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创作《易经》这部书?

导读:传统易学关于《易经》一书的作者及其创作过程的言论是靠不住的。但多数学者对此却毫不怀疑,常常将这些言论用作分析卦象与经文内容的基础,这些言论与古经文中固有思想相悖,自然不能还原古经文的本原面目。

1.

关于《易经》一书的作者,最著名的就是三圣作易说了。这个说法认为,八卦最先由伏羲氏创立,后经文王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并填写了卦辞和爻辞,最后由孔子作《易传》羽翼,《易经》一书才始告完成。但这个说法不合情理,一定不是真实的历史。

传说中的伏羲氏时代,远早于唐虞之世,距离文王千载以上。那个时代居然有几个特殊的符号流传到文王手中。而且这几个符号还没有任何文字说明,我们将用什么证据来证明,文王对这几个符号的理解与原创者为它们赋予的意义是一致的。况且这些符号历时千年之久的流传,到文王手上时还是否是初始的模样还未可知呢。

《易经》的六爻卦是古代占卜师为人占问时所使用的卜具,而八卦相对于六十四卦只是个半成品,并不适合于应用。试问,相对无用的东西为什么会有独立流传的根据?八卦是六十四卦的组成部分,逻辑上八卦一定先存在,然后才可能有六十四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八卦要先于六十四卦被发明。这就好比细胞与生命体的关系,生命体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命体的组成元素。但生命体的发生过程却不是先存在了细胞,而后再由细胞组合成生命个体。生命体与其组成元素细胞是一起发生的。

所以,我认为六十四卦与八卦是同时被发明出来的,而不是八卦先存在若干年后,再由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古人创制六十四卦是为古代占卜活动制作卜具。上古先民,认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秩序都是由神明统治着,所以当人们遭遇疑问或困难时,就要向神明求助,但是神明不被人们亲见,如何探知神明旨意呢?为了适应探问神明意志的需要,人们便发明了龟卜和筮卜的方法。前者认为,神明的意志将由修制后龟甲或兽骨上裂纹体现出来。后者则认为神明意志通过卦象和爻相显示出来。

2.

六十四卦是周初卜师为人们筮算吉凶时所使用的工具,它被设计成由六个爻组成的符号,八卦则是作为它的组成元素而同时被创制出来。因为卦象要体现出变的意义就需要至少两个元素组成。由一个元素到另外一个元素,就是变。所以,六十四卦的意义是动态的,而八卦的意义是静态的。两个静态的元素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体现出变化的意义。《易经》的名字其实只是一个“易”字,汉朝时才有五经之说,“易”后面才加上了“经”字。所谓易,就是变。因为六十四卦都体现变动、变易的意义,所以六十四卦又名易。

称《易经》作者是周文王,称《易传》作者为孔子,这都是假托的说法,并非是历史事实。我国古代学者,为抬高自己作品的地位,或彰显其内容的重要,常常将自己的著作托名于古代的先哲,因为上古时代贵族垄断了知识和书写技术,东周以前没有私人学术,没有独立学者,所以这些著作只能托名于有名望政治首领。比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伊尹汤液经》、《管子》等书籍都托名传说中的古代圣王或政治家。但是,身为政治首领同时又兼文化首领的,在人类文明史上也并不多见。文王演易,孔子作传的说法缺乏充分确凿的证据的支持。

探问神明旨意、问卜吉凶的需要植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占卜技术的发生发展是古代神明信仰文化的自然产物。所以我将《易经》这部书的产生过程描述如下:上古的人们不能以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本原面目来看待它们,他们总感觉所有现象的背后都有一个神秘的意志在起作用。比如,象打雷、刮风、下雨等现象,古人并不以客观事物客观现象来看待,他们可以将这些事物或现象理解为天神发怒,或是对人间首领德行不端的惩戒。

在类似的认识下,人们逐渐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产生了对神明的信仰或崇拜的思想。所以古人认为在现实的经验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神明的世界,并假设经验中所有自然和社会现象都是由神明世界主宰着。所以,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疑难或困难时,便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向神明世界寻求帮助的需要。为了适应这个需要就必然要产生相应的技术,所以上古时代的人类就有很多旨在交通人神技术和活动出现。比如,造神像,建宗庙,祭祀、占卜、巫术等等。这些活动和技术的产生,其前提条件就是人们有神明存在的相关信仰。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人们不认为神明是真实存在的,就不会发生为神明造像和建立祠堂并定期祭祀的活动。

3.

求神问卜适应于人们对自然现象认识不足和生产生活中的各项实用技术不发达的文明的低级阶段,在这个特定的阶段下,我们就不能将此类技术和活动简单以迷信看待。打个比方说,人总是要生病的,但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总是有一个没有医学,没有医生的时期。在那个时期,人生了病后的痛苦状态也急需改变,怎么办呢?就只能求助于人们心目中认为能够解决这些难题的人或事物,那就是万能的神明。所以在上古时代,当人们生病后求神问卜,其意义如同后世的人们在生病后看医生。在那样的历史阶段下,人类对于疾病也只能采取这样的办法。这些活动,在客观上也促使那些被求助者对于疾病现象和规律的获得进一步的认识,并积累一些经验,为日后医药学问和技术的产生奠定一些基础。

问卜的本质就是求神,向神明寻求帮助,获取神明对于疑难解决方案的指示。但是我们知道,神明根本就不存在。所以神明根本就不可能与人们直接交流,这个时候人们就想办法以间接的方式来获取神明的意见。乌龟寿命长,古人根据这个特点就认定乌龟能通神,认为神明的指示可以通过龟背上的裂纹显示出来。所以龟卜的技术就在这些思想条件下发生了,龟卜盛行为商代。

周代的先民则认为,神明的指示可以通过卦象来显现,所以就发展了断卦的技术,又称筮法。卦象的原理借助了古代四气四象阴阳学说的成就。卦象的产生,《易经》的成书是该学说在探问神明旨意活动中应用的结果。这个过程就类似于现代人类在自然科学理论与技术的条件下,发展出工业化与机械化。衣行住行是人们面对的最根本的课题,早期人类以采集狩猎的方式来应对。再后来,人们逐渐学会了种植农作物,从而产生了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又学会了饲养牲畜,利用牛马的力量帮助人们耕种或出行,从而开辟了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新道路。

近代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产生后,人类生活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机器代替了人力和畜力,从而以更大的效率改变了人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科学技术在人类衣食住行等活动中的应用就产生了以机器制造为基础的现代人类文明,而上古时代阴阳学说在探问神明旨意等活动中的运用,就促进了卦象符号系统发展,以及筮法的产生。《易经》六十四卦及卦爻辞就是这一应用的成果,所以《易经》并不是什么神秘思想的产物,它适应于人们普遍信奉神明以及技术与文化极不发达的早期文明阶段,是那个时代文化与实践的自然合理的产物。

4.

也就是说《易经》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事件,它应当有一个极其漫长的发生发展与成熟的过程,而文王演易被理解为一个极偶然的事件,谁都不能看懂的几个符号到了文王手中却成了以后筮法的基础,这似乎表明,没有文王也不可能会产生筮法的需求和技术。这显然是不符合人类各项技术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周礼》认为,夏商二代都各有其独立的筮法,似乎也以八卦与六十四卦为基础,虽然我们至今都不能见到这些技术与相应文献的实据,但我们却可以相信这些说法更符合历史事实,因为它将筮法的演变看作一个历史过程,而不是几个孤立的事件。

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三圣作易说是不可信的,那是后人伪造的说法,其目的就是神话《易经》经文,使它变成理智不能理解的东西,给原本朴素的内容添加神秘元素。几千年来,学者们以神话作历史,拿假说当真理,将本不属于经文内容的思想强行加入古经文中,以致于愈解愈晦,无法还原古经文真相。

我有这样一种感觉,在《易经》成书后其作者并未提供八卦来历以及其意义的知识,但对于应用者而言,心里明白八卦是组成六十四卦的元素。自然要提出八卦符号来历及意义的问题,并试图给出答案。于是,伏羲画卦说与八卦象八物说便应运而生了。但这些学说并未建立在正确理解经文的基础上,与古经文作者的本意不符。但多数学者却信以为真,并以这些学说为基础去解释卦理和经文内容,却总不能成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学说不符合古经文的原意。

《易经》的产生以神明信仰与四气四象的阴阳学说为基础,所以是古代农业定居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才能产生。《易经》不能先于文字而发明,还要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要分离为前提。所以只有当社会集团政治和经济水平发展成熟后,《易经》才有可能被编纂、制册并发行。《易经》是周代的官书之一,应当是由统治阶层委派专门的官员来创作和整理的。至于其作者究竟为谁,我们其实是一无所知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