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愤世嫉俗的赫拉克利特 哭泣的哲学家
绝大多数时候,孤僻是对合群的渴望,高傲是对自卑的掩饰,痛恨是对爱不可得的执念……人不仅总是言不由衷,而且很善于伪装成相反的样子。
——坤鹏论
黑格尔认为:“思想深邃的赫拉克利特将哲学的开端推向完美。”
尼采也同意黑格尔的看法,他说:“赫拉克利特永远不会过时。”
坤鹏论正是在这次集中的学习中,对于赫拉克利特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提升,深深认同了黑格尔与尼采的评价。
一、赫拉克利特的生平
公元前540年,赫拉克利特诞生于小亚细亚的城邦以弗所(以弗所目前在土耳其麦那的西南),卒于约公元前475年。
据说他的家族是以弗所的王族,或者高贵家族,并且他还是家族长子。
从生辰时间看,他和生于公元前525年的巴门尼德算是同时代人。
二、被民众轻视的同时轻蔑民众
公元前约500年,波斯人开始围城,并且坚持不懈地围,无期限地长期继续。
富足的爱奥尼亚地区城邦基本都盛行着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特别是没有什么信仰的时候。
因为当人不相信生时有神在监督他;死后会因为生时的表现去不同的地方;或是下一辈子要靠这一辈子换取积分……便不会有任何顾忌,要趁今世尽情享乐。
而爱奥尼亚的一大特点是——不像希腊本土那般敬神信教,要不然西方哲学也不会从那里起源。
以弗所人早就习惯了奢侈和享受,即使是战争爆发,城邦被围,他们依然作乐。
直到城内开始缺粮,饥荒日益严重时,居民们惊慌失措,聚会商量怎样才能不缺粮。
但是,谁也不敢提出对享乐的生活进行限制。
这时,赫拉克利特走上讲台,人们群情激奋,盼望着这位智者给出锦囊妙计。
没想到的是,他往讲桌上放了一只装满凉水的杯子,在杯里扔了一把大麦粉,然后从斗篷里拿出一根细细的树枝,专心致志地做起了大麦糊。
就在人们看得目瞪口呆时,他将碗凑近嘴边,用手指舀着做好的大麦糊品尝,严峻的脸上充满了笑容。
之后,他擦净了碗,舔舔手指,走下讲台,扬长而去。
这是赫拉克利特的最后一次政治活动。
他在用行动告诉人们,我的沉默就是“为了让你们夸夸其谈”,“行动是语言的反面”,或者还告诉人们,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很简单——省吃俭用。
有了《西方哲学的起源真该归于古希腊吗?》的介绍,我们应该知道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在爱奥尼亚叛乱(站在希腊的角度则被称为爱奥尼亚起义)之初。
结果是以弗所选择了不参与叛乱,继续臣服于波斯帝国,从而成为唯一幸免于难的爱奥尼亚城邦。
而上面这个故事是被地米斯蒂奥斯在其《论美德》中记载下来的。
但是,罗马帝国时代的希腊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普鲁塔克(46年~120年)在其著作中写道,这事发生在民众请他提出重建和谐的建议的时候,并被解读为:他这样做背后的意思是,满足于偶然得到的东西和善于抛弃奢侈,这是维持城邦的和平与和谐的办法。
普鲁塔克还补充道:“那些不用话语而用象征性动作来表达意见的人不是应该特别受到赞扬和钦佩吗?赫拉克利特就是这样。”
关于赫拉克利特的生平留下来的资料很少,但是,从其残留的著作以及别人对他的简单描写,可以看出,他的形象很差,不仅生性孤僻,还鄙视周围的人,经常恶语相加,讥讽别人,很毒舌。
总之,他的群众关系那是相当相当的糟糕。
别人轻视他,或者说害怕他尖刻的辩词,辛辣的批评,特别是那火爆的性格,不愿招惹他。
与此同时,他也更深刻地轻蔑并诅咒以弗所的民众。
正如如今社会中,每一个人都独自生活而轻视一切其他人一样,只是绝大部分人选择戴着面具,从不流露。
在赫拉克利特眼中,他的同胞们都沉溺于安逸而腐化的生活之中。
所以,“以弗所中一切成年人都应该绞死,城邦应交给尚未成丁的人去管理。”
“最出色的人们,以自己的一切来换取一件东西,即用应该毁灭的东西换取不灭的荣誉,然而,许许多多的人,像牲畜一样,唯求填饱肚子。”
他说,那些受习惯束缚的人,“既不会听,也不会说”。“给他们讲话,他们并不懂,却以为能理解。”
他藐视大人们,喜欢与儿童为伍。
有一天他甚至跑到阿尔忒弥斯神庙里和小男孩们玩投骰子的游戏。
他还对围观的民众说,“你们这些无赖,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岂不比同你们一起搞政治更正当吗?”
希腊哲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数学史家普罗克洛斯(410年~485年)说:“高贵的赫拉克利特骂他的人民愚蠢无知、没有思想。他说,他们有什么理智和深识远见呢?多数是坏的,少数人是好的。”
所以,他拒绝接受世袭的祭师职位,拒绝给出他们所要求的法律体系,因为他不赞成他们的宪法、法律及国家机关。
还有传说他拒绝的是王位,第欧根尼·拉尔修说:“安底斯泰尼引用一件事作为赫拉克利特心灵之伟大的证明,说:他把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
不过,尽管赫拉克利特一直对城邦以及民众这不满意那不满意,上下左右瞧不上,但是,很有趣的是,他并没有像当时很多思想家那样离开自己的城邦,到处流浪,比如坤鹏论以前介绍过的毕达哥拉斯。
而且,他毕生没有离开他如此厌恶的以弗所。
不管人怎么说,关键还是要看其行为,身体才是最诚实的。
就像一个人对公司有着千般抱怨,只要他不主动离开公司,就说明他的抱怨的真正目的是引起别人注意,特别是领导的关注,从而重视他。
绝大多数时候,孤僻是对合群的渴望,高傲是对自卑的掩饰,痛恨是对爱不可得的执念……
人不仅总是言不由衷,而且很善于伪装成相反的样子。
真正的伤透了心,从来都是转身离开,不说一句话。
三、大肆抨击前人
赫拉克利特除了蔑视民众、批判世俗外,他还将这种批判运用到对时代和前人的批判之中。
他认为诗人赫西俄德、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色诺芬尼并不拥有智慧;声称自己见过的人距离智慧都有很大距离。
“博学并不能训练人的头脑,如果能的话,它早就使赫西俄德、毕达哥拉斯和色诺芬尼变聪明了。”
“就连最有名的人看到、记载的也是事物的表面现象。”
他甚至用写轶闻的方式,讽刺荷马也自诩博学,而且应该遭到驱逐并被施刑。
“在认识显而易见的现象时,人们往往弄错,就像荷马那样。他比所有的希腊人都聪明,但捉虱子的孩子们却捉弄了他。他们对他说:我们放弃看到、捉到的,我们捕捉看不见、捉不住的,荷马听后不知所云。”
但是,深究下来,他的理论基础是毕达哥拉斯的学说。
也就是,认为在对立与冲突的背后有某种程度的和谐,协调本身并不引人注目,冲突使世界充满生气。
同时,他也受到了自己鄙视的色诺芬尼的影响,继承了后者“一者就是神”,自然=神的思想。
总之,他敌视当时的所有派别,而且还不是从理性主义、科学的角度敌视,而是只承认和自己观点相同的学说。
四、哭泣的哲学家
正因为赫拉克利特如此这般的厌世嫉俗,认为人类昏睡般行事,意识不到他们表现得像一头正在吃糠的毛驴,他为此而哭,所以得了个哭泣的哲学家称号。
对于这个称号,历史上还有其他解释:
一是,由于他天生胆怯、非常爱哭。
二是,当他发现了万物规律后,曾悲哀地痛哭了,或是喜极而泣。
三是,抑郁症造成他爱哭,得抑郁症的原因呢,有说是他对人性普遍的怀疑和悲观态度,尤其怀疑人类获得知识的能力,从而对世界与人类的未来很是悲观,还有说是因为他没有完成自己的一些作品。
有趣的是,哲学史上还有一位哲学家与赫拉克利特正相反,被称为“欢笑哲学家”,他叫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0年)。
在认识论上,德谟克利特与赫拉克利特恰好相反,他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典型的乐观主义者。
他对哲学的最大贡献是继承了留基伯的素朴原子论(坤鹏论曾在复杂性科学专题中具体分享过)。
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世界由原子和虚空组成――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关于价值观,德谟克利特主张,以快乐和幸福作为衡量道德的标准。
因为追求享乐是人的本性,所以能够得到快乐就是善,反之即为恶。
不过他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暂时的、低级的感官享乐,而是永恒的、高级的、精神上的欢愉。
正因为这个主张以及他本来就生性开朗,从而得了“欢笑哲学家”的历史称号。
可能因为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的哭与笑截然相反,所以,虽然他们二人生活的年代几乎差了一个世纪,但后人却常把他们相提并列,不少绘画作品都将他们一哭一笑地摆在一起。
其实,他们何尝不是人类对待世界与自身认识和态度的缩影呢?
有人乐观,有人悲观,有人哭,有人笑,它们交互地主宰人类的精神生活。
可能也只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状态,才能让人最大程度地超脱出来。
哲学,就是通向此状态的最佳途径。
五、赫拉克利特之死
可能是因为以弗所在波斯面前选择臣服,这让极富自尊、具有无比强烈个性、崇尚战争、不屑苟活的赫拉克利特,彻底对民众失望。
总之,上了年纪的赫拉克利特对人类都感到厌倦,从而隐居山林,完全与世隔绝,靠吃野菜度日,过着遁世者的生活。
或许他是西方第一位遁世者。
黑格尔认为,从赫拉克利特开始,哲学家才从公共事物和祖国的分离,或撤退。
他之前,希腊七贤都是政治家、统治者、立法者,即使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也不仅是贵族联盟,还一直以执政为最终目标。
罗素说,他的性格太过激烈、易怒,不然他不仅是一个很好的宗教改革者,也会在政治上有不小建树。
总之,赫拉克利特为哲学而哲学,献身于哲学,完全为了哲学而生活在孤寂之中。
但是,这种艰苦的隐居生活与饮食习惯最终使他失去了健康,全身浮肿。
按他的理论讲,他的肌体充满了水,得了水肿病,灵魂本身在扩散的湿气中失去了它的干燥性。
他下山向医生求助,而且还不明说,用令人迷惑的方式问人家,“你能让大雨转为干旱吗?”
医生们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一脸懵逼。
结果,没有一个医生让他满意,既不能把身体里的雨水变干,也不能驱赶湿气。
于是,赫拉克利特决定自己治自己,他躺在太阳光下,让仆人们给他身上抹满了牛粪,并且还在身旁堆上牛粪,最后只剩下眼睛露在外面,就像装进了一个牛粪炉子。
他想让身体听任天火吞食,以便排掉水分,使灵魂重获光辉。
炎炎夏日,酷热难当,牛粪使温度越来越高,黄昏来临,仆人们都回家睡觉了。
第二天早上,人们发现赫拉克利特已经死去了,据说当时他约65岁。
以上这个更像虚构故事而不是历史事实的结局,是第欧根尼·拉尔修说的。
在《西方哲学的起源真该归于古希腊吗?》中,坤鹏论曾提到过,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绝大部分都是前代资料的总汇,有时编排得不好,显得前后不一致,特色是轶闻、趣语占很大比例。
因此,大家也不必太过认真。
只是,为什么赫拉克利特或编这个故事的人让他干这样的蠢事呢?
这与他的理论密切相关,后面坤鹏论会讲到。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