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内心深处的体验
当我听欧丽娟教授讲授诗经的时候,我的心情都是愉悦的。这种愉悦既是为其丰富的内容和思想,也是与过去的记忆呼应而产生的快乐。当她解释兴比赋里面的比的时候,引用硕鼠篇章,我内心就有一个声音在自言自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我想到了那个立志要做人上人的秦国宰相李斯,他通过观察厕鼠和仓鼠的遭遇,开始了对权力和财富以及更好的生活条件的追求。果不出其然,正是引用这句话。
还有解释兴的时候,她引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一般的理解是,用美丽的桃花来比喻新嫁娘一辈子美丽的时刻。但仔细想想后面八个字,我是有一瞬间就被感动了,这正是我在国外这几年内心深处的愿望。因为我想到一句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原意是战友情。但是抛开男女性别的不同,有那么一个人,能够与你一生一起走,真的是除了想哭还能说什么呢。有这个人在,我能感觉我的内心就是安定的。而且前面盛开的桃花,有一种开枝散叶的感觉。自我的生命通过后代延续,人生圆满。别人总是会误会我的意思,以为要孩子继承你的意志啥的。不是,而是有那么个人,不管是反对你还是认同你,在你离开之后,他能够记得你,他是你来过这个世界存在的证明。有意思的是,欧丽娟立马就解释了,这是古人的想法,不能以现代人的想法去理解。她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婚姻会变成一个女人最完美生命实践的方式。我感觉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一下子把我从个人对诗经美好的回忆拉到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里面了,这真的是一个有趣的碰撞。我会会心的说一句,也是啊。别人感动的点和我感动的点是不一样的。
再者关于兴,还举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确,景物和佳人并没有类似的地方,两者之间的联系可以用触景生情来形容。这里也是南宋,王应麟在困学记闻里面说的。
最后关于赋比兴,我还记得上高中语文课那会儿,关于赋,老师总结了四个字,平铺直叙。现在想来就是总结朱熹的话,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另外,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但是你要区分比喻还是类比,就很难了。比喻是把一样东西比作另一样东西。用作本体和喻体的两事物,非同质同类,是形成比喻的前提,有相似点,是形成比喻的关键。而类比是两种东西有同样的特征才放一起比较的。 用作本体和类体的两事物,同质或同类,是形成类比的前提,有相同或相似点,是形成类比的关键。构成比喻的两事物,之所以必须是非同质同类,其原因在于同质或同类事物之间,只存在对比或类比的关系。这些说法,很多经不起推敲,比如类别的划分,庄子说了,万物毕同毕异,简单来说,苹果和梨子虽然不同,但是都是水果,同样是人,有人鼻梁高有人鼻梁低。要把比兴各自的特点抽象出来,真的是太难了。王应麟在困学记闻里面提到了另一个分类,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欧丽娟引用法国院士程抱一的说法,比兴,看作人与物的互动,比是由人到物,兴是由物到人。然后还有吴光明在历史与思考里面说的,比是认识的拓展,连续性的思维,兴是跳跃的,具有创造性。
本来我要结束的,忽然想到,兰亭序里面,有一句话,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中国文化里面的世界观其实是轮回的,人是跳不出这个生老病死的轮回的。喜也好,悲也罢,本质都是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