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科:金名陪(小小说)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NO.2215

金名陪

作者 | 刘永科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金名陪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出生的人。大金庄人氏,原名金铭佩,虽然只上到高小毕业,可浑身不乏文气。可是到了五十年代以后,村上人已经很少知道他的本名了,男女老少都叫他“名陪”,邻村人也跟着叫他金名陪。要知原因为何,还得从当时的耕作习惯、国家的粮食政策和我们这一带人们待客的风俗说起。

刚解放那些年农业生产力低下,土地贫瘠,小麦产量低,一亩地能打一百多斤就不错了。高梁玉米绿豆黄豆产量也不高,春玉米一亩能收三百斤,其余几种秋作物亩产都不到二百斤。这样算起来全年亩产很难达到四百斤。而红薯对土壤肥力的要求低一些,用灶中剩下的草木灰一上,一亩“芽子红薯”(春季栽种的一年生红薯)就可以收两千多斤,二斤半红薯就可以晒一斤红薯干,全年亩产干粮食能超过八百斤。麦罢后在麦茬地里扦插的“拐子红薯”,一亩地也能收一千多斤,水分大些,三斤半能晒出一斤薯干来;和上季见的小麦加起来,全年干粮食亩产也能超过六百斤。要是不切干,上窖保存,蒸着吃,像糖一样甜,既省事又划算。总之,在买不来也买不起化肥的年代红薯是第一高产作物,黑土地区域尤其如此。
解放初期国家对农户实行粮食统购统销,集体化后国家对生产队实行定量统购,完成公粮任务后,还要卖余粮。公、余粮任务完得越好,农民口粮(包括下年种田用的种子)就可以留得越多。要是全种小麦高粱玉米杂粮的话,完成了国家统购的公余粮任务后,每人每年余下的口粮一般不超过三百斤,填不饱肚子。种红薯则不然,不但产量高,能多完成公余粮任务,从而提高人均口粮留量,而且国家规定五斤红薯折合一斤粮食,即使口粮仍是三百斤多斤,但五斤红薯绝对比一斤小麦或杂粮更能填饱肚子。所以当时生产队大多把粮食上交国家,把红薯留作口粮。这才有“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说法。
现在我们吃厌了白面大米,偶尔买一点红薯蒸着吃或煮着吃,觉得很好吃,很解馋。那时却不然,红薯面糊涂一喝就伤胃,红薯面蒸出来的馍头又黑又粘又磁实,一咬几个牙印。发面蒸馍技术不好的人家蒸出来的不叫馒头,叫“将军帽”或“黑地雷”。更有甚者,红薯面馒头经常蒸得瓷、酸、熰、不熟,吃下去,甚至看一眼胃就反酸。我本人就经常犯胃病,找到邻近最高明的医生,他给我的药方是不吃或少吃红薯面就好了。所以,那时红薯面馍是很少有人爱吃却又不得不吃的主食,自然也是待客时拿不出手的东西。当时最好的生产队每人每年口粮(包括来年用的种子)中的小麦也不会超过一百五十斤,多数生产队人均年口粮(含种子)中麦子不到一百斤,一年到头吃上白馍的日子寥寥无几,只有逢年过节和来了客人才例外。
宛东一带,农民走亲戚讲究“一年三节”,就是春节后,打完麦场后和八月中秋节前。春节是全年最隆重的节日,再穷的农户也要蒸两锅白面馍的。除夕、大年初一和破五这三天多数家庭都可以自己吃白馍,其余几天只要没有来客人就是红薯面馍,有时中午来了客人,也只馏少量的仅仅够客人和陪客者吃的白馍。其余人是没这口福的,还得偷偷拿了黑馍到远离客人的地方去吃,务必不能让客人看见。一般到初七初八算着客人已来完了,当家的才把余下的白馍分给自家人吃。
中秋节走亲戚讲究趁早不趁晚,一般八月初五到十五期间,不太穷的人家都要蒸一锅白馍准备给来走亲戚的客人吃。也有更节俭的农户舍不得蒸白馍,来了客人就到蒸了白馍的左邻右舍去借馍,借了几家后自己再蒸一锅白馍,分别还给人家。
中秋节前借馍待客的人家并不太多,而麦罢期间,这借馍待客却几乎成了家家都有的习惯了。因为麦罢走亲戚的时间段拉得太分散太漫长,气温又高,湿度又大,蒸了白馍放不几天就发霉了。所以一般农户都不敢事先蒸一锅白馍放那儿等着待客,而是左邻右舍约好或者不约而契地今天你蒸白馍,过两天他再蒸白馍,大家互相转借,互相接济,既省下白面,又不失体面。
闲话太多了,故事的主人公等急了,直奔主题吧。
话说某年农历五月十八上午,金二嫂刚从地里锄草回来,还没走到家门口,脸上的汗还没擦上一把,十岁的儿子就迎面喊开了:“妈,快点吧,我姑父来了。”
金二嫂听到来了客人,猛古丁地吃了一惊。原来,早几天先后来了三四次客人,她已经借了几次白馍了。本来这两天她就打算发面蒸白馍的,却又贪着功夫想今天把那三亩绿豆地锄完,明天再发面蒸白馍。谁知娃他姑父这个紧嘴的家伙偏偏今儿个就来了。上谁家去借呢?五奶家,三婶家,大嫂家,都是早几天已经借了未还的。不但不好意思再去张嘴,估计她们家也真没有余下的白馍了,说不定还正等着她蒸了白馍还过去好待客呢。这可咋办呢?金二嫂让儿子接过锄头往家里扛,她自己就从西北角二楞子家开始“查起户口”来了。一连查了八家也没借来一块白馍。不行,不能灰心,虽说娃他姑父不是啥稀罕客,可也不能慢待了让人瞧不起自己。又转了十五家,也只有娃他五婶家昨天来客人吃剩下两个白馍没被馋嘴的俩娃给吃掉。
金二嫂拿着借来的两个白馍,边走边犯嘀咕:这俩馍个子蛮大,够娃他姑父填饱肚子了。可陪客的人吃啥呢?总不好意思当着客人的面让陪客的啃将军帽吧?她也想过再和点面烙个油旋馍,凑合在一起。可又怕两样凑合会让客人看出破绽,太没面子。其实,借馍待客的事也不仅他们金家庄有,娃他姑父庄上也少不了。可这只能是做着不被看破更不能说破的“潜规则”,被客人看破了,不但自家会被人讥笑,连全村都跟着丢人。
金二嫂只顾低着头思索,差点与对面过来的金铭佩撞个满怀。二嫂顾不得抬头看是谁,两只手紧紧攥着那两个大白馍,生怕掉地下沾灰了。金铭佩倒先赔起不是来:“对不起,他二嫂。你有啥心事?”
金二嫂简短截说:“娃他姑父来了,借了一个村子,只借来这俩馍。”
“俩馍还不够客人吃吗?”
“陪客的呢?啃将军帽吗?多难看呀!”
“啃啥将军帽呀?光喝米汤就行了。”
“那多丢人呢!谁愿意去陪呢?”
“我去陪。把小米汤熬粘乎点,放心吧,保你光光彩彩,绝对丢不了人。”
“那太好了,娃他爹没在家,我就说去请四叔您陪客呢。”
金铭佩应下差事,回家换了身新近洗过的衣服,又用刷子把鞋上沾的土灰刷了又刷,还对着镜子自我审视一番,再拿上有独山玉石嘴的旱烟袋,就悠悠晃晃奔金二嫂家来了。
“哎呀,徐相公,您到的早啦。失陪,失陪!他二嫂让我来陪客,按说我早该过来,咱爷儿俩好唠嗑唠嗑,只是这两天牙疼,不敢吃馍,来不成。他二嫂又不依,这才来晚了。徐相公千万莫生气呀。”
“不生气,不生气。自己爷们,生啥气呀?”
“也没啥好烟,你吸口尝尝。”金铭佩说着,把烟袋递过去,特意把装着独山玉的烟嘴朝向对方。
这徐相公连忙从上衣袋中掏出一盒皱巴巴的大舞台(当时南阳卷烟厂出的最便宜的卷烟)来:“大叔,您尝尝这个。”
“我不习惯吸那洋烟。那咱叔侄俩就各讨方便吧。”
说话间,金铭佩拿出自己的火镰子和打火石,先打着火,点着了纸眉儿,双手递过去给徐相公点纸烟,不料对方已用火柴把烟点着了。
“那就失礼了,咱爷俩各自方便。”
两个人一边抽烟,一边海阔天空地唠了起来。不一会功夫,带着围裙的金二嫂走来:“四叔,饭好了。”
金铭佩赶忙起身,走到灶房,一边和金二嫂一起往客厅端饭菜,一边大声唠叨着:“给你说我牙疼,不敢吃馍,拿恁些馍干啥呀?放厨房吧。”一边把只装有两个大白馍的竹筛子端到了饭桌上。自己先端起饭碗,喝了两口米汤,然后对客人说:“徐相公,你也先喝两口尝尝,你嫂子熬的米汤咋恁香啊?知道我牙疼不敢吃馍就使劲熬的吧。他二嫂,你可真为你四叔着想。”
这金铭佩一边夸“他二嫂”,一边喝米汤,也不怕烧嘴,一小会儿功夫把一碗小米汤可喝完了。又连忙让“他二嫂”去盛第二碗。这才往徐相公碗中瞧了瞧,见一碗稀饭也快喝完了,就夺下对方的稀饭碗,带着几分歉意说:“你看,都怪你嫂子,把米汤熬得这么香,只顾喝呢,也忘记让你吃馍了。你年轻,不吃馍咋会中呢?先吃一块,再盛一碗饭,边喝边吃。”
金铭佩把掰开的半个馍递到徐相公手里,又端起只剩下几口米汤的饭碗,说道:“你先吃馍,吃菜,我再给添点儿汤去。”说着,不待金二嫂来接碗,就自己走到灶房,盛了满满一碗米汤,小心翼翼地端过来,恭恭敬敬地放到徐相公位前的桌面上。“你吃好,喝好。你嫂子熬这小米汤太香太粘乎了,真好喝。”
徐相公一边吃着馍,一边乜了一眼自己的饭碗:乖乖!又是满满的一大碗,只差没扎茓子了。徐相公不敢怠慢,连声说道:“喝不了了,喝不了了。”
“客气啥哩?年轻人,两碗稀饭都喝不了?你是生我的气了?”
“哪里哪里?生哪门子气呀?”
“没生气就好。先把饭喝了。”
徐相公只得遵命,端起饭碗,勉强喝下去。金铭佩又拿起他尚未吃完的半块馍来:“只顾让喝米汤,这一块馍也没吃完,这可不行!”
徐相公只好一边喝稀粥,一边吃白馍,连菜也不顾不得夹了。好不容易把这两大碗米汤和一块馒头报销完,擦了擦嘴,说道:“吃好了。”
金铭佩又拿起馍筐中另一块馍:“不行,只吃一块馍咋行?米汤不当饥,不顶晌,你得把这块馍也吃掉。都怪你嫂子,把米汤熬那么香干啥哩。”
徐相公连忙站起身来,一边作揖,一边答道:“多谢四叔作陪,我吃好了,也喝好了。”
两个白馍还剩下一个半,金铭佩就这样成了出名的金牌陪客。金家庄五十多户人家,谁家待客遇到馍不足、菜不好等难处,都去请他陪客,他都能随高就低找出灵活多变的理由和方法,巧妙地化解困境,既让主人省钱省力省事,又让客人无怨言可说。久而久之,他的特长传到邻村去了,稀里罕里,邻村也有人请他这著名金牌陪客手去陪客了。铭佩本不愿意,但架不住人家一求二夸,也就只好顺从了。
就这样,金铭佩逐渐成了专业陪客人。“金铭佩”这三个字也被人们喊成了“金名陪”,著名金牌陪客人的意思。铭佩觉得也不算丢人,也就不置可否,稀里糊涂答应着,以至于八十年代办身份证,生产队会计把他的名字也报成了“金名陪”。身份证一下来,就难改动了,铭佩也懒得费事去托人交钱纠正。八零年以后实行联产承包,白馍成了家常便饭,肉、蛋也渐渐上了平民百姓的餐桌,已经没人请他陪客了。
听说去年他这失业近二十年的著名金牌陪客手也升天了。到天上恐怕也很难重操旧业了吧。
2021年2月16日
于老家社旗

作者简介

刘永科,社旗一高退休教师。一九四八年生,一九六八年南阳三高毕业。一九七一年开始执教,教过小学、初中,一九八四年开始教高中语文,二零零九年退休。

乡土文学《乡土赊旗》(Hometown Sheqi)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梁铜勋  刘永科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0)

相关推荐

  • 请领导吃饭怎么做?只有诚意可不行,办公室主任:牢记“十步法”

    小李入职三年,工作积极努力,业绩有目共睹,前不久被领导提拔为业务主管.小李为了感谢提携之情,邀请领导吃个饭.小李不会喝酒,知道领导比较能喝,就请了几位能喝酒的朋友作陪.然后给领导和几位朋友发了信息:晚 ...

  • 众里寻才千百度

    让孩子学会学习系列(27) 众里寻才千百度 01 旧俗新说:试客高手 在我们家乡,过去家中来了客人,为表重视,要找"专业陪客"坐陪.陪客的主要任务除了陪客人喝酒.吃饭,更重要的是要 ...

  • 胶东乡村记忆:元宵节之前,重温正月“出门”的点滴往事

    今天已经是正月十三,距离元宵节只有两天的时间.按照民俗,过了正月十五,就算"出了年".不管城市还是乡村,过年的气氛就会就此淡化,新一年的征程也将正式开启. 元宵节前后的气氛差别,在 ...

  • 乡土文学 | 张启超:也说老家过大年之: 待客

    乡土专栏主编:朱保彰 文:张启超 / 图:堆糖 在我们豫东农村,亲戚朋友间来回走动叫走亲戚或串亲戚.走亲戚也分平常走亲戚和逢年过节走亲戚,过年走亲戚又叫拜年或撵蒸馍.也就是说有的是确切有事,无事不登三 ...

  • 《儒林外史》:范进,因中举而发疯;周进,因痛哭而中举

    范进中举而发疯已经成为经典桥段,为众人所熟知,可是,在<儒林外史>中,还有一个和范进相似的人物--周进,多数人对他并不熟悉.我们看周进怎么就因为一场痛哭而改变了人生. 周进和范进一样,也是 ...

  • 智利科金博Coquimbo红葡萄酒产区怎么样

    科金博(Coquimbo)产区长久以来都是以生产日常餐酒而出名,是智利较为年轻的一个葡萄酒产区.产区生产的红葡萄酒主要由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和西拉(Syrah)混酿而成,白葡 ...

  • 刘永科: 学口琴 ,吹口琴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学口琴 ,吹口琴 作者 | 刘永科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 ...

  • 刘永科: 瞎 驴 坟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瞎 驴 坟 作者 | 刘永科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 ...

  • 周明金/绝活儿(小小说)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绝活儿 周明金 隔壁老赵是个木匠.一生养成的习惯,时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作木匠吊线状. 老赵14岁跟着爷爷学手艺,那时还是小赵.小赵蒙学没上几天 ...

  • 刘永科: 怀念黎子范老师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怀念黎子范老师 作者 | 刘永科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 ...

  • 刘永科:“授人以愚”浅说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授人以愚"浅说 作者 | 刘永科 原创 | 乡 ...

  • 海科金集团已对仁东控股派驻管理人员并在互联网小贷方面开展合作,后者2019年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同比增加逾12倍

    蓝鲸财经旗下,专注互联网金融领域独家报道,大大集团.中晋.快鹿.链家金融.海通布局互金等独家线索均已10万+并引起大量媒体跟进.蓝鲸是重要财经资讯门户+财经记者工作平台,拥有150家媒体传播资源,每天 ...

  • 刘永科:迷路记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迷路记 作者 | 刘永科 原创 | 乡土中原(ID ...

  • ​赵登科:我的小小说创作经历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  sdhjl1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作者简介]赵登科,湖南邵东人,作品见于<长沙晚报>.<郑州日报>.<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