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阿联酋做了一个实验:一株植物30天后被人活活“骂死”

2019年10月,阿联酋哈伊马角市阿曼湾中学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用控制变量的方式观察两株植物对人类语言的响应。

其中,左边的植物旁边反复播放咒骂、批评的录音,右边则反复播放赞美、夸奖的录音,两株植物的光照、水肥等条件均保持同步。实验持续了30天,结果让人大为吃惊:左边那株经常遭受“语言暴力”的植物竟然被活生生地“骂”死了,叶片枯萎,毫无生机,而右边的植物却绿意盎然,长势非常茂盛。

对于这次实验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这里暂不做评论。不过,关于“植物是否具有意识和记忆”这一问题,各国科学家也经历了长期的研究,相关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在1848年,实验心理学家古斯塔夫·西弗纳教授率先提出:植物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而且具有多种情绪的变化。在早期的植物学研究中,这一观点备受争议,科学家掌握的证据也很少,无法对这一结论进行有效批驳或验证。

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情报局的审讯专家克里夫·巴克斯特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试验最终得出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结论。在1966年,巴斯特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如果用测谎仪连接龙舌兰的叶片,能够观测到株植物的“心理变化”吗?

没想到的是,刚连上测谎仪,屏幕上就出现了活跃的锯齿状波形图,图形的变化规律和测谎者遭受审讯时产生的心理波动极为相似。为了进一步确认这种现象是否出于巧合,巴克斯特还采用了其他不同的刺激手段,比如灼烧植物的叶片、在植物跟前把海水虾扔进沸水里等等,以此来观察植物的波形感应变化。

为了研究植物是否对人类具有记忆能力,巴克斯特采用抽签的方式选出了一名助手S,并吩咐该助手将实验室里的一株植物连根拔掉,旁边的一棵植物则不做处理。之后,各位助手分别回到实验室并在植物面前短暂停留,当前几名助手经过时,屏幕上的波形图一切正常。

然而,当助手S进入实验室并短暂停留时,屏幕上的电波突然开始剧烈波动,仿佛受到了惊吓一般。巴克斯特教授由此推断:植物可能真的具有一定的意识和记忆能力。

巴克斯特教授对植物的测谎实验引发了很多科学家的质疑,甚至有人认为这种试验不具有可重复性,理论上是不正确的。但这些质疑并不影响该实验造成的轰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人们对植物的认知。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植物没有大脑和神经纤维,理论上不具有高层次的感知和记忆能力。但和动物一样,植物在整个生长阶段也都面临着各种胁迫和刺激,比如光照、温度、盐度、干旱以及动物的捕食。由此,植物也进化出了相应的机制来应对各种胁迫。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植物在面临胁迫时确实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这一点从经典的春化作用和含羞草坠落实验中都能得到验证。在2018年,“植物对逆境的记忆功能”还入选了中国科协6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受到了国内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刺激含羞草,叶片会立即闭合;反复施加刺激,叶片就不再闭合

国内外的研究显示,植物对外界胁迫的记忆能力与刺激的施加次数有关。

植物在第一次受到胁迫时会进入引发状态,此时植物的染色质表观修饰会发生改变,DNA序列依旧保持不变。当植物第二次受到相同的胁迫时,内部的生理响应会比第一次更加剧烈,而且反应速度也更快。

不仅如此,植物还会在第二次刺激作用时进入“胁迫记忆时期”,对之前所受到的胁迫进行信息储存,最终形成记忆。2014年,史蒂夫教授经过研究后发现,这种记忆能够持续几天,最长能维持几周。

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植物还能通过染色体分裂将这种“记忆”传递给子代细胞或者后代。如果植物通过有丝分裂将记忆传递给子代细胞,则称之为“体细胞胁迫记忆”;如果通过减数分裂遗传给下一代,则称为“跨代胁迫记忆”。

关于跨代胁迫记忆,还有很多典型的案例。

在2006年,Molinier教授尝试利用短波辐射处理拟南芥(实验室常用的模式植物之一),结果发现拟南芥体细胞的同源重组率明显增加了,而且这种变化还成功地遗传给了子代。

拟南芥

2012年的研究表明,在干旱胁迫下,白三叶母株的DNA会发生明显的甲基化,最终诱导子代形成了对母代所经历的干旱胁迫的记忆,导致子代的表观形状发生了变化。

2016年,研究人员发现,在蒲公英不仅发生了跨世代的DNA甲基化,还发生了跨世代的表型变化。和没有遭遇胁迫的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后代在根冠比、叶片形态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更有利于提高后代对胁迫的适应能力。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对于外界的各种刺激,植物确实能够从细胞分子的水平上做出反应,甚至能够通过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RNA干扰等表观遗传修饰的手段形成“胁迫记忆”,并将记忆遗传给下一代。

不可否认,在意识和记忆领域,植物不具备人类以及其他高等哺乳动物所具备的生物基础——没有神经系统,也无法通过语言表达。然而,国际植物神经生物学实验室的专家却认为,拥有大脑等高级的神经中枢并不是具备智能的先决条件,植物虽然不具备大脑,但同样也具有智能行为(比如下图中植物对蝙蝠的诱导及捕食)。

关于植物的智力水平,学术界众说纷纭,各方观点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植物必然具备宏大而且充满智慧的生存策略,否则早就被自然淘汰了。

总之,人类对植物智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更多未知的领域需要长期探索。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终能从这场争论中得到一个合理的解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