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大便下血的辩治
中医对大便下血的辩治
摘自《血证论》
作者:唐容川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84年
一先血后便为近血。谓其血即聚于大肠。去肛门近。故曰近血。此有两等证治。一为脏毒下血。一为肠风下血。
脏毒者。肛门肿硬。疼痛流血。与痔漏相似。仲景用赤豆当归散主之。
肠风者。肛门不肿痛。而但下血耳。脏毒下血多浊。肠风下血多清。。寿世保元。用槐角丸统治之。有大便黑色之证。肝血下渗。从清道则尿血。从浊道则下血。四物汤合白头翁汤。兼补其血。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此之谓也。如无白头翁。则择柴胡青蒿白薇代之。一先便后血为远血。谓其血在胃中。去肛门远。故便后始下。因名远血。即古所谓阴结下血也。黄土汤主之。
散人译解:
便血的症状,一种是先出血后出大便,这种是为“近血”。是因为出血以后就立即聚于大肠的部位,到肛门距离很近。所以说是“近血”。这种“近血”有两种证状和不同的治疗。一种是“脏毒”下血,另外一种为“肠风”下血。 脏毒症状,症见肛门肿硬,疼痛流血,与痔漏相似。仲景用赤豆当归散治疗。
附:【药方名称】赤小豆当归散
【别名】赤小豆散(《医心方》卷十二引《小品方》)、当归赤小豆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
【处方】赤小豆150克(浸令芽出,爆干)当归30克
【制法】上二味,杵为散。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和营解毒。主湿热下注,大便下血,先血后便者。
【用法用量】浆水调服2克,日三服。
【备注】本方用赤小豆渗湿清热,解毒排脓,当归活血,去瘀生新,浆水清凉解毒。共奏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之功。
方中当归原无用量,现据《医心方》卷十二引《小品方》补。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肠风患者,肛门不肿痛,只是便血而已。脏毒的下血大多污浊。而肠风下血则大多比较干净。这二种情况《寿世保元》记载用槐角丸就可以统治之。
附:【药方名称】槐角丸
【处方】槐角3钱,地榆2钱,黄连1钱,黄芩3钱,黄柏3钱,生地3钱,当归3钱,川芎1钱,防风2钱,荆芥2钱,侧柏2钱,枳壳2钱,乌梅3枚,生姜1钱(汁)。
【功能主治】清火和血。主肠风下血。
【各家论述】方中防风、生姜以祛外来之风,乌梅、荆芥以治内动之风。为肠风立法,本于仲景白头翁及葛根诸汤之意。
【摘录】《血证论》卷八
还有一种是大便黑色的下血情况。这是肝血下渗。如果从清道出则尿血。从浊道出则下血。治疗用四物汤合白头翁汤,兼补其血。有云,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就是这个道理了。如果没有白头翁。可以用柴胡、青蒿、白薇来代替。
附:四物汤:【组成药物】熟地黄 12克,白芍药 9克,当归9克,川芎6克。
白头翁汤:【配方组成】:
白头翁15克,黄柏12克,黄连6克,秦皮12克。
【使用方法】:
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作用】:
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临床应用】:
本方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
还有一种先便后血,是血在胃中是胃出血。因为离肛门远,所以在便后才开始便血。古人称之为阴结下血。用黄土汤治疗。
评论:以上只是古人对便血的一般认识,实际上,便血还有更多的不同症状,消化系统从胃以下的任何部位出现炎症出血和损伤性出血都可以导致便血发生,现代更多了癌症出血的因素。只是《血症论》对远近血的分辨和治疗经方,到今天仍然有实际的临床意义,比较典型的便血可以很清楚的判断,不一定要患者接受贵昂的胃镜肠镜检查,也免除患者因检查手术带来的痛苦,是非常值得中医师运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