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阴而抱阳
「万物负阴而抱阳」,意思是说:所有的物质,都是「球」体的形态。内部的结构,都是「阳」居中、「阴」在外。因此我的解释是:现实世界的所有存在,本质上都是「阳背负着阴而阴环抱着阳」。
关于「现实是完全相反的」说法,我不很理解,你所见的「现实」到底指的是什么。所以无法回答。
易注《老子五千言》
128、万物负阴而抱阳
《老子五千言》第42节开头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这句话突然冒出来,应该有很突兀的感觉,看起来不仅与前面的内容无关,八竿子打不着,而且本身到底在说什么,也不是那么好解释。所以历史上关于「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的解释,往往孤立且空玄。
真相恰恰相反。这句话是对前面内容的重要补充,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核心内容之所在,因此不但与前面的内容联系紧密,而且衔接紧凑,互补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一、「生」的背景
从「一生二」开始回溯。「道」通过对不可知世界的分解,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现实世界。创世的第一步,就是得到了「原始」的「一」。
这个「一」可以做扩大的理解,比如《易经》的「易」,也就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那个「太极」。古人说「太极」之前还有一个「无极」,其实就说的是「道」之前的那个存在,由于人不可知,所以被设定为「虚无」。这样才有现实世界的「一」的无中生有。
「一」诞生之后是什么样子?
《系辞》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原始的那个人不可知的存在就是「三极」,发生「道生一」的虽然仅限于一个「爻」,但是这个「爻」只不过是整体的六个「爻」的六分之一,发生变化的是整个「三极」、整个「六爻」。
而且局部的分解动作,也是发生在「三极」的某一个「极」,是组成这个「极」的两个元素「分阴分阳,迭用柔刚」,相对于「极」来说是一分为二;相对于组成「极」的两个元素来说,是各找各妈;相对于分解后的「爻」来说,就是开天辟地,也可以说是「一画开天」。
总而言之,每一个开天的「一」,都不过是所在的那个不可知存在的六分之一,对于每一个新生的「爻」来说,都有着被分解,或者叫被说明的那个存在,所占据的六个空间的原始背景。
《系辞》称这六个背景空间为「六虚」。
关于这个大的创世背景与「爻」、也就是「一」的关系,《老子五千言》用「无」和「有」来加以概括,其中包含着「虚」与「实」。
《系辞》用「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来精准描述「爻」的运行情况,骨子里表达的,一是「爻」的活动区间,就在这个「六虚」的背景范围之内。
二是「爻」本质上并不单独依附于某一个固定的「虚」,而是在「六虚」之内循环。这对于传统的解读而言是一种颠覆。
传统的所谓的卜筮学说,局限于固定的「爻」的动,来追求所需要的答案,所以卜卦、画卦与断卦的「卜筮之道」,是定点与截面的分析,并不完整和全面。
远古的「爻」的理论,建立在「运行」的前提下,通过循环及其轨迹,来表达一个完整的结构、或者说「事」。《系辞》的「同变之谓事」,说的就是所有相同的运行轨迹。
因此远古的「爻」的理论,当然有预测的功能,但是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作用,并非目的之所在。
三是「爻」只是工具,或者说一个元素,运行不是目的,只是过程,是导致「变动」的一种手段。
二、「爻」的运行
「一」出世之后在干嘛?在长身子,在找位子。与人来到人间在不断为自己定位是一样的情形。一边长大,一边固化,这就是成长的真实意义。
「虚」有两种,一种是奇数位,包括二位与四位两个位,一种偶数位,包括一位、三位、五位三个位。
按照《系辞》的说法,「阳卦奇,阴卦耦。」也就是说,组成「三极」的三个「极」,如果是阳卦,则这些「极」的构成,或者一个「阳」,或者三个「阳」;如果是阴卦,则这些「极」的构成,或者两个「阳」,或者没有「阳」。
《系辞》这个做法的要害之处在于,「卦」有阴阳之分,而且是取决于「极」的奇偶个数。奇数属「阳」,偶数属「阴」。
同样的,关于「爻」的特别设定,即「变动以利言」,这个「利」指的是位子是不是有「利」,与「爻」阴阳和合的当然就是「利」;而与「爻」阴阳相同的自然划归「不利」。
「变动以利言」的本质,其实是「虚」的位子有阴阳之分。按照「异性相合,同性相激」的原则,与「爻」的阴阳属性产生「利」或者「不利」的后果。
同样的,奇数位的「位子」属性「阳」,偶数位的「位子」属性「阴」。
「爻」遇到的「位子」如果二者阴阳两分,则「合」为「义」,稳定态。如果二者阴阳相同,则「激」为「善」,动态。
「爻」与「位」的结合,形成新的类似于「极」的存在,这是组合体,这样才符合「物」的组成要件。
自此真的实现了创世,也就是产生了新的「物」。由此亦可知,「物」的结构特征是组合体,基础单元是「极」。所谓「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说的是「极」的「位」,而非「爻」的「位子」,「爻」的「位子」是「虚」。如果说「一」与「位」可以组合成「物」,则「六虚」即「万物」。
三、「物」的本质
关于「物」的本质,《易经》应该没有专门给它下定义,而是直接作为一个约定俗成、众所周知的常识来运用。
《老子五千言》作为入世的文章,假若也同样的大而化之,凡事拿来主义就未必妥当。入世的关键就是同尘,也就是格物致知,所以跳不过、避不开「物」的定义或者说性质。
「负阴而抱阳」就是《老子五千言》关于「物」的定义。之所以「负阴而抱阳」,来自于「物」的生成方式,是由「一」与环境结合的产物,它的结构本来就是环境元素+爻的元素,也就是只有一个唯一的模式,爻入居位子。
「爻」入居「位子」的结果只有两种,一种是动态,位子的阴阳属性与爻相同,成为「善」,即「柔」或者「刚」,动态,稍纵即逝,变动成为新的静态的「物」。
还有一种情况是静态。一个阴和一个阳的组合体,即「义」,或者是二极的「阴」,或者是二极的「阳」。
由于这个「义」的形成是两个元素交融的结果,其中「阴」元素的空虚性质与「阳」元素的实体性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只能是实体存在于空虚之中,也就是「负阴而抱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