姑仙坛记

颜真卿撰并正书。

记目又称《麻姑坛记》《抚州南城县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文见《全唐文》卷三三八。大历六年四月,立在南城县。著录首见《集古录跋尾》卷七。《金石萃编》卷九六记:“石横广二尺八寸,高九寸。记四十六行,行二十字……正书。”宋时有小字本两种:其一,黄庭坚谓“庆历中一学佛者所书”(《金石录》引陈无巳语);其一,见《忠义堂帖》,有“令姚免”三字。

是石,《萃编》记在南城县,参其所引都穆《金薤琳琅》:“元柳待制《道传》云:《麻姑坛碑》小字楷法尤精紧,比谓旧石焚毁山中,虽重刻无复当时笔意。则亦以小字为颜书,但谓石已不存,非也。吴文正公云:《麻姑碑》在吾乡,旧为雷所破,重刻至再,字体浸失其真,则被焚者乃临川大字本,而南城之石,至今固无恙也。”又,明藩益王朱祐滨重刻碑跋有“抚州南城县旧有颜鲁公《麻姑仙坛碑》,后分南城入建昌,碑随入公廨,闻为一守橐之归,而命俗工摹一碑于郡,今所相传者是也。余广访宋拓,命良工精刻,函之邸中, 用存故事。其碑阴卫夫人等书,一一并留,不差毫发, 临池者尚鉴余之苦心哉”云。由是可知其大字本,元时已焚,存世乃重刻者;而小字本,明时有三石:一南城旧石移建昌公廨者,一俗工摹留南城者,一朱氏依宋拓重刻者(阴附卫夫人等人小楷)。惟其南城旧石出自何时,与上引两本有何干系,朱氏所据宋拓又出自何石,俱俟细考矣。

美国安思远藏有旧拓本《小字麻姑山仙坛记三本合装本》,其一为南城刻石初断本,少“光于耀日”至“谢灵运”十八行三百六十三字;第二后拓本;第三翻刻本,系何绍基、何绍业兄弟所集,有何氏题签和题跋。又,故宫博物院所藏《晋唐楷帖十一种》,亦有《小字麻姑山仙坛记》,正文五十四行,全同,而行字数有异,且首题“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撰并书”,更不同于《忠义堂帖》之分两行题记者,且少颜真卿结衔。

按,《忠义堂帖》本,较之故宫博物院所藏明翻刻明拓本:“心中念言”作“心中所言”,“大历二年”作“三年”,“龟源”作“龟原”,(集本亦有异:“忽还语家”为“忽还语家人”,“车驾五龙各异色”作“车驾五龙合异色”,“淙下三百余尺”为“淙下三百八丈”。)加上首题多“金紫光禄大夫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字样(集本亦夺),盖出宋拓本,文字有胜于重刻本。惟其书法有异,多作俗书或通用字,如从、光、厨、或、冈、辄、召、益、流诸字,全不类颜真卿平常手法,且华姑称花姑,后又有“令姚免”三字,甚可疑者也。

碑记:“自麻姑发迹于兹岭,南真遗坛于龟源(原),华姑表异于井山。”麻姑发迹,见是碑。南真即紫虚玄君,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魏华存,其遗坛于龟原,见《魏夫人仙坛碑》。华姑,俗姓黄氏,讳令微,抚州临川人,其羽化升仙,时在开元九年,表异于井山者,有《抚州临川县井山华姑仙坛碑铭》志述之。三碑盖同时而立,前二碑出州牧之手,后碑亦当同一人撰并书之。是碑又称:“今女道士黎琼仙年八十而容色益少,曾妙行梦琼仙而餐华绝粒,紫阳男侄曰德诚继修香火,弟子谭仙岩法箓尊严,而史玄洞、左通玄、邹郁华皆清虚服道。非夫地气殊异,江山炳灵,则曷由纂懿流光若斯之盛者矣。”按,上引诸人,除郑德诚、邹郁华两人外,《华姑仙坛碑》记之甚详。参《魏夫人仙坛碑》所记:“有仙坛观道士谭仙岩者……请以男官黄道士二七人抽隶洞灵,共申洒扫;高行妙道士黎琼仙七人,萃居坛院。精力住持已久,率励往来,增修观宇,从之。”颜真卿与之交游,并撰书三碑亟颂道教上清派始祖及有唐之传人,皆缘起于谭仙岩其人。

唐 颜真卿 大字麻姑仙坛记拓本(部分) 上海图书馆藏

唐 颜真卿 大字麻姑仙坛记拓本(部分) 上海图书馆藏

唐 颜真卿 小字麻姑仙坛记拓本 日本书道博物馆藏

一二、大唐中兴颂

元结撰,颜真卿正书。

碑目又称《磨崖碑》《浯溪中兴颂》。文见《全唐文》卷三八〇。大历六年六月,立在祁阳县。著录首见《集古录跋尾》卷七。《金石萃编》卷九六记:“磨崖高一丈二尺五寸,广一丈二尺七寸。二十一行,行二十字。左行。正书。”颜真卿结衔“金紫光禄大夫前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是颂撰于上元二年秋八月,系旧文铭石。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有记:“右《大唐中兴颂》……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世多模以黄绢为图障。碑在永州,磨崖石而刻之。模打既多,石亦残阙。今世人所传字画完好者,多是传摹补足,非其真者。”是碑,宋代已见残损。撰者元结(七一九—七七二),字次山,河南汝州鲁山人,郡望出自洛阳,颜真卿饶州刺史任上友朋。进士及第,官至容州刺史。卒后,颜真卿为其撰书神道碑铭称述之(详见《元结墓表》条)。是文,元结撰于上元二年八月荆南节度判官任上,至大历六年六月刻石,历时十年。

记称“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可磨可镌,刊此颂焉,何千万年”。盖立在永州浯溪。按,元结行迹不至抚州,且大历四年已寄住永州,见《再让容州表》“伏奉四月十三日敕,以臣前在容州,殊有理政,使司乞留,以遂人望。起复臣守金吾卫将军员外置同正员兼御史中丞、使持节都督容州诸军事兼容州刺史,充本管经略守捉使……臣今寄住永州,请刺史王庭璬为臣进表陈乞以闻”云。颜真卿《元结碑》记元结拜左金吾将军兼御史中丞,其恳辞再三者,时在大历四年四月。斯记若是,元结大历四年已在永州。元结其前尚有永州之游,《朝阳岩铭》有记:“永泰丙午中,自舂陵诣都使计兵,至零陵,爱其郭中有水石之异,泊舟寻之,得岩与洞,此郡之形胜也。”浯溪诸文如《浯溪铭》《庼铭》《峿台铭》《丹崖翁宅铭》《东崖颂》以及《右堂铭》,皆出其间所撰。按,《峿台铭》,大历二年六月十五日刻,见《金石萃编》卷九四;《庼铭》,大历三年八月九日,□□林云刻;《右堂铭》,大历六年闰三月,高重明书。并见《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六一,皆出后来追立。《中兴颂》盖亦并出州牧王庭璬之追立,颜真卿不见永州之游,其书盖出为元结千里乞书者。《集古录跋尾》《金石萃编》并记为摩崖碑,其模勒上石者又当藉他人之手。

唐 颜真卿 大唐中兴颂拓本(部分)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唐 颜真卿 大唐中兴颂 大历六年(771) 宋拓 纵416.6cm 横42.3cm 故宫博物院藏

唐 颜真卿 大唐中兴颂原石(局部) 大历六年(771) 纵416.6cm 横42.3cm 湖南浯溪碑林藏

唐 颜真卿 大唐中兴颂拓本(部分)  日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

一三、八关斋功德记

颜真卿撰并正书,田悦篆额。

碑目又称《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八关斋会记》。文见《全唐文》卷三三八。大历七年五月八日稍后,立在宋州。著录首见《金石录目》第一四七七至一四八二。《金石萃编》卷九八记:“幢八面,高一丈一尺四分,广二尺五分。每面五行,行二十八字。正书。”末记“唐宋州刺史徐向及官吏奉为汴宋节度使观察右仆射信都王八关斋会报德记”二行篆书。篆书盖出田悦手笔。是碑,杨士奇《东里续集》卷二十记:“碑在,今归德州城外僧寺中。永乐丁酉秋,进士尹崇高奉使河南为余致此本,而每行下阙四字,盖打碑时为夏潦所淹也。”参侯方域《壮悔堂集》“崇祯戊寅春,碑之址筑为堞,下临濠水,久之浸及碑。郡人张翮迁之。碑高八尺,横八棱,棱尺许,凡八百八十六字,阙七十四字”(《金石萃编》引)云,明季碑之下段已见泐损。

碑主田神功,冀州南宫人,原为平卢兵马使,颜真卿平原任上“自北海迎致之”归顺朝廷者,官至检校右仆射,封信都郡王,赠司徒。新、旧《唐书》有传,见《旧唐书》卷一二四、《新唐书》卷一四四。《旧传》有称“神功忠朴干勇,当时所称。(大历)八年冬……遘疾信宿而卒。上悼惜,为之彻乐,废朝三日,赠司徒,赙绢一千匹,布五百端,特许百官吊丧,赐屏风茵褥于灵座,并赐千僧斋以追福。至德已来,将帅不兼三事者,哀荣无比”云。杜甫《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其三即颂其人。

此乃记卒前下属宋州刺史徐向为之祈福事。徐向,字文伯,时为东道主。颜真卿撰并正书是碑,盖出其之请托。是石,会昌中废佛被仆,仅存三面;至大中三年,崔倬出任州牧,访求之,乃以前刺史唐弘实所得模本,“攻治其伤残,补续其次”,重铭石,五年正月一日立于州上,有《石幢记》志其事。崔倬,贝州武城人,玄宗朝良吏刑部尚书崔隐甫曾孙,河南少尹崔微之孙,太常少卿崔溉之子,曾任河南怀卫节度(李芃)掌书记、大理评事(建中四年),州县主簿,后历秘书佐郎、集贤修撰(大和九年)、天平军节度使(王源中)判官、侍御史(开成三年至五年)、宋州刺史(大中三年至五年),官至国子祭酒。与韦应物友善,韦氏有《独游西斋寄崔主簿》诸诗志之。善书,有正书《崔洧墓志铭》(崔耿撰,开成元年二月)存世。另有《崔芑夫人郑氏墓志铭》,崔倬撰。正书,不署书人姓名,以其“叔父命倬刻石,置于俯内,以扬其徽音”云,盖并出倬手。《石幢记》所谓“倬自幼学,慕习鲁公书法,才不能窥涉其门宇,然……补续其次,虽真赝悬越,貂狗相属,且复瞻仰鲁公遗文,昭示于后”者,谦卑之处,实出自诩。

篆者田悦,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之侄,平州卢龙人,乃田神功族中子弟。官至检校尚书右仆射,封济阳王,新、旧《唐书》列传,见《旧唐书》卷一四一《田承嗣传》,《新唐书》卷二一〇《藩镇魏博传》。德宗朝与朱滔、王武俊、李纳结盟称王,国号魏,僭称魏王。兴元元年去王号。《旧传》:“仍令给事中、兼御史大夫孔巢父往魏州宣慰……悦方宴巢父,为其从弟绪所杀。”参《新传》死时“年三十四”云,本年当二十三岁。《金石萃编》卷九八颜真卿《八关斋会报德记》碑末题记悦结衔“宣德郎楚丘县令”盖其时职。楚丘,隶宋州,为徐向下僚。颜、田,盖有交游,惟其合作碑版,仅见此例。毕沅《中州金石记》以为“其篆至劣……唐人之不通篆学如此”,又说“今依隶造篆不成字体”。评之如何,惟已不得一睹而鉴之。

是记云:“徐公悦而从之,来五月八日,首以俸钱三十万,设八关大会,饭千僧于开元伽蓝,将佐争承,唯恐居后。已而,州县官吏长史苗藏实等设一千五百人为一会,镇遏团练官健副使孙琳等设五百人为一会,耆寿百姓张列等设五千人为一会,法筵等供,仄塞于郊坰,赞呗香花,喧填于昼夜,其余乡村聚落,来往舟车,闻风而靡督自勤,耸而怵先胥懋者,又不可胜数矣……某叨接好仁,饱承余烈,睹慈盛美,益靦求蒙,若不垂诸将来,则记事者奚述?”其斋会之盛烈,莫有与侪,颜真卿佞佛,又亲历其间,奚能无慨?

唐 颜真卿 八关斋功德记碑 大历七年(772) 清拓 纵196cm 横47cm×4

唐 颜真卿 八关斋功德记碑拓片

唐 颜真卿 八关斋功德记碑拓本(部分)  日本书道博物馆藏

一四、宋璟碑

颜真卿撰并正书。

碑目又称《宋广平碑》《唐相宋璟碑》《唐故太尉文贞宋公碑》《宋文贞璟碑》《广平郡公宋璟碑》《右丞相广平文贞公宋璟碑》《广平郡文贞公碑》《广平文贞公宋璟碑》《尚书右丞相文贞宋璟碑》。全称《有唐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丞相上柱国赠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文见《全唐文》卷三四三。大历七年九月二十五日,立在沙河县。著录首见《墨池编》卷十七。《金石萃编》卷九七记:“碑高一丈一尺七寸,广六尺。侧厚一尺二寸五分。两面俱二十七行,行五十二字。侧七行,行五十字。正书。”颜真卿结衔“金紫光禄大夫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是碑久晦,至明复显。都穆《金薤琳琅》卷一六有记,其所得略有小异者,盖出重开之石,时在宋代。

《颜鲁公文集》全同都氏家藏集本,盖出重开之前本,《全唐文》本之。然今故宫博物院所藏明拓装裱本又不同于都氏所见,明显非出刻画之讹者,或时又另有一本在。又,王澍《竹云题跋》有记碑与集之所异。王澍所见集本,或又与都氏家藏者异版,而碑则略同于故宫本。

唐 颜真卿 宋璟碑 大历七年(772) 拓片

唐 颜真卿 宋璟碑碑阳拓片

唐 颜真卿 宋璟碑碑阳拓片(部分)

一五、宋璟碑侧记

颜真卿撰并正书。

碑目又称《宋璟碑阴记》。全称《唐故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侧记》。文见《全唐文》卷三三八。大历十三年三月,附刻于沙河《宋璟碑》侧。著录首见《金石录目》第一四七三。《金石萃编》卷九七记:“碑侧,长与碑同,厚一尺一寸。十行,行七十字。正书。”颜真卿结衔“吏部尚书”。

碑主宋璟(六六三—七三七),邢州南和人,祖籍出自广平,有唐名丞相,封广平郡公,世称宋广平,新、旧《唐书》有传,见《旧唐书》卷九六、《新唐书》卷一二四。其子宋俨之从父浑乃颜真卿御史台上司,其《碑侧记》称“真卿时忝监察殿中,为中丞(御史中丞浑)属吏”。是碑亦言“宪台执简,承谕德(太子左谕德浑)之深知”。《颜鲁公行状》有记其援额宋浑事,交情不同于一般。《金石萃编》卷九七引《宋璟碑》,首题“金紫光禄大夫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并书”,末款“大历七年岁次壬子九月二十五日孙俨追建”。按,碑有称:“大历五年冬十二月,孙俨惧遗盛美,不远求蒙,以真卿……谨凭吏部员外郎卢僎所上行状,略陈万一,多恨阙遗。”参大历六年六月《中兴颂》、七年四月甲寅《颜含碑》,结衔“行抚州刺史”前冠一“前”字,是碑盖始撰于大历五年十二月,而成于六年闰三月抚州代到之前,末款年月盖立石之日。俨,璟第七子尉氏令华之子,后官至苏州刺史。其碑侧记论述立碑始末,后又明题“十三年春三月吏部尚书颜真卿记”。功德圆满者,盖在十三年三月间。而是时,俨之六伯衡自谪居沙州后,守敦煌,陷吐蕃,吐蕃闻其父名礼送归朝,至去年十一月回京。代宗超奖,仅不数月。可谓是石因衡而息,因衡而起。

唐 颜真卿 宋璟碑碑侧拓片(部分)

一六、元结墓表

颜真卿撰并正书。

表目又称《元次山铭》《容州都督元结碑》《元结碑》《元公次山墓表》《元君表墓碑》《元次山墓碣铭》《元次山碑》。全称《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文见《全唐文》卷三四四。大历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立在鲁山县。著录首见《集古录跋尾》卷八。《金石萃编》卷九八记:“碑高八尺,广三尺九寸,厚一尺一寸五分。四面刻,面、背均十七行,左、右侧均四行,共四十二行,行三十三字至三十五字不等。正书。”颜真卿结衔“金紫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

碑主元结(七一九—七七二),字次山,自号元子、猗玗子、浪士、漫郎、聱叟、漫叟。郡望河南,世居太原,后移居汝州鲁山,因父延祖(太先生)以鲁县商余山多灵药,遂家焉。天宝十三载,进士及第,初仕右金吾兵曹参军(乾元二年),历水部员外郎、著作郎(宝应元年)、道州刺史(广德元年,二年至任),改容州刺史(大历三年),拜左金吾卫将军、御史中丞(大历四年),终于奉召归途,年五十四,赠礼部侍郎。颜真卿撰书是碑以志之,《新唐书》列传多本之。其家世:高祖善祎,皇朝尚书都官郎中,常山郡公;曾祖仁基(《新传》记字惟固),朝散大夫、褒信令,袭常山公;祖利贞(《新传》记名亨、字利贞),霍王府参军,随镇改襄州;父延祖……历魏城主簿、延唐丞……及终,门人谥曰太先生。宝应元年追赠左赞善大夫。二子,曰以方、以明。是可补《姓纂》之或阙。是碑有称:“中书舍人杨炎、常衮皆作碑志以抒君之德业。故吏大历令刘衮、江华令瞿令问,故将张满、赵温、张协、王进兴等感念恩旧,皆送丧以终葬,竭资鬻石,愿垂美以述诚。真卿不敏,常忝次山风义之末,尚存衋往,敢废无愧之辞。”是碑之外,尚有杨炎、常衮之文,且并出其故吏刘衮诸人之请托。

王昶收有是碑拓本,曾较集本,提出多处异文。今较《四部备要》本多同石本,惟“七年春正月”“率性方直”(有注石本“方直”作“直力”)、“素志莫申”诸处有异,王昶所见乃另一集本。惟其讹别者,非关抄刻,实出碑石损泐之不同,或模打精粗之差异。

李商隐《容州经略使元结文集后序》称“见憎于第五琦、元载”。其与颜真卿不仅为文友,政治上或亦出同调。又,元结自称“书学自业,老于儒家”,见《乞免官归养表》,盖亦一知书者,宜其《中兴颂》留与颜真卿书之。道州故吏刘衮诸人请托颜真卿撰并书其碑记“垂美以述诚”,洵不愧为深知元结者也。

唐 颜真卿 元结墓表 大历七年(772) 拓片 纵263.3cm 横103cm 原石存于河南鲁山县

唐 颜真卿 元结墓表拓本(部分)  日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

一七、干禄字书

颜元孙撰,颜真卿正书。

《干禄字书》有序,见《全唐文》卷二〇三。大历九年正月初七日,立在湖州刺史宅东厅院。著录首见《集古录跋尾》卷七,惟其题误作“干禄字样”。开成四年六月二十九日杨汉公摹刻。《金石萃编》卷九九记“勾咏潼川本”:“碑下截缺。凡两面,一高七尺八寸五分,一高六尺九寸七分,俱广四尺七寸。书分五层,三十三行,行九字,正书。额题'颜氏干禄字书’六字,篆书。”颜真卿结衔“金紫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杨汉公《干禄字书后序》:“闲录《干禄字书》镌于贞石,仍许传本示诸后生。一二工人用为衣食业,昼夜不息,刓缺遂多。亲侄禺(颙)顷牧天台,惧将磨灭,欲以文字移于他石,资用且乏,不能克终。汉公谬憩棠阴,获观墨妙,得以余俸,成颙之意,自看模勒,不差纤毫,庶笔踪传于永永。”按,禺(颙)乃颜真卿八弟允臧第三子,《赤城志》记大和二年任台州刺史。

《宝刻丛编》卷十二引《集古录目》:“《唐修桐柏宫碑》……台州刺史颜颙(禺)篆额……碑以大和四年四月立。”颜真卿所撰《天台禅林寺智者大师画像赞》即其所书,立于四年十二月。杨汉公所说若是,是石大和初年已刓缺几尽,开成初年另立者,乃出其传本。参勾咏《干禄字书记》:“石刻在刺史宅东厅院,传之惟艰,故世罕得善本,而蜀士大夫所见惟板刻,尤鲜得其真。府尹龙阁宇文公比刺湖州,得鲁公所书与杨汉公所摹二本,特为精详……于是俾以杨、蜀二本参校,若颜书之刓缺者,以二本补焉。不可推究者,阙之,命通颜书之士摹勒刊石于泮……自开成历五季迄皇朝,距今凡五甲子,汉公传本亦浸磨灭,鲁公真迹所存终十四五尔。”是碑至南宋绍兴壬戌(十二年)勾咏作记时,汉公摹本亦已磨损,十存四五,而惟其蜀石尚存,《萃编》所见即为是石。

唐 颜真卿 干禄字书(部分) 大历九年(774) 拓本

一八、放生池书迹三种

颜真卿撰并正书,吴文休镌。

《放生池碑》,碑目又称《天下放生池碑铭》。文见《全唐文》卷三三九。《宝刻丛编》卷十四引《集古录目》记其结衔“升州刺史浙西节度使”,盖撰书于乾元年间。

《乞题放生池额表》,又称《乞御书天下放生碑额表》。文见《全唐文》卷三三六。

以上两种,著录并首见《东坡题跋》卷四。

《碑阴记》,又称《乞御书题额恩敕批答碑阴记》。文见《全唐文》卷三三八。大历九年正月,立在湖州。著录首见《集古录跋尾》。

《忠义堂帖》所收《乞题放生池额表》《碑阴记》,盖出拓本。其《乞题额表》“中使张庭玉等”句下插入《碑阴记》全文,乃出裱者所误。

按,是本一行五字,《碑阴记》前有题记“金紫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并书”七行二十五字。较之集本:集本“既有斯答,御札垂下”,作“既有御札,垂下而斯答”;“拜江陵尹”,少一“陵”字;“不行”,少一“行”字;“所置碑石”,“置”为“采”;“秋九月归自东京”,“归自”作“归至”;“命吏干磨,家僮镌刻之”,作“命吏干磨砻之,家僮镌刻之”;“额既未立,追恩莫达”,“达”作“逮”;“客或请先帝所赐敕书”,“请”下多一“集”字;“勒愿斯毕”,“勒”作“勤”。

《乞题额表》,亦一行五字,其前题“乞御书题天下放生池碑额表并御书批答”。较之集本:“魏帝外禅之主”,“魏帝”作“魏文帝”;“顿首谨言”,作“顿首顿首死罪谨言”;末款多“上元元年七月十七日银青光禄大夫行尚书刑部侍郎柱国丹杨县开国侯臣颜真卿上表”三十六字。

《肃宗批答》,行草书,一行三字,其中“必登仁寿之域”,“必”作“毕”。集本所本或为原石,而《忠义堂帖》乃出拓本,惟时已见损泐。

按,《乞题放生池额表》有记“兼力拙自书……遂绢写一本……奉进……缘前书点画稍细,恐不堪经久,臣今谨据石擘窠大书一本,随表奉进”云,《忠义堂帖》所收大于同帖之《郭氏家庙碑》,其所谓“据石擘窠大书”,而“点画稍细”者,则为平常格局,盖与《多宝塔》《郭氏家庙碑》者类同。帖中《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更大于是本,其“擘窠大书”又当特例。唐代碑版,至盛中唐多摹勒铭石,已渐改书丹旧习,而时无大纸,“绢写”乃其惯例,非特颜真卿一人,其宽博浑雄处允宜有别于前朝,而胜于日常写本与墓志书法。

吴文休,无考。

唐 颜真卿 乞题放生池碑额表(部分) 大历九年(774) 拓本 纵35.6cm 横16.5c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