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泼彩画与古诗,凉快!
张大千 乔木芳晖
夏日炎炎,现代人以空调、风扇等方式来纳凉。而没有这些新鲜玩意的古人们,该是怎样熬过一个个赤日炎炎似火烧的日子的?翻阅前人留下的一些纳凉避暑诗句,一幅幅古人消夏的画面展现眼前,读来别有情趣。
春山匹练图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这是北宋秦观的一首《纳凉》,想必诗人经不住夏日屋中闷热,于是携扙河边柳荫下,斜倚在一张折叠椅上。正是月明风清,舟上笛音婉转,水湄莲香渺渺,如此美景,诗人心中的燥热该是立即消遁无踪了。
雨后岚新
河畔水边,自然是古人避暑的好去处。炎炎夏日,若得一秦观的“画桥南畔”处纳凉,着实是享清福。写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南宋诗人杨万里,自然也会在荷池流连纳凉。其在《暑热游荷在池上》写道:
细草摇头匆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泼彩荷花
岸上林翠,池中莲红,水澈风清,市声远离,如此夏日避暑圣境,何似成仙?于是,唐诗人刘禹锡也在《刘驸马水亭避暑》中描述:
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琼玉簟空。
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
真是一个美轮美奂的避暑胜地啊。
翠谷清溪 1975年
林丛树下,也是古人纳凉之上佳地。在众多避暑诗作中,这类作品颇多。
睛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塔水满溪,
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荫西。
诗中描写夏日雨后,一个牧童柳荫下酣睡避暑,一觉睡到日斜的情趣画面。
青山高隐图 1976年
独坐幽莫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翠竹青青,古琴横陈,林深月明,且歌且吟。唐诗人王维在《竹里馆》里记下的竹林消暑浪漫画面,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林壑幽居图 1978年
居住在市井,身边不是随处有水亭画桥,也是难得一回放足林深竹幽的。于是杨万里又在《夏夜追凉》里写道: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可以想象,夜热难当,诗人怕也难以进入“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心定境界,于是打开门,站到了月光下。这时,远处林丛传来一声声虫鸣,微风扑面,凉意顿生。这样的场面,当是写出了寻常人家酷夜寻凉之实景,极富生活气息。
张大千 溪山晚兴
避暑纳凉寻诗意,当是不愁衣食之人的雅兴,为生计奔波的普通百姓,怕是难得。清代的盐民诗人吴嘉纪在一首《绝句》中写道: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热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此诗描写了以煮盐为生的灶户们,只是从煎盐的烈火旁走到门前炎热里偷闲一刻,便是乘凉了。
张大千 碧峰云瀑
骚客们的惬意避暑也罢,灶户们的热中偷闲也罢,真正的凉意,还在于心静,所谓“心静自然凉。白居易便在《消暑》诗中写道: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舍去欲望,摆正心态,气和心平,自然凉意渐生也。
张大千 谷口人家
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
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
闷热难当的夏日,只要心不急气不躁,一壶老茶即可品出清清凉意和诗意人生来啊。
一杯清茶,一卷诗书,细细品读古人的这些纳凉诗,景深,意美,心静,气朗,清爽之意徐徐而来,扑面清新。
张大千 碧峰古寺
张大千 深山云岚
张大千 山村归云图
张大千 溪山觅句
张大千 桃源图
张大千 春山行
张大千 泛舟图
张大千 听瀑图
张大千 飞霞万里
张大千 泼墨山水
张大千 谷口人家
张大千 水竹居