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竹器的颜色
图文:凡承古逸
我看中的就是如图片一样的颜色,但是得到的实物却颜色不统一,商家就是一个骗子。上面是不少竹编消费者得出的结论。
关于竹编竹器的颜色,我之前也有文章简单地加以说明原因,在此,我再次分析一下竹器颜色的问题。
1、关于传统竹器,一些很多人能够接触到的晾晒型的、家里常用的竹器,大多数都是基于本色竹材编织而成的。所谓的本色竹材就是没有经过着色处理、化学处理的竹材,一些讲究的编织端会用物理高温蒸煮方式处理的竹材。它们保存了竹子最真的颜色,随着水分、有机质的流失灭活,颜色会逐步地、不可逆的变化着。
青绿色是人们对竹子颜色的一个多数认知,但是真实的竹子,青绿色并不是唯一的,春天、刚下雨后,远观竹子给人的感觉是青绿色,但是其它季节、近看之后,很多竹子的颜色和青绿色关系不大。且受到光照、竹龄、营养、季节的影响,存活着的竹子也只是少数是青绿色,这和人的皮肤一样,也多是孩童时段的皮肤最弹指可破,惹人喜爱。
竹器的编织,是把竹子细分之后进行各种加工,分层、刮青是常见的步骤,刮青已经把最表面的所谓绿色的竹衣去掉,留下来的则是含有水分的浅黄色,分层后的材料更是黄色、白色较为常见。所以,在竹器还没有开始制作时,就已经和青绿色没多大关系了,更别说在竹器成型后的若干时间存放之后的色泽。
一般看到的关于竹编的图片,只是基于当时的某一瞬间、某一角度的拍摄、而在拍摄完之后、竹器存放也会有水分流失和色泽的不可逆的逐步变化。
本色竹器,只要是竹材中还有水分,那么它就会流失,水分的是否流失、有机质的是否灭活、是能否防虫防霉的关键,这也是在很多竹编编织的区域,能够看到很多人家都会把竹材放在太阳底下晾晒的原因。一是为了能够增加竹器成型后的防虫防霉效果,二是为了能够防止竹器成型后竹材因依然含有大量水分流失过多对 器的紧凑性造成影响。
这也是有些竹器会出现烟熏款的原因,烟熏就是希望能更多的蒸发水分,灭活有机质,让竹器能够更为长久地保存。
2、区别于常规的传统竹器的一类是在竹器上呈现一定的文字图案等,一般这类文字图案是编织上去的,有本色呈现和染色呈现两种。
本色呈现,一般就是利用竹层之间自身的色泽差来加以实现,一般是第一层和竹内层进行特定纹路的编织而形成。这种色差大小关键是看第一层和内层色泽差的大小,但是不管如何,这种色差会一直呈现,不会消失,只是可能因为颜色相近而需要有一定的角度倾斜来呈现。在编织过程中,这种色差不明显的文案编织,是最考编织者的眼力的。较为出名的竹编隐形观音就是利用这种竹层差来实现的。当然,为了凸显这种色差 ,主材是可以用绿色燃料制作处理一下,让绿意更浓,色差更明显,图案更清晰,但是这种染色处理后,整个竹器就不再是本色竹编了。
染色呈现,现在的竹器染色一般有、绿色、黄色、红色、蓝色、黑色,都有对应的可食用色素、工业化工燃料、少数色泽有对应的天然植物燃料。可食用色素的染色效果不好,且价格昂贵,绝大多数的染色都是选用化工燃料,价格低廉、效果明显、染织方便,而对应的植物染色,则目前黑色的较为多见,其他色泽还没有较为成熟的植物燃料用于竹编染色方面。
这种染色呈现的文案字样竹编,呈现的图案明显,色泽清楚、但是在日常对竹编有食用装盛方面需求的人们,则建议慎重选择,因为绝大多数的色泽染织都是用的价格低廉的化工燃料,于装饰、挂件方面对人体影响不大,但是用于食用盛装,其影响难说。
但也不必要谈色色变,因为在其中依然会有用可食用色素或者植物染色的竹编,只是看你们如何甄别和筛选了。
这类染色竹器的色泽依然会随着存放而变色,在与空气接触的万物中,能避开不被变色的少之又少,可以这样理解,竹编色泽的唯一不变就是变化。
这种变化的呈现也就是水分和时间。
所以,竹器的变化大体上是:青绿色(富含水分和有机质的新鲜竹材,稍微精致的竹器都是把竹材最外面的竹衣刮去,姑且理解为青绿色)——浅黄色(这是我们能够见到的大多数的竹器的颜色)——红棕色(这是使用几十年后竹器的颜色,可以理解为古董色,这类颜色也是很少人能看到的)
青绿色——浅黄色——红棕色
上述三色为大体色泽变化趋势,其中不同的阶段,还会呈现趋于上述色泽更多的颜色呈现。
为什么要让竹编竹器的颜色有变化呢,青绿色不是最好的嘛?
竹器的优势就是通透性、绿色无污染,如若人为地利用各种含有污染元素的物质处理成青绿色,不谈技术上是否可行,但也要考虑这样做后是否扼杀了竹器的自我优势。
自然的,天然的、绿色的、健康的、才是竹器的一个自身优势,如若缺失了上述属性,那竹器的存在意义就大打折扣。
竹器的色泽,一直在变,这是客观规律,人为改变不了,而一切的对于竹器的各种处理,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竹器在虫霉浸蚀上尽可能的减少,摒弃化学处理,那么各种的物理处理,就只能是牺牲竹器的颜色来尽可能实现。
所以,竹器色泽,以实物为准,图片视频呈现的色泽,仅仅作为一个参考,是最接近实际情况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