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复旦中文系骆玉明老师的毕业致辞刷屏了
如果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学生
没有听过骆玉明教授的课,
那他就不配说自己是中文系的学生;
从《诗经》到《世说新语》,再到《红楼梦》
他的讲座常常一座难求
即便是他的专业课,学生也常常会因为晚到只能坐在台阶上听;
在学生眼中最有魏晋之风的骆玉明
于不久前退休。
上完这学期的最后一课,
他在教师休息室里收到了最多的鲜花,
不过他把花都分给了同学。
对世界怀有美好之心,
方能欣赏这个世界的美好之处;
对世界坦诚相处,
方能得到世界的温柔以报,
这大概是骆玉明
面对世界的方式。
有一颗善良的心,
有让自己和他人快乐的能力,
有创造美的智慧,
有外显或内嵌的道德法则。
这大概就是骆玉明的人生态度。
日前,他在中文系给毕业生上了最后一课。
骆玉明老师毕业典礼致辞
来源:复旦中文
我在复旦教书几十年了,但是说话总是磕磕绊绊,不利索。可能因为这个原因,系里让我在这样一个比较重要的场合讲话,给我一个锻炼的机会。但是我不会说重要的话,想了一想,决定给大家讲几个名词的解释。
我要说的第一个词是“善良”。善良是什么呢?是一个祝福。
我记得很清楚的一天,是2006年4月21日我小女儿出生的那天。晚上我从医院出来,坐地铁回家。地铁里有一个女人在卖报纸,她后面背着一个小孩,已经睡着了,垂着头,但她手上的报纸还有一厚叠。我自然想起自己的女儿,我希望我的女儿来到一个好的世界,希望这个世界更好一点。我就把那个女人所有的报纸都买下来了,然后跟她说:小孩睡着了,你赶紧带他回去睡觉吧。
我想这个世界确实比原来好了一点点,这一点点就是那个小孩可以早早地比较舒服地多睡一两个小时。所以当我们说善良是一个祝福的时候,它不仅仅是对他人的祝福,也是我们对自己的祝福,更是对这个世界的祝福。当我们善良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比原来好一点点。
同学们离开学校,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情,会遇到顺利的或不顺利的,友好的或不友好的,有时候可能心情很坏,怎么办呢?能不能对世人保持善良呢?《金刚经》里面有一句话叫:“心生种种法生”。我在一本书里讲这句话的时候说:世界上其实本来没有仇人,只要有仇恨,就会有仇人。我不想评议最近那件事情,但我想如果人和人之间有更多的善良,它就不致如此。这是我要说的第一个词。
第二个词是“快乐”。快乐是一种能力。当我们感觉不快乐的时候,往往会指责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和条件,但有时候我想可能是我们缺乏一种能力,所以我们不快乐。比如《红楼梦》里林黛玉为什么整天不快乐?她的身体不好。史湘云环境比她差多了,但史湘云快乐。史湘云为什么快乐?她身体好啊!你看她一顿要啃两大块肉,啃完以后再嗲兮兮、娇滴滴的,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这像什么样子?所以我们讲快乐的能力,首先是健康,当我们健康的时候,我们的不快乐就会减少。
当然我们说能力的时候,还包含着其他能力。我们现在说到“社会”上去的时候,会觉得有一种不祥之兆,感觉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倒霉的事情。我想说的是,我们在跟各种人打交道时,如果我们能够从容地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特别是能够承担重要的工作,那么无论在什么地方,你只要不要过分地去得罪领导、得罪别人,大家都会对你比较宽容。
我想起一件事情。有一个同学毕业了很久以后到我这里来,埋怨领导不器重他。我和这个同学关系挺好的,我就说其实重要的不是器重不器重,重要的是“重”,你要是不“重”的话,人家器重你也很难。你如果“重”了的话,他不器重你是他傻。
所以我想说,我们离开学校以后,不断要增加的就是健康,就是应对所承担的工作的能力,这样我们会有更多的快乐。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你对快乐的追求很大,那么你的快乐不容易实现。怎么办呢?我就要劝你去平衡欲望和能力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快乐是因为我们的欲望大于能力。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瞭望东方》上,我说《世说新语》里面有一种对人的评价,说一个人“志大其量”,必定不得善终。一个人志向大于他的器量,几乎是必死无疑的,他的能力承载不了他的志向。就是说,当我们的能力大于我们的欲望时,我们的快乐就会多一些,这是我说的第二个词。
第三个词是“智慧”。但对说这个词我不太有把握,因为我没有多少智慧,于是就像一个没钱的人说钱应该怎么使用一样,勉强了。智慧是什么呢,它可能是一种痛苦。
我小时候喜欢抄各种格言。抄格言有什么用你们知道吗?吓唬语文老师!有一次抄到高尔基的一句话:智慧就是痛苦。那时候我还认为自己是有智慧的,当时抄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很开心,因为忽然知道了我为什么痛苦。
虽然我这样的人智慧不多,但是我们来理解这句话的时候,会想到很多。首先我们是不完美的。我们常常因为自己的愚昧或者过多的欲望,而陷入到泥沼中去,爬好半天都没爬出来。社会也是不完美的,社会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问题。历史也是不完美的,你会发现历史的进程里有很多灾难不应该发生。而归根结底人类是不完美的。按照萨特的说法,人类至今仍然处在它的史前期,也就是说人根本上还没有成为人。就是说,人的实存——他们的社会实存、历史实存和个体实存——和人为自己所做的定义,差距很大。
于是我们确实会感受到痛苦,当你去看自己的不完美,看社会的不完美,看历史的不完美的时候,确实会感受到痛苦。但在这种不完美面前,我们需要认真地去看一看,而不是去掩饰它,用谎言去装扮它。如果你去认真地凝视它,这个痛苦也会带来一些美的东西。比如说,屈原是痛苦的,但《离骚》是美的;阮籍是痛苦的,但《咏怀诗》是美的;鲁迅是痛苦的,但《野草》是美的。也许,当我们在看待社会,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不完美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种我们能够创造的美去弥补它。
第四个词我想说的是“道义”。道义是一种责任。
《论语》里有个成语,是最能够表达儒者的志向和儒家人生态度的,就是“士志于道”。这也是刚刚朱刚老师在说的“望道四方”的“道”。士志于道包含着一个什么样的意思呢?我们这样来说:士当然是普通人,他有普通的生活,要养家糊口,要买奶粉、买尿布,要服务社会,他跟常人一样。但是有一个不同,一个“士”真正的人生价值和最高的人生目标是“志于道”,也就是追求真理。而这个追求真理又具体地表现为什么?就是确认符合于正义的价值观,守护符合于正义的价值观。
说到符合于正义的价值观,我们会想到一个话题,就是历史的终极的正义,或者说历史终究的正义。刘少奇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所谓历史是人民写的,其实说的就是历史它有终究的正义,他对此种正义抱有期待。所以,当我们谈论历史的时候,会想到这个成语,想到“士志于道”,说我们是追求真理的人,相信终究的正义。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士”为什么非得“志于道”?我们把“士”换成另一个词,“知识分子”或“读书人”。我读了书,为什么不能跟农民种地一样,就是掌握一个技巧,就是有一门吃饭的本领,为什么要给我提出一个特别的要求,说一定要“志于道”呢?我想大概可以这么来解释:因为知识是人类的财产,我们所拥有的知识是人类在蒙昧和苦难当中寻求和创造的财富,你是财产的继承人,因此你有责任。我想是可以这样来理解的。
在以后的生活里面,我们会走上各种不同的岗位,从事不同的职业,度过不同的生活,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都会不同。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或必然承担重大的社会责任,但是无论在何种条件下,我觉得我们都应该记住,我们是读书人,我们是懂得道义的。
这里再往下多说一点的话,我想还有这样一个问题,我在今年的研究生课上跟同学讨论过:人性善和历史的正义性是没有办法证明的。你读《孟子》很容易发现,他对人性善的证明是不成立的,他的逻辑不够严密。但即使他的论证不成立,他的观点仍然是正确的,人性确实是善的。同样,历史的终极的正义也是不能证明的,就像康德说上帝是不能证明的一样。但是它仍然是对的。为什么?因为人决定它是对的。这就是孟子说的:“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决定自己是善的,人决定历史是正义的。人因此而成为人。
那么,人就需要在时间的进程里不断地探究人性根本上的善和历史根本上的正义。这是辛苦的工作,是读书人需要做的工作。
我就只能做这样几个词汇解释,拿来送给大家。祝愿大家以一种善良态度生活,拥有快乐,拥有智慧,并且始终执守道义。谢谢大家。
悉数中华文化中的先贤、经典,我们不禁心向往之,却也畏手畏脚。长期以来,碎片化的输入使得我们在提起“诗经”、“唐诗”时,只能背出几句诗词,却无法掌握贯穿其中的脉络。
提升人文素养,需要如化石沉积一般,顺着时间发展、历史轨迹,一层一层,叠加、构筑起自己的文化城堡。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一堂人文大课、一堂精品好课,纵览三千年,真正将不同朝代的文化印记一一对应。从《诗经》到小说,如观看一部精心制作的纪录片,跟随专业学者,去欣赏中华文明的无双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