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的力量》 :强求他人不如转变自己,实现共赢的幸福局面
“你就在家看个孩子,都看不好,还能干什么!”
“你一天除了加班就是加班,把家当旅馆一样!”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一天就知道玩!”
“这么简单的工作你都做不好,我看你干脆转行算了!”
......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几乎每天都能听到从我们自己嘴里,或者我们身边的人嘴里说出来,
让自己或者他人感到痛苦。为什么我们明明出自善意,明明想要好好沟通,但是最后说出的话却适得其反呢?
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缺乏同理心。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要求别人,指责别人,却从来不曾想过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对事情的认知也不相同。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这样一句话:“当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董国臣老师的这本《同理心的力量》,将国外心理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用通俗的语言帮助我们建立同理心,学会诚实地表达自己,也能耐心地倾听他人,最终达成共赢,收获幸福。
01 同理心不是改变他人,而是接受对方的不同
董国臣老师在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孩子快读高三的父亲,联系了他多年未联系过的表弟,问他怎么提高孩子的成绩。这个表弟就告诉自己的表哥,让他给表嫂洗脚。表哥听了照做了,他给自己的老婆洗了两个多月的脚,孩子的成绩果然提升了。
表哥有些不理解,就问表弟,才知道原来自家孩子的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总是跟老婆吵架,导致孩子经常分心,影响了学习。当孩子看到爸爸给妈妈洗脚时,觉得爸妈的关系变好了,自己不用担心了,把心思又全部放在了学习上,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
很多时候我们会产生矛盾,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总想着改变他人,一旦对方没有按照我们的期待去做出改变,我们就会失望,甚至指责,从而产生冲突。
当你尝试去改变他人时,一般会得到三种结果:
第一种就是对方很强势,拒绝改变,甚至激烈反抗。
这时候受伤害的就是你自己,就跟很多叛逆期的孩子一样,父母总是试图去控制改变孩子,结果最后不但没有改变成功,自己还被气的半死。
第二种就是自己比较强势,对方虽然被迫改变,但是内心却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就像之前热播的《小欢喜》里面乔英子的妈妈,就总是想要改变孩子,虽然每一次都达到了目的,但是最后却逼得孩子要跳海,心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第三种是双方都很强势,谁也不肯妥协,最后两败俱伤。
这种常见于夫妻关系中,一方总是想改变对方,而另一方则极力反抗,整天争吵不休,发展到最后导致婚姻关系破裂。
这三种结果不论是哪一种,都是一种悲剧。但是通过同理心,我们可以达到第四种共赢的结局,这一种,才是我们最终需要追求的结局。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虽然这世上并不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是通过同理心,却可以让我们将心比心,更加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对方的处境,拥有感同身受的能力。
02 四个步骤,让你学会感同身受的能力
董国臣老师讲同理心分为了四个步骤,通过这四个步骤,让我们一步一步地去和对方建立连接,进入对方的位置,来切身地体会对方的感受和想法,最终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实现共赢。
首先,观察:同理心表达的第一步。
很多时候,当我们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掺杂了个人的观点,有了观点,自然就有了偏见。
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所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当我们想要评价一个人或者事情的时候,先放下观点,只观察不评论。观察是不带任何个人感情,只描述客观事实,比如“你今天下班回来晚了三个小时”;而评论就带了个人感情色彩进去,比如“你今天又去跟谁鬼混了这么晚才回来。”
同理心的第一步就是当你在开口之前,先放下自己的主观情绪,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客观地描述一遍事实。在描述事实的过程中,可以帮助你理清思路,放下偏见。
其次,感受:是通往同理心的桥梁
观察到客观事实之后,接下来就是感受,感受是需求的桥梁,我们都是通过感受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但是很多人却对感受有了很深的误解,把指责误认为是感受。
比如丈夫下班回来晚了,很多妻子都会说:“你总是这么晚才回来,把家当旅馆了吗?再这样下去我们就离婚。”这是感受吗?其实不是,这只是我们内心的想法,而感受是什么呢?就是丈夫晚回家,你不开心,感到委屈,这才是你的真实感受。
当感受是负面的时候,想法无论是一时气话还是真话,都很伤感情,而直接表达感受就会不一样,如果你说:“你总是这么晚下班我不开心,觉得很委屈。”这样对方听了可能只会觉得自责,不会生气。
我们生活中很多人,都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感受和想法的区别是:感受在基于自身的,比如伤心、委屈、难过、高兴等等;而想法是针对他人的,比如“你不爱我了”“你心里没我”等等。
第三,需要:同理心的力量之源
其实,所有的职责和期待都是基于需求,因为对方没有满足我们的需求,才会失望和伤心。感受也是基于需求之上的,当我们表达完自己的感受之后,接下来就是说出自己的需求。
比如前面说的老公总是很晚才回家的例子,如果妻子说:“你总是把家当旅馆,这样的日子过下去还有什么意思!”那可能就会引发一场争吵。但是如果妻子换个说法:“你总是很晚才回家,我一个人在家很孤单,孩子也需要你的陪伴,你可以每天多抽点时候陪我和孩子吗?”
这样丈夫就知道了你的真正需求,知道你要什么,他就不会觉得你是在无理取闹。
很多人在沟通的时候,都习惯表达自己不要什么,很少说自己要什么,总让对方去猜,一旦猜错,就觉得对方不懂自己,矛盾一触即发。
其实,除了自己,别人很难真正的懂你,为了达成良好的沟通,要学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让对方有努力的方向。
第四,请求:开启同理心的钥匙
通过前面三步,可能让对方明确知道了我们的需求,但是知道和做到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因此这一步,我们就是要提出请求,让对方知道怎么去做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比如丈夫下班后就躺在沙发上,妻子想让丈夫帮忙做家务,如果她说:“我很累,你就不能收拾一下房间吗?”可能丈夫会很不乐意。但是如果妻子换个说法:“我今天身体不舒服,有点累,你可以给咱拖一下地吗?”这样听完可能就会马上动身去干活了。
请求和要求一定要区分开,要求是居高临下的,带有命令式的;而请求则是一种商量的语气,是平等的沟通。告诉对方要怎么去做,可以满足你怎样的需求。
沟通是双向的,当你使用同理心的方式去跟对方沟通,久而久之,对方也就会习惯用同理心的方式跟你沟通,在改变别人之前,先改变自己。
03 带着同理心去倾听,你说的我都懂
学习同理心的表达方式,可以跟别人更好地沟通,不过光表达还不够,还需要学会用同理心去倾听。人有两只耳朵一个嘴,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多听少说,因此倾听的力量也是非常重要和强大的,甚至高过表达。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倾听的重要性,但是并不一定真的会倾听,很多时候我们倾听的时候,总是带着自己的评判和想法。而同理心倾听,就是放下自己的观点,全身心地去观察和感受对方,了解对方的需求和请求。
同理心倾听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即使反馈听到的内容。
当有人在跟我们倾诉的时候,我们在对方说的时候不要去打断对方,然后尝试不掺杂任何评论的、将对方诉说的内容进行理解消化,再反馈给对方,这样会让对方觉得我们理解他。
其次,留意对方的感受。
当我们能够准确向对方反馈听到的内容时,说明已经观察到位,可以进行下一步,留意对方的感受了。比如朋友失恋了,向你诉说时,他的感受可能是伤心、难过;比如朋友在公司受到了领导的不公平待遇,那么他诉说时的感受可能是委屈。
只有我们能够充分感知对方情绪和语言背后的感受,才能更好地和对方建立连接。
最后,顺着感受挖出对方的需要。
我们的所有情绪和行为背后,都是有需要驱动的,需要才是对方诉说的真正目的,因此倾听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顺着对方的感受来找到对方的需要,然后给与反馈。
比如朋友在公司收到了领导的不公平待遇,他的感受是委屈,其实他真正的需求是被认可。这时候你可以肯定对方,告诉对方他的能力水平都没有问题,是领导的问题,你要和他站在一边,给予他充分的肯定,这样他的委屈就会被冲淡,心情也会好起来。
这就是同理心倾听的三个步骤,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倾听的时候,我们永远都只是辅助,不要用自己的观点去评判和指责对方的行为,只是肯定对方的感受,然后针对的对方的需求适当地回应即可。
世界著名心理学大师马歇尔博士说:“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区别在于,同理心就像冲浪板一样,时刻浮在对方的情感波涛顶上,不会被卷进去,但是能感受到波涛的起伏。而同情心就像是一片树叶,被波涛卷进去,卷到海里去了。如果你不被那些东西牵挂住,就不会被它卷进去。”
拥有了同理心,学会了同理心倾听和表达,你会发现世界简单了很多,抱怨少了很多,沟通也顺畅了很多。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同理心,那么这个世界就会更加美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