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家的饺子

每到过年,我就会不自然地想起奶奶,想起奶奶包的韭菜猪肉馅小饺子,那饺子的味道早已融入我的身体,成为永远的一份新年的记忆。

虽然当初是奶奶家把母亲娶了过去,也安了家,可因母亲是独生女,加之姥姥又格外喜欢孩子,一来二去,父亲便到了姥姥这边落了户。因为从小在姥姥家长大,每年的大年初二便成了我们回奶奶家的固定日期。

我小的时候,那时家家户户生活条件都很差,家里根本没有像样的交通工具,父亲便用木制的独轮车推着我们回奶奶家。我和大哥、二哥还有妹妹就坐进车子两侧的长圆形大筐里,盖上两床旧被子保暖,母亲和姐姐则紧跟着步行,虽然劳累,可弯曲不平的土路上却洋溢着一家人的欢笑。那时给奶奶带的礼物是十几个姥姥蒸的白面馒头和几斤姥姥积攒下的土鸡蛋。十几里路程也得两个来小时才能赶到,进了村子,远远地就望见奶奶在胡同口焦急地等待着,那小小的身躯一年年都在静静地守望着,期盼着,盼着那份团圆。

虽然一年见不了几次面,可是那种一家人的温情却是永远浓郁的,不会被任何时空能隔离削弱的,糖果、花生、瓜子、自制的面果被奶奶全拾掇了出来,摆满了整张桌子。中午,父亲和大爷叔叔们就围坐在八仙桌旁,小小的酒盅斟满一次又一次,酒香中畅谈人情世故、稼穑农事,聊得更多的是新年里庄稼的丰收希望。狭长的小院里摆下一张四方矮木桌,奶奶、婶子、母亲和我们兄妹则在暖和的阳光下围坐在一起,亲亲热热地享受着奶奶精心准备的年饭。

小时候觉得冬天的白天格外短,我们刚刚放下筷子,奶奶、婶子便开始张罗着和面包饺子。奶奶在世时,必要我们吃团圆饺子的,因为奶奶总说吃了饺子才算是在“家”过年,不吃饺子,奶奶是绝对不允许的。奶奶和面,母亲和婶子择菜切馅子。奶奶虽是小脚,个头也不高,可是周身上下总是收拾得利利索索,做起活来也不拖泥带水。近几年才听叔叔讲,奶奶十二岁就没有了母亲,奶奶在家又是排行老大,小小年纪就得下地干活,还要张罗一家人的吃穿,不几年就磨练成家里家外的一把好手。我爷爷五十出头时,就得了一场重病去世,那时还有三个叔叔没有成家,是奶奶风里雨里受尽艰辛才给三个叔叔娶妻成家,其中的酸楚只有奶奶记得最清楚。

每次奶奶包的饺子都是韭菜猪肉馅的,鲜嫩的韭菜和早已被调料浸足味的肉馅搅拌混合,那种浓浓的香味一下子就溢满整个小院。看看面盆里放着亮光的面团和透着油亮的面盆内壁,那劲道有力的面团可真是被和到了极致。奶奶把揉好的面团均匀地切成几份,拿一份在面板上敷上干面粉,很有节奏地揉匀,双手相叠用力摁平,用刀切成几条,把一条在面板上双手搓成长圆型,再用刀切成一个个小小的饺子剂子。这时我们几个拥挤地凑过来,帮着奶奶把面剂子搓圆摁平,奶奶总是笑得合不拢嘴,即使把面剂子弄得不像样子,也不生气,总是说不糟点东西,好手艺是练不出来的。那时奶奶的记忆出奇得好,十几个孙子孙女的生日时辰她都能记得一清二楚,张口就来。奶奶做的面剂子小小的,很是均匀,擀出来的饺子皮中间略鼓,周边薄薄的,像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一般,包出来的饺子更是小巧玲珑,特别美观。母亲一直都念叨奶奶的手艺好,虽然奶奶从小都是一大家人家过日子,竟会包出那样精致的小饺子。我想,那应该是奶奶热爱生活的最好见证吧,虽然人多事杂,可每一件小事情里也被奶奶找到了快乐的基点;虽然每日里沉浸在繁杂繁重的清苦日子里,可是奶奶照样有一颗欢喜之心,爱美之心,这也让我们整个大家庭满是希望,其乐融融。

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饭桌,一盘绿莹莹的腊八蒜摆在桌子中间,薄薄的饺子皮透着韭菜的绿意,脆脆的腊八蒜酸中带甜,一口一个小饺子,满口溢香,那简直就是童年里最美的味道!酸酸的醋汁色泽浓郁,也成了绝美的调料。那香香的饺子味道里品尝不出一丝奶奶生活的艰辛,那里面包着的是奶奶对生活的爱,对家的希望和团团圆圆的满足。奶奶总是踮着小脚围着我们转来转去,看看谁的饺子快要吃完了就马上又倒上一碗,那时奶奶总是笑着说:“猛吃才猛长,能吃才能干,我盼着你们早点长大呀!”

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也品尝过许多样式的饺子,可是奶奶包的饺子一直是我心头一份过年的记忆。如今,我们每年依旧去老家拜年,老家准备的饭菜越来越丰富,可是奶奶在世时那碗饺子的味道一直丰盈在心头,令人怀念、回味......

作者简介

作者:胡付营,山东邹平人,企业职工,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于《滨州文学》《东营微文化》《西王文苑》《邹平文苑》《梁邹文化》等媒体,曾获第六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二等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