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园记

杂谈

曹俊艺术馆记

江南水乡无锡,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玉祁。玉祁镇始于唐末五代以前,迄今有4000多年历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名人辈出,人文荟萃。

玉祁镇位于无锡、常州、江阴的交界处,总面积39.7平方公里。历史上玉祁原为芙蓉湖中高地,如湖中之玉,因而得名。

唐平湖为史载已消逝芙蓉湖的遗存。江南士大夫历来有依山傍水建山庄别墅的情节,明季高攀龙退隐乡里后曾筑“水居”与五里湖畔,取名“可楼”,作为自己读书静坐的处所。

唐平湖畔曹俊艺术馆等建筑与湖水,垂柳,遍布的湖石组成了亦园非园的独特人文景观。当代与传统在这唐平湖层层弥漫的雾气之中荡漾开来,幻化为无限的大千世界。

博古園记

博古園隱于市井,高墻挑簷磚雕門樓。園內以水為分,圍湖石以聚,上植古樹藤草,古石嶙峋,樹蔭蔽日。水灣處橫臥三折低平石橋,臨水空架拱形小石橋相接,皆為 明代建筑遺物,彌足珍貴!池北置水榭,為賞園雅聚之所。側有廂房,待客廳名曰“蘭雪堂”,匾額為西泠奚鐵生所書,兩側懸聯“智山仁水靜涵德量松承柏悅和合 襟期”,聯意可窺園主之心境!堂內家居陳設為晚清式廳堂布置,肅穆涵古。堂側主人布置有書房,書齋文玩一應俱全。廂房建有二層,意符“可居可遊”之生活境界。

遊目茂木美蔭,清幽蒼古,令人駐足而流連忘返。故感佩園主,引眉公句贊之“主人無俗態作圃見文心”。

海上阿唐记

壬辰年夏

借山小筑记

太湖西畔,顾渚山阴,有湖父邵坞、东岭两村,邵坞村尽头邵家头,有廿三弯啄木岭,岭巅有镜会亭,为湖州常州两府督造品鉴贡茶之所,史载为唐宋茶马古道,阳羡贡茶即出于此。有诗云: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戊子初春,余为友人构庭园于邵坞村,时环境污染横虐神州,长江重金属超标,太湖蓝藻恶臭,觉此山中安然静逸,清泉甘冽,遂购得山民陋屋两间,幡然重建,名之曰:借山小筑;期间适逢小女潇潇诞生,南通运兄颜书斋名曰:来潇楼。

借山小筑主人

壬辰秋月

课华园记

最好的庭园是居住者幻梦愿望的实现,在有限的空间之中通过树、石、花草、路径、水池、亭子的安排与大自然相勾通。它是大自然的缩影。由于艺术的创造,人在庭园中仿佛身在世外,庭园使人生充满艺术化,在忙碌之余更多体会人的生命本质。

苏州众多的园林是园主不同审美愿望的达成,产生丰富的不同意趣。都展示出中国文化的魅力。运用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画龙点睛、以小观大、含而不露等艺术思路营造耐人寻味的境界。

一拳石斋的课华园拟古人的造园精髓与当代生活相结合,茶室与园互相借景,中以鱼池相隔,友朋品茶之时可闲观游魚睡莲。孝竹茂密用以蔽前居之窗可得自在心情。松、竹、梅、兰、金桂、紫藤、紫薇、玉簪、太湖石,树木花草石头都要具有精神性的属性。

园成L形显现曲直之态,池以S线增加婉转走势并与侧园贯气。树石穿插得浑然天成之象,池水映照恰似含笑之容,花香满园纳天地之所赐,春花秋雨悟人生之真谛。

园虽小己足也。

一拳石斋主人

壬辰十月

琴石山房记

锡城去西四十里之马迹山,传大唐僧玄奘过境立祥符禅寺而得名,景致秀媚不可言。

驱车行殆十八湾,湖舟如凫,翠黛为屏。十里长堤,垂柳如髻,桃色如粉,旁印象剑桥群寓,英伦风情,有康桥遗风。丽人寂士,真俗通适。

余以中西合璧,筑琴石山房自娱,养性栖隐于此。晨起看云望湖,夜宿听涛触石。春赏枝头梅,夏望荷澹澹。秋尝红榴房,冬垂一钓竿。晋潘岳云;“仰众妙而绝思,终优游以养拙”真水无香,心到意简。对月焚香操琴,不亦乐乎?

柔之记

壬辰年秋

西园记:

自戊戌维新,西学东渐。近十数年来,互联交织,世界一统。昔日城市、乡村格局裂变尤甚。喧嚣鼎沸之声昼夜难消,寻古探幽已成今人时尚。

西园青藤,一介文人,主持三言二拍之中国之家,数载寒暑、苦心经营内心向往之明韵清风,追慕粉墙疏影、几榻炉香之佳境。几易其所如孟母三迁,今春(壬辰年)入主梁溪九龙山南麓荣巷古街,虽游人寥寥却得清人“昨宵疑有雨深院久无人” 之句。遂起意效法古人情寄山林,拟于三言之东隅研山堂天井筑“西园”。

本邑明嘉靖梁溪东亭华察太师后裔,兰雪堂主人雪寒先生,越十年之精工,博古园成,堪为当今园艺典范。享独步天下之誉,也不为过。泉堂评曰:“雪寒先生通山 石造园、明式家具,慧眼独具,是当今了悟天下奇品之好古高人……”。青藤君与雪寒先生互为知己,心有灵犀。今年夏烈日如炙,于方寸天井凿池垒壁,移花接 木、立石为峰、借势成景。明计成《园冶》云“凡掇小山,或依嘉树卉木,聚散而理。或悬岩峻壁,各有别致。书房中最宜者,更以山石为池,俯于窗下,似得濠濮 间想……”雪寒先生筑西园与之慧心相通,湖石围磊,一泓漾之。西壁植老桂一株,其荫甚浓,遮樾半池。于研山堂内焚好香,啜苦茗,幽窗展卷,字俱碧鲜……

群碧楼主有联:渊明即归读书不求甚解,钟期已抄鼓琴亦足自娱。此甚合青藤君之所为,亦是三言三迁之根本,一园待知己之所在。

信斋主人记

壬辰七月十一

宜园记

五里湖畔,宝界桥西, 笔架山东, 依山傍湖,有宝界庄。时太湖蓝藻肆虐,蔬果农药、食品添加疑虑重重,又逢新农村建设、地产开发、老房拆迁,因家人久居接地之所、喜山水虫鸟之音,寻觅全城,置宅于此。虽倾一身,得园百平,足矣。

造园,因拆迁而起,也因拆迁而成,戊子年夏,宝界庄北宝界村拆迁,遗弃太湖石遍地、不乏形质优良者,余仅以一席湖鲜之价购得两车,一时兴奋不已,随即亲力 亲为,随以柳为墙,凿井堆坡、立石移木、掘池垒壁不亦乐呼,园内松、竹、梅、枫、含笑、石榴、玉兰错落有致,尤以一株百年歪脖扇形黄杨与太湖峰石相依于园 东南坡地独成一景,树下一石台茶席、散落明清石凳,为友朋品茶闻香、闲观游鱼、听柳赏月之地。因家人蔬菜自给之愿,原池边草坪变为四季蔬果之地,四时花果 各异、其乐自知。也许正是当时对造园的无知与无畏,仅凭自己直觉喜好,可谓无格无律、无依无凭,文人墨刻造园内行之士定会贻笑大方。然园出胸臆,恰如日出 云霓、无心却理所当然。行内人之笑话,又怎能冲淡我这山野村夫外行之人独自造园的欢喜。

煮茶会友、听风戏鱼、采摘蔬果、藏石其间、随性而安,宜居宜乐姑名宜园。

宜园主人

壬辰秋

偶园记

若能在现代城市中觅得一处有院落的房子,哪怕是日本式的小坪庭或苏式的所谓“蟹眼”天井的房子,已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或许是冥冥中的因缘吧,一个偶然的机会,经朋友的介绍,一直寻寻觅觅的我终于找到了这样清心、朴素而安然的处所。让我没想到的是,它甚至紧紧毗邻着寄畅古 园,院落虽然狭小,却足以让我欣喜。寄畅园近五百年的文心与自然的交融,已于每个人心中固化了作为经典园林的概念,它是锡城一代又一代人精神的后花园。

因与寄畅园仅一墙之隔,上有烟岚气韵的浸染,下有八音涧泉眼地脉的相接,我就想把小院制作成古园文心与野致的延伸,所以采撷作为制作小院的元素也就相当不 易了。一二年中跑遍山上山下,拾本地黄石来铺路、砌池、垒山,外加淘来的太湖石,辛苦中也就有了大乐趣。每次外出,一有好石或石构件就带回装点院子,所以 直到现在院子似乎还是没完成的作品。它伴随着我的审美的提高和平时从外找到的树木、花卉等元素的增减而改变,也就与我的生命一起成长着。

院落是通天地宇宙的窗口,有了交流便有自然地回应。于是乎时序的变化、四季的更替、晨省昏定也就能从小院的树梢感知而生发。容颜易老,岁月沧桑,能与院落 共呼吸,便有了一拳石而知泰山、一沤水能识大海的胸怀;便也有了份淡然、悠远和贴切,少了些欲望和烦忧。平时踯躅在我前庭后院狭小的绿色中,生活也就有了 四时的色彩,这种色彩不需要渲染,便已在我心中浸润和蔓延。

每次去寄畅园散步,回到自己“咿呀”门声后的院落里,便觉有了些欣慰与自足。兴之所至,撰一联“引寄畅古园雅意,入闲静人家翠微”于门上,似乎是大气象中的小手笔,大吞吐后欣欣然的落脚和回归。

佛家讲:境随心转。如果我们没有能力转境,那只能用好的环境来转心,这便是我对住处环境为什么用心之所在了。寄畅园是我住处的大背景,要理解他的灵性与体魄,我必须走出来,进入我心灵的院落中,作为映射与杠杆,才能稍许读懂他作为古老园林经典作品中的一页……

听松居主人

壬辰秋

涵煦园小记

吼山脚下,九里河畔,江南坊中,吾筑“涵煦园”。涵煦者,取自宋佬欧阳修《丰乐亭记》,义释“祖宗之恩德滋润化育庇佑代代子孙”。此表余心志甚帖。

贵客来园,稍息隐然斋品茗,后进瑞霭门,踏步十米围廊,站沐心苑中,全园风貌了然于目。再往听香榭,敦悟借景抒怀之肌理。吾立醉晚亭,意即余生托于斯。开半亩红莲碧池,坐一轩白月清风。小桥流水寄畅,池中锦鳞戏舞,近人趋之以往,其姿娇柔可掬。

园之北,临池立一太湖石孤峰,集秀漏透皱瘦于一身,实为园中珍品。池边以苏式盆景点缀,尤以两罕见百年罗汉松为镇园之宝。客人见之,无不啧啧称奇。清明前后,满园春色关不住,名花佳木齐争妍。噫!真所谓:虽为人作,宛自天开。

园主驻斯,心境如水,邀三五知己,把酒临风,论今谈古,听琴着棋,吟诗作唱,鉴书赏画,闻芷兰香。闯荡江湖之万般烦恼,皆到此忘机也。

伟刚记

壬辰八月

寸园记

太湖之滨,蠡湖之光数百步,可至寸园,纵目皆美景,竹坞寻幽,醉心即是。

吾友老墨,东北江南人,性豪爽,喜收藏,更是醉于江南文化,胸寄文人情怀,偶得地利,乃大动干戈,凿地为池,叠石植树,寸园有形越经年之久。

寸园百步,别有小筑,片山斗室,予胸中所蕴奇,亦觉发抒略尽,树阴匝地,亭荫当庭。湖石几重遮百米高喷之游音,竹木参差变化高低之丛翠,绿野犹开掇石嶙峋,窗虚蕉影玲珑,岩曲松根盘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然石径亦小有曲折,别有洞天。依水而上,构亭台两重错落池面,安亭得景,循廊缓行,池水环之。最佳戏亭池水相遥,曲梁拱顶,精巧绝伦,乃李政先生之手笔。亭高而明,敞而迥,所谓优于观戏听琴为宜者之营造,为此戏亭之妙。寸园亦是先生毕生造园之中经手的唯一私家园林。楼台入画,曲水入音,倚雕栏,啜苦茗,清风飕至,俗虑俱消。寸园所成寄主人老墨之雅趣,举酒酣客,咏歌谈谐,萧然泊然,禽鱼翔游,物亦同趣。寸园结缘,不离轩裳,履闲旷之域;得景随形,不出城市,获山林之性。

西园青藤记

壬辰年秋

半园记

小园半爿,因自然之园圃,叠石著水,稍加缔构。回廊迤逦,无轩有楹。休闲容膝,俯瞰清池。叠石成山,小峰嵌窦。蕉竹瘦石,曲沼高台,背有修竹一片,树大数株,扶疏掩映,幽兰被壑。

素阁虚静,幽室凝邃。阶前竹翠通幽,清荫满庭。与曲沼高石相映带。夏初著花,碧叶紫英,远近望之,似多清趣,更入深情,实亦他处无寻。微风拂水,随波随形,波心荡,月无声。岩葩砌草,更助芳菲,霞旦风宵,水石入画,会心者自得之。

金犁记

壬辰年秋

迩园记

罗帷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阿森的迩园真小,小到几乎不必称之为“园”,绿苔在青石上,白墙上婆娑着竹影,山石边几株闲闲的草,倒是精挑细选种出来的,一时竟也说不全。那一小片薄薄的水面,滴水的声响,竟要勾起你许多想念……院小,细节最见心意,是主人的敏感多情,造就了这太多细腻的片段。在这小园之中,石佛与野猫相伴,蕙兰与杂草共生,仿佛与巷陌只一墙之隔,门前小立便闻得墙外人声。而这“隔”与“不隔”之间,分明是阿森与人世肝胆相照的情分。

姚兆英记

壬辰年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