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1】谁是真的“教育者”
禁不住布丁小镇有关写读后感赚积分的诱惑,我开始翻阅一本电子版的七年前的老书——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读后如沐春风,倍感心气通顺。
这本300页的大部头亲子教育读物,开篇是从“儿童自己创造自己”这第一章的核心观点切入的,主要讲一个站在学步车的婴儿对门的无比好奇,以及如何尝试开门从而探索门外世界的天然意义。第一章虽然篇幅很短,观点却很鲜明,因为“婴儿时刻在成人已经没有感觉的事情中创造着自我”,这是婴儿高于成人的本能。
“婴儿必须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发现身体,让身体醒来,他才能够使用自己的身体。”这是第二章“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的第一句话。我理解,这也是婴幼儿为什么会啃手指头的重要原因。婴幼儿认识这个世界,首先是从吮吸母乳开始的,呱呱坠地之后,与母体相连的脐带被剪断,嘴便取代脐带,成了探索大千世界的工具。之后,嘴在吃奶之余开始有意无意地啃起相对灵活的手,渐渐地手又取代嘴,成了探索力更强的工具。于是,婴幼儿渐渐学会了用手抓东西、借手翻坐爬,继而开发了身体其它器官的功能,“身体的每一部分逐渐被唤醒,被感觉,被发现,被使用……最终被高度的开发”,最终使得自己的整个身体取代手,成为新的高能探索工具组合体,触摸精彩人生。
这期间,自然也伴随着大脑不断进阶的智力发育。于是,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便接踵而来,这些也是后面章节依次论述和探讨的问题。由此,作者得出一条结论:“我们是由婴儿时就开始自己创造的一个独一无二的、独特的自己,尽管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助于环境,但创造的根本来由在于我们自己。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协助孩子,由孩子自己来完成创造自己的'教育’过程。”这也是“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这一章节阐述的中心内容。
以之为分水岭,后面的章节开始从“自我创造的历程”“做自己的主人”“完整的人”“再感觉”“不同角度的洞见”等理论高度和多种角度去还原孩子成长的奥秘。细细品味,还真是如此。而真相的谜底,往往就是这么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